雷峰网 //www.xyschoolife.com //www.xyschoolife.com/resWeb/images/common/lp_logo.png 雷峰网 //www.xyschoolife.com 2015 www.xyschoolif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zh_cn Thu, 24 Mar 2022 00:49:45 +0800 苹果不追元宇宙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NZPenctHJ2aVjk7Z.html

作者 | 肖漫

编辑 | 李帅飞

设想一下,如果苹果在今年发布其首款 AR 头显产品,是否会有不少公共媒体会借此再次鼓吹“元宇宙”概念。

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对苹果 AR 的第一反应同样如此。不过,据 Mark Gurman 得到的消息,苹果在内部禁止提起“元宇宙”相关概念。

这并不意外。

事实上,在去年 9 月《时代》周刊访问 Tim Cook 时,苹果方面就已将 AR 和元宇宙划清界限。Tim Cook 当时表示:

There’s clearly different words out there; I’ll stay away from the buzzwords. We just call it augmented reality.

(元宇宙和 AR)显然是两个不同的词语,我就不说这些流行词了,我们只会称之为“AR”。

显然,苹果有意区分元宇宙和 AR 之间的关系。

这不禁令人疑问——在元宇宙大热的风口之下,苹果却刻意回避,背后有什么样的布局和考虑?

苹果首款 AR 产品或将于今年亮相

在 AR 布局上,苹果可谓是不遗余力。

早在 2016 年,苹果就表达了对 AR 的看好,Tim Cook 当时曾表示:

我们看好 AR 的长期未来,我们认为这个领域存在着面向顾客的好东西,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在之后的时间里,苹果也在不遗余力地抓住这一商业机会。先是在 2017 年推出 ARKit,让开发者在 iOS 平台上推出基于 AR 技术的应用,并随后在苹果的两条重要产品线 Mac 和 iPhone 分别开始加入对 VR、AR 的支持,ARKit 也逐年更新升级。

在软件平台之外,苹果对 AR 硬件的研发也并未拉下。据悉,苹果内部有一个对 VR/AR 头显等技术进行试验的“秘密研发团队”,规模达到数百人。

尽管苹果鲜少公开 AR 硬件的研发进展,但市场上对苹果 AR 产品的预测却只增不减。结合多方预测来看,苹果极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发布其首款 AR 硬件产品,采用头显形态。

据面板供应链调研公司(DSCC)最新发布的预测报告,苹果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布兼容 AR/VR 的一款头显设备,采用创新的显示屏配置,包括三个显示屏模块,包括两块 Micro OLED 显示器和一块 AMOLED 面板。

DSCC 在报告中指出,苹果将使用 AMOLED 面板对外围视觉进行低分辨率处理,从而实现凹凸显示系统。

除了 DSCC,彭博社此前也多次给出预测信息。彭博社认为,苹果首款 AR 产品将是面向专业人士和开发人员的高端设备,该设备将配备多个摄像头、激光雷达,以及强大的 CPU 和 GPU,支持手部跟踪。

同时,彭博社同样认为,苹果首款头显产品将采用 MR 形式,即具备 AR 和 VR 的功能。

结合其它市场预测信息,苹果首款头显产品可能在游戏、社交、内容生态等方面着力,且这款尚未面世的设备并不是一款支持全天候使用的设备。

不仅如此,外媒 The Information 曾直接在报道中给出产品渲染图,据称,他们在去年年底看到了 “后期原型机”的苹果内部图像。

在价格方面,外媒 Information 曾援引消息人士说法在报道中指出,苹果首款 AR 产品定价将不低于 3000 美元——作为参考,Meta 旗下的 VR 产品 Oculus定价在 300 至 1000 美元之间;微软 MR 头显 HoloLens 定价在 3500 美元左右。

除了对初代 AR 产品的预测,资深苹果分析师郭明錤甚至给出了苹果 MR/AR 产品的发展蓝图,包含三个阶段,分别是——2022 年发布头盔式 (Helmet type) 产品;2025 年发布眼镜式 (Glasses type) 产品; 2030–2040 年发布隐形眼镜式 (Contact lens type) 产品。

结合多方预测信息,现已曝光的 AR 产品形态、功能等配置信息已足以拼凑出一个大概产品模型。或许,这个模型与真实产品的距离,只差一个官方发布会。

不过,不到真正亮相之时,苹果依然会三缄其口,即便对此早已布局多年。

AR 布局已有多年

雷峰网了解到,早在 2015 年,苹果内部就曾发起代号为 T288 的 AR/VR 项目,其中就包含了一款代号为 N301 的 VR 头显,兼具部分 AR 功能,以及一款代号为 N421 的 AR 眼镜,即外界盛传的“Apple Glass”。

据悉,N301 的操作系统代号为“rOS”,具备专门的应用商店,将搭载苹果最先进的芯片技术,整体性能或将超过 Mac M1 芯片。

虽然硬件产品迟迟难产,但苹果发展 AR 的决心是十分坚定的。在 2016 年,苹果就在内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一个数百人的“秘密研发团队”,包括曾负责苹果手表设计的 Fletcher Rothkopf,创建了音效标准 THX 的 Tomlinson Holman。

据了解,该团队由前杜比执行副总裁 Mike Rockwell 负责,他向 Dan Riccio 报告工作,而 Dan Riccio 主要负责 iPhone 和 iPad 硬件工程团队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 Mike Rockwell 曾在 2019 年主持了一场内部员工会议。当时,苹果员工就已经可以通过苹果 AR 头显体验融合现实的 AR 场景。

另外,在外部人才引进上,包括前亚马逊 Lumberyard 虚拟现实平台首席工程师 Cody White,前 Oculus 分析师 Yury Petrov,以及曾在 HoloLens 和 Google Earth 工作过的 Avi Bar-Zeev 都被苹果揽入麾下。

除了招兵买马,苹果还通过收购方式不断扩充自己的技术实力。据雷峰网不完全统计,苹果在近年来收购了十余家与 VR/AR 技术相关的公司。

不仅如此,雷峰网了解发现,在苹果 2021 年拿下的 90 多项专利中,与 AR 头显相关的专利占比达 1/9。

同年,苹果还宣布从其先进制造基金中拨款 4.1 亿美元投资给 II-VI 公司,后者是一家 LiDAR 制造商,为苹果提供 iPhone 和 iPad 组件以实现 AR 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LiDAR 同样是 AR 头显的重要器件。

不难看出,苹果在 AR 技术布局上动作频频,近年来更是有加速的态势。

不过,相比市场其它玩家,苹果布局 AR 的步伐并不快,目前最大的进展也仅是 ARKit 开发平台的更新迭代,至于硬件,则一直处在传闻阶段。

纵观苹果开启 AR 研究的全过程不难发现,苹果经历了 AR/VR 大环境“由盛至衰再到复苏”的过山车式发展,而在这期间,苹果少有的对外表态始终保持对 AR 前景的看好以及对新技术的期待。正如 Tim Cook 此前在采访中所说——

“AR 是一个如同智能手机一样的梦想”。

Meta 造风口,苹果退避之

进入 2021 年,随着“元宇宙第一股”Roblox 登陆纽交所、Facebook 改名“Meta”、微软、亚马逊、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等国内外头部厂商纷纷入局之后,元宇宙被推上前所未有的热度。

根据彭博行业研究预计,元宇宙市场规模将在 2024 年达到 8000 亿美元。另外,普华永道预计,元宇宙市场规模有望从 2020 年的 500 万美元增至 2030 年的 1500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253%。

随着去年“元宇宙”热度不断攀升,AR/VR 等被视为入口的硬件设备再次吸引了大量关注,而苹果在 AR 上的研发,也不免被外界与“元宇宙”概念进行连接猜测。

只不过,苹果之意,或不在元宇宙,而在于 AR 本身。

一位资深的科技行业观察者告诉雷峰网,从 Meta 和苹果在 VR、AR 上不同布局就可以看出区分——前者在 2014 年收购 Oculus 在 VR 领域发力甚猛,后者则是深耕 AR。

“VR 对标的是游戏主机,AR 对标的是手机”,该行业人士说道。

事实上,苹果高管在 2019 年的内部会议上就曾直言,AR 眼镜或许能在十年内取代 iPhone;郭明錤也曾在预测报告提及,他指出,这意味着未来 10 年苹果至少将售出 10 亿台 AR 设备。

在最新发布的预测报告中,郭明錤还给出了更为详尽的出货预测数据,即苹果 AR/MR 头戴设备在 2023 年、2024 年、2025 年出货量分別为 300 万部、800 万-1000 万部、1500万-2000 万部。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新”品类市场,尽管这个市场早在数年前已被国外互联网巨头看上(Google 曾于 2012 年推出 Google Glass,微软接连发布两代 HoloLens 产品),但 AR 依旧在很长一段时间陷入沉寂。

反观苹果,虽然没有推出任何一款硬件设备,但从苹果的动态来看,它所布下的,其实是另一盘大棋——通过 ARKit 连接用户、教育市场,并且早在 2015 就开始研发“rOS”系统等等,在不断的地基建设之后,硬件不过是最后落成的大厦。

苹果在等的,不是一个叫“元宇宙”的概念,而是市场认知的进步和技术演进的成熟,这需要时间的积累,也需要各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

另外,该行业人士告诉雷峰网,Meta 寻求的是在虚拟世界里融入现实,而苹果追求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加入虚拟,这两条道路相向而行,却各有不同。

从产品属性来看, VR 会完全屏蔽现实世界的环境,需要大量的画面渲染,对算力、网络各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这种天然的设备属性注定其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相比之下,AR 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连接更贴近苹果的硬件迭代前景。

如果站在当下这一事件维度去看元宇宙,这还是个很遥远的事情。在元宇宙真正到来之前,一切概念式的吹嘘都是泡沫式的存在,对于近年来“不求快,但求稳”的苹果而言,划定概念上的界限,其实更利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回归技术本身。

这很苹果。

毕竟,苹果从来都不是“追风口的人”,而是“被追赶的对象”。

参考资料:

【1】https://9to5mac.com/2022/01/04/report-apples-upcoming-ar-vr-headset-will-feature-innovative-three-display-configuration/

【2】https://9to5mac.com/2022/01/09/apple-headset-no-metaverse/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NZPenctHJ2aVjk7Z.html#comments Wed, 12 Jan 2022 17:47:00 +0800
苹果想「抄」高通家底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OQZ3dKOB8YNtHzj1.html

作者 | 肖漫

编辑 | 李帅飞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的这句话,适用于描述政治利益,同样适用商业世界——苹果与高通之间纷繁复杂、变幻无常的商业竞合关系,恰如其分地体现出这句话的涵义。

如今,苹果和高通互相瞄准了彼此的 “技术高地”。

一方面,苹果选择自研基带芯片正在进行中,它与高通之间的基带合作协议关系就已进入分崩离析的倒计时——苹果推出自研基带的时间,剑指 2023 年。

另一方面,随着苹果推出基于 M1 系列芯片的 Mac 新品,高通也再次发起了面向 PC 市场处理器的冲击,而且号称要 “能够与苹果的 M 系列处理器并驾齐驱”。

然而,无论是苹果和高通,想要在对方的优势领域取胜,都极为困难。

苹果自研基带,面临的真正挑战是什么?

苹果自研基带,2023 年是一个重要节点。

在上周举行的高通 2021 年投资者大会上,高通首席财务官 Akash Palkhiwala 表示,高通预计在 2023 年仅供应苹果 iPhone 占比为 20% 的调制解调器芯片——不仅如此,到 2024 年,这个比例将降至个位数百分比。

这意味着,高通基带在 iPhone 上的独占地位只能再维持明年一代 iPhone 新品。

更多关于 iPhone 自研基带的消息也在曝出——苹果计划从 2023 年起生产的 iPhone 5G 基带,将采用台积电 4nm 芯片生产技术;另外,苹果也在为调制解调器开发自己的电源管理芯片、射频和毫米波组件。

可见,在自研基带上,苹果的确是全方位布局。

但是,苹果即使自研成功,它在自研基带上的实力上很难与高通抗衡。

一位长期从事芯片设计公司的资深专家告诉雷峰网,苹果在应用处理器上的研发实力很强(比如推出了 M1 系列),但是做应用处理器和做基带芯片完全是两回事,前者的经验无法复用在后者身上。

他表示,做基带的人的真正强大之处,不在于芯片设计,而在于对通信原理和通信协议的深刻理解;而目前通信协议的规格极为复杂,打印出来是非常厚的一本书;要吃透这本书,是非常需要经验甚至是天赋的一件事。

该专家认为,苹果即使推出自研基带产品,也会采取 2G/3G/4G 模块与 5G 模块分离的策略,也就是说,5G 基带模块集成在 A 系列处理器中,而 2G/3G/4G 模块则通过一颗外挂的基带来实现。

为什么是这样?

因为苹果长期采用自研处理器 + 外挂基带模式,这个模式在 4G 时代带来的功耗还能够接受——但是在 5G 时代到来的时候,会造成极大的功耗,这非常影响 iPhone 的使用体验——而且在 5G 之后,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其传输速度必然会越来越高,带来的功耗也越来也高。

因此,“从长期来看,苹果必须选择将应用处理器和 5G 基带以二合一的方式集成在 SoC 上”,该产业人士说道。

而同时,如果苹果一旦要在一颗 SoC 加入 5G 和 4G/3G/2G 通信模块,就需要兼容几十种的频段,难度过大,容错率极低,“苹果应该不会这么做”。

另外,在研发经验之外,苹果自研基带面临的另外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基带与运营商、通信设备商的相容性。

该行业人士表示,苹果自研基带要想真正在 iPhone 上能用,就必须与全球各大运营商、设备商进行排列组合式的对接,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即使强势如苹果,也绕不过。

对此,另外一位芯片行业人士告诉雷峰网,“即使苹果能够在后年能够推出自己的基带,也需要后续不断优化,苹果除了需要克服技术难题,还要解决与运营商进行联合测试的问题,这是非常耗时耗力的事情。”

不过,相比高通,这项问题的解决对于苹果来说,可能会相对容易一些,“一些运营商或者设备商可能会主动或被迫与苹果合作”,因为苹果的品牌过于强势。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苹果自研基带,只要 iPhone 支持 2G/3G/4G,依然少不了要给高通交钱——原因无他,就是因为高通掌握了大量的核心专利。

苹果为什么绕不过高通?

高通在基带芯片上的绝对实力,连苹果都绕不过。

2007 年,当苹果进入到手机市场的时候,通信基带问题就一直是它的最大掣肘,也成为它在 3G/4G 时代与高通发生恩怨的纠结点。

一开始,苹果并没有与高通合作,而是在初代 iPhone 搭载了英飞凌的基带,而苹果与英飞凌的独家合作关系也延续到了 iPhone 3GS——到了 iPhone 4,苹果在继续保持与英飞凌合作关系的同时,开始在部分支持 CDMA 制式的手机产品上采用高通基带。

究其原因,就是绕不过高通在 2G/3G/4G 方面的通信技术专利。

此后,从 2011 年的 iPhone 4s 开始,一直到 2015 年 9 月发布的 iPhone 6s 系列,苹果都独家选用了来自高通的基带芯片——当然,在处理器层面,苹果一直坚持自研 A 系列。

然而,到了 2016 年 9 月的 iPhone 7 系列,苹果开始在基带芯片上采用双供应商策略,高通不再是 iPhone 的独家基带供应商;双方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

2017 年 1 月 20 日,苹果将高通诉至美国向加州南区法院,指控高通公司垄断无线设备芯片市场,并控告高通以不公平的专利授权行为让该公司损失 10 亿美元;此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苹果公司先后在美、中、英三国对高通发起多起专利诉讼,随后又扩展至多个国家和地区。

对此,高通当然要采取反制措施。从 2017 年 4 月开始,高通开始对苹果反诉,相关诉讼也是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

与此同时,苹果在 2017 年的三款 iPhone 上继续部分采用高通基带,但是到了 2018 年,苹果与高通在新款 iPhone 基带的合作上完全分道扬镳,而是采用 Intel 的基带。

当然,即使是诉讼不断,高通也一直在寻求与苹果的和解,毕竟它也不想失去苹果这个巨无霸客户;但高通也必须维护自己的专利使用费授权模式,否则会对它在全球的营收造成更大影响。

但同时,苹果也并不好受,一方面是因为弃用了高通基带而遭到了消费者的不满,另一方面是在 5G 商用正式带来的巨大关口,队友 Intel 的 5G 并不给力——而高通在包括 5G 在内的通信基带的综合实力也着实让苹果无计可施。

于是,2019 年 4 月,苹果低下高傲的头颅,在赔了一笔钱高达 45 亿数额的钱款之后,双方达成合作关系。

从苹果与高通在 2019 年 4 月达成的合作协议来看,双方签订的是一份为期六年的技术许可协议,包括一个延期两年的选项,以及一份多年的芯片供应协议。

现在来看,2023 年,或将是改变苹果与高通在基带合作关系发生变化的关键年——但是,“苹果的基带最多也只能达到华为这个级别了”,与高通的差距还是很大。

“高通的基带实力是最强的,即使是过去几年发力很猛的华为基带,也只能是性能上与之接近,但在技术实力上,它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家可以通过大型 DSP 去解通信原理的,所以实际上还是高通最强”,上述专家告诉雷峰网。

他甚至表示,高通在基带研发上的实力,可以用 "天下无敌" 来形容。

在 PC 战场,高通正面“硬刚”苹果 M 系列

当然,苹果在芯片上也有它 "天下无敌" 的一面,是高通所不及的。

简单来说,就是苹果它在应用处理器层面的单核能力。尤其是在 Jim Keller 这样的芯片大神点拨之后,可以说是一骑绝尘——这也是苹果如今能够推出 M1 系列芯片的原因所在。再加上苹果自身对于软硬件的强大掌控能力,让 Mac 设备成功运行在基于 ARM 架构的 M1 系列芯片之上。

某种程度上,这构成了整个 PC 计算架构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苹果以一己之力推动了 ARM 在 PC 市场的势能”。

当然,对此高通也看在眼里,并非无动于衷。

在 2021 年投资者大会上,高通宣布了下一代基于 ARM 架构处理器的计划,适配于 Windows PC 设定性能基准,并直言要与苹果 M 系列芯片竞争。

高通首席技术官 James Thompson 表示,该芯片将于 2023 年前后推出,推出前九个月会向硬件客户提供样品——也就是说,同样是在 2023 年,高通在 PC 芯片上将与苹果正面“硬刚”。

更有意思的是,为了发展 PC 芯片,高通在今年 1 月收购了三名前苹果芯片团队成员创办的芯片初创公司 Nuvia。用前苹果团队对抗苹果,高通属实走了一招“好棋”。

雷峰网了解到,Nuvia 成立于 2019 年,其团队核心成员的履历无不自带光环——

  • Nuvia CEO Gerard Williams III 在创业前曾在 ARM 任职 12 年,参与了从 ARM 9 到 Cortex-A15 的一系列经典 CPU 架构研发,此后入职苹果,担任首席 CPU 架构师长达 10 年,负责主持研发了A7、A8、A9 等苹果芯片。

  • NUVIA 副总裁 Manu Gulati 曾在 AMD、博通、谷歌、苹果等公司负责开发 PC 处理器和移动处理器。在苹果任职的 8 年里,曾先后负责过A5X、A9、A11、A12X 等多款“大核心”处理器的设计。

  • NUVIA 高级副总裁 John Bruno 曾先后在 ATI、AMD、苹果等公司任职。在 AMD 期间,曾负责开发了其最早的一代 APU 设计。

虽然 NUVIA 创办仅有 2 年时间,但其团队在处理器芯片上的丰富经验并不可小视。

但需要指出的是,高通能否强势进入 PC 这一市场分一杯羹,还是未知数。

“我并不看好手机处理器厂商进 PC 或是 PC 服务器厂商做手机芯片,手机处理器和 PC 处理器是天然互斥的”,上述专家向雷峰网表示,对于高通做 PC 处理器芯片一事,他以英特尔做手机芯片进行了对比,并表达了负面看法。

他认为,简单指令集和复杂指令集的区别,已经注定了它们会走向不同的场景;尤其是微软所构建的 Windows 操作系统应用生态,庞大无比,且存在着大量的复杂类型软件,是只有复杂指令集才能够应对的。

"如果高通的处理器要想强行运行微软的 PC 操作系统,它选择不多:要么是采用虚拟机(Virtual Machine),它会非常吃内存,越用越卡;要么就是跟鸿蒙一样,号召开发者从头开始参与,这很难;另外就是打擦边球,向复杂指令集靠拢,但这样的话,性能增加了,功耗也会增加"。

所以说,“究其原因,苹果 M1 系列之所以会成功,还是因为它自己有能力去做一整套的软硬件体系优化,这也是苹果的绝对优势”。

小结

苹果与高通之间的竞合关系,一直在变。

总体来看,在经历过去两年的合作关系之后,高通与苹果之间的整体竞争关系正在不断变大,当然,双方的合作关系仍在继续,但紧密度会越来越小。

对于苹果来说,无论是更大难度的自研 5G 基带,还是 Mac 设备面向 M1 系列芯片的重大迁移,都是其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投入和突破来掌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当然,这需要丰厚的利润和强大的软硬件实力做支撑。

而对于高通来说,在明知可能会失去苹果这个基带大客户的情况下,努力在 PC 这个已经被苹果打破 “x86一家独大” 局面的市场,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是它的必由之路——在这一点上,它与苹果一起成为了整个 PC 市场的新变量。

无论如何,这两家之间的故事仍会继续。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OQZ3dKOB8YNtHzj1.html#comments Fri, 26 Nov 2021 20:45:00 +0800
深度揭秘:苹果 AirPods 的作业,为什么国内 TWS 厂商抄不来?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GalrqacP51i0tN8E.html 作者 | 吴优

编辑 | 李帅飞

“苹果开始转攻为守了”。

针对刚刚发布的 AirPods 3 新品,长期关注 TWS 行业的资深人士邹霖做出如是评论。究其原因,他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挤进 TWS 赛道,苹果 AirPods 出货增量和市占率都在下降。”

话虽如此——但在竞争激烈乃至白热化的 TWS 战场,虽然玩家众多且都是大牌,苹果依旧是最受关注的那个,而它的优势依旧强大。

TWS 硬件工程师哲凯告诉雷锋网,国内 TWS 耳机还未对 AirPods 造成威胁,即使是不具备降噪功能的 AirPods 3,也有它的独到之处。

其他厂商想抄作业,恐怕也抄不来。

入局 TWS,是苹果的一场豪赌

高明的玩家,善于赢得战场;但更加高明的玩家,则善于开辟一个新战场。

在 TWS 战场,苹果正是一个开辟者。

但其实,苹果并不是第一个做出 TWS 这个品类产品的玩家。“在苹果推出 TWS 耳机之前,业界都知道 TWS 耳机会是下一代产品,也有一些厂商开始涉足,不过那时候还不叫 TWS 这个名字。”大十科技创始人兼 CEO 李浩乾告诉雷锋网。

比如说,德国初创企业 BRAGI 推出的耳机 Dash headphone 就是一款比 AirPods 早两年出现在市场上的 TWS 耳机,这款耳机以线上众筹的方式在 kickstarer 平台上推出,在极高的关注度下,一个半月内筹得 339 万美金。

但是,唯有苹果 AirPods 的进入,才得以让 TWS 正式成为一个行业。

“如果真无线耳机不是苹果牵头,TWS 行业很难有如今的盛况。”压感触控传感器公司纽迪瑞 TWS 产品总监刘伟治向雷锋网感慨道。

为什么?

具体来说,公司立项,小公司求生存,大公司切策略,初衷和打法各不相同。对于苹果这样无需为生存发愁的大公司而言,当不当先锋派并不重要。

“对于一家公司而言,立项选择通常有三个优先级,首先是让公司生存下来的项目,其次是满足公司策略的项目,最后才是能够赚钱的项目。苹果没有生存难题,又承认可穿戴设备是未来趋势,耳机是绕不开的一大环节,所以苹果会选择从策略上切入 TWS 耳机。”李浩乾向雷锋网分析到。

一位苹果前员工曾用“强盗逻辑”解释苹果新项目立项逻辑:要么不打劫,要打劫就连人带货一锅端。投射在市场上,即遵循三大原则:一是应用市场足够大,二是要做就要做到垄断地位,三是不能垄断就立即停止预研。

正因如此,苹果在从策略切入项目之前,也会极其谨慎,不惜花费数亿元聘请第三方调研,最终由苹果董事会决定是否立项。一旦立项,便会投入上百亿美金投入产品研发。

对生态布局的重视以及立项前的充分预研,TWS 耳机苹果不但非做不可,还要花大力气做。

因此对于苹果来说,入局 TWS,本质上也是一场豪赌。

这也是当苹果在 2016 年推出第一代 AirPods 时产品体验就非常成熟的原因——到了此后的 AirPods 2 和 AirPods Pro,苹果在教育市场和整个行业的同时,也在继续对这个品类进行优化和拓展——这才有了 AirPods Max。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对可穿戴设备生态建设的重视,也体现在其内部人员变动和业绩增长上。

一名苹果前研发员工曾向媒体透露,苹果近几年布局在手机上的研发人员越来越少,将更多的研发力量放在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上。

作为艺术品的 AirPods,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苹果 AirPods 系列产品,更像是艺术品。

这是刘伟治对 AirPods 的高度评价,他表示,“如果拆开 AirPods 系列产品,可以发现其内部的整体布局更加紧凑精致,考虑得非常周到”。

类似于评价,也出现在李浩乾的口中;在他看来,贴合人体的工学设计、敏捷的交互控制和尺寸极限都是 AirPods 的亮点。“苹果可能在性能参数方面不是最擅长的,但却对用户体验有十分深入的研究。”

那么,苹果在 AirPods 的打造过程中,究竟下了哪些功夫?

一般而言,厂商在设计 TWS 耳机时,会首先考虑如何更好地实现人体工学,轻量级是实现人体工学的关键,然后在这一基础之上考虑如何堆叠器件,实现所有功能。这意味着,佩戴舒适的 TWS 耳机看似简单且差别不大,实则在器件布局方面暗藏玄机。

实际上,仔细对比 AirPods 1、2 和 Pro 版本的外观,1 代、2 代采用半入耳式设计,耳机柄长度更长,Pro 版本采用全入耳式设计,腔体更大,耳机柄相较于前两代更短——如果将三代 AirPods 拆开来看,电池、芯片设计和布局都有所不同。

比如说,AirPods 1 代和 2 代产品采用柱状电池,Pro 版改用扣式电池,放置位置也从耳机柄迁移到了耳机头中。

“采用扣式电池并放置在耳机头中,现在的 TWS 耳机基本都是朝着这一方向走,这是目前最佳 TWS 耳机电池方案,安全、性能有保障且价格便宜。”李浩乾说道。

与柱状电池相比,扣式电池的容量密度更高,能够在紧致的空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电池容量,且充放电无鼓涨情况——不过提供更多的电量并不是苹果改用扣式电池最主要的原因。

李浩乾告诉雷锋网,1 代、2 代 AirPods 尚无新功能,电池放在耳机柄还是耳机头中,并无太大影响,但 Pro 版本新增了 ANC 主动降噪功能,实现降噪功能的麦克风对位置摆放有要求,这就需要在耳机柄内预留足够空间,移动电池位置是一个好办法。

具体而言,要想实现 ANC 双馈降噪,需要在耳机内放置三颗麦克风,每颗麦克风之间需要留有至少 2 厘米的距离,倘若少于 2 厘米,通话效果就会变差。Airpods Pro 的三颗麦克风分别被放置在耳机柄低端和耳机头的两侧。

除电池之外,AirPods Pro 为了节省耳机内部空间,还采用了在 Apple Watch 系列产品中用到的系统级封装(SiP,System in Package)技术。

SiP 被归纳在先进封装技术行列,设计思想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既可以指芯片的结合体,也可以指将不同芯片模块组合到电子系统或子系统中的方法——对于苹果来说,这不仅需要它充分理解这样技术,还要求苹果与封装厂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从成本的角度,采用 SiP 当然也更贵一些。

好处是,SiP 封装将许多个分立元件组合在一个封装系统中,能够节省电路板的空间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这也就意味着,AirPods Pro 中的主控芯片所占用空间更小,预留出更多空间实现新功能。

某白牌TWS耳机内部构造

刘伟治还透露了一个器件堆叠细节,苹果 AirPods 系列产品内部只用到一个面板聚集各种元器件,而以华为为代表的众多国内 TWS 耳机产品,普遍使用前后两个面板的组装方式。

这也是刘伟治认为 AirPods 在结构工程层面被认为是艺术品的原因。

其他 TWS 玩家,为什么不抄作业?

AirPods 虽然好,但也贵——这给 TWS 战场的其他玩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于是在一时间,Google、华为、小米、OPPO、vivo 以及索尼、BOSE 等厂商都纷纷加入 TWS 战场,3 至 4 年间形成了手机品牌、传统音频品牌、电商品牌和白牌等四大阵营,试图瓜分 AirPods 之外的市场,甚至也开始侵蚀它的市场份额。

这四大阵营各有特点,音频厂商重音质,电商、白牌重盈利,反应慢半拍的 Android 系手机厂商既不愿意继续在可穿戴设备生态上落后,也想要在 TWS 市场上分一杯羹。

但问题是,苹果 AirPods 的作业,它们不愿意抄,也抄不动。

“其实国内手机厂商做耳机也是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布局,不过可能它们没有更多的资金为情怀买单。”哲凯说道:“以至于国内 TWS 耳机厂商总是会向性价比妥协。”

以更低的成本换来合格的体验,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工程设计上更为明显——如果将其拆解开来看,可以发现大多数 TWS 耳机都将其主控芯片放置在拥有更多空间的耳机柄上。

“这是因为国内 TWS 耳机除极少高端产品外,其电路板均采用 PCB 硬板,苹果采用的是软硬结合板,PCB 硬板相较于软硬结合板而言,更具价格优势。”另一位业内人士向雷锋网解释道。

基于同样的原因,当苹果在使用 SiP 封装方式时,其他 TWS 耳机无一家跟进。一业内人士告诉雷锋网,SiP 工艺发展至今已经成熟,并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其实目前有很多厂商正在推进 SiP 工艺,尤其是一些较大的 ODM 厂商,希望能够做出一些 SiP 标品,卖给品牌方。

对于是否采用 SiP 封装,品牌方们依然持观望态度,成本是最主要的顾虑。

“SiP 工艺成本较高,前期需要较大的投入,后期需要较大的出货量才能保持盈利。即便是在前期付出如此大的成本代价,后期也不一定能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大家心里都在打鼓。”李浩乾说。

当然,除了 SiP 工艺,国内 TWS 阵营也不是没有进步。

比如说,随着国内 TWS 耳机供应链的成熟和完善,不少 TWS 耳机的核心零部件、算法及解决方案都实现了国产替代,以 TWS 耳机中最核心的元器件主控芯片为例,近一两年不少 ANC 功能主控芯片陆续供应出货,华米 OV 等手机厂商在性价比方面拥有更多选择。

不过哲凯认为,旗舰产品就是做一个让买不起的用户嫌贵、买得起的用户觉得好用的产品。“对真正有需求的用户来说,性价比其实是一种侮辱。”

他表示,“虽然企业为了活下去,追逐利润无可厚非,但个人认为大家还是把性价比看得太重要了,我认为我们还是需要做一些不考虑性价比,但体验上不输苹果的产品。华为在这方面比较积极,其他手机厂颇有搞噱头之嫌。”

雷锋网了解到,华为 FreeBus Pro 耳机采用了不同于 AirPods Pro 的压感触控方案,甚至实现了通过在耳机柄上下滑动调节耳机音量大小的功能,而采用电容式压感方案的 Airpods 就无法实现这一功能。

另外,自研程度是另一个评判 TWS 厂商做大可穿戴设备生态决心的重要维度——表面上打得火热的华米 OV,实则在 TWS 解决方案的自研程度上远不如苹果。

一位TWS耳机终端业内人士向雷锋网透露,OPPO 拥有最多的 TWS 自研解决方案,vivo 几乎全是 ODM 方案,华为旗舰级 TWS 产品自研,在小米出货的 TWS 产品中,其中大约 90% 的出货量都是采用 ODM 解决方案。

本质上,还是战略和投入优先级的问题。

AirPods 稳坐高端,但很难再一家独大了

尽管如此,在 TWS 市场,苹果在以往的巨大优势,也在被不断侵蚀。

根据相关数据,今年第二季度 AirPods 的出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其在 TWS 市占率也首次低于 30%。

基于这个大背景,AirPods 3 的问世,引发了不少争议。

一方面,作为 AirPods 系列诞生 6 年来的最新迭代产品,AirPods 3 并不算是一款在功能体验上体现出开创性和引领性的产品, 它支持空间音频,却不具备降噪功能,在产品定位上低于两年前发布的 AirPods Pro。

另一方面,它的 1399 元的价格,颇有讨好消费者之嫌——此前发布的 AirPods 2,在搭配无线充电盒版本销售时价格为 1599 元。

对此,哲凯告诉雷锋网:“苹果此次推出的 AirPods 3 实际上是 AirPods 1 代和 2 代的迭代升级,是半入耳式产品线的更新,有降噪功能的 AirPods Pro 则是另一条全入耳式产品线。”

他认为,正是因为国内 TWS 耳机还未对 AirPods 造成威胁,至少在全入耳式耳机方面,没有其他 TWS 产品能在品质上胜过苹果,所以苹果没有急着更新 AirPods Pro 产品线。

那么,国内 TWS 究竟何时才能真正挑战苹果 AirPods 市场?

哲凯认为至少还需要三年时间。

“作为行业内的人,我认为与苹果 AirPods 相比,行业内确实没有一个能打的,国内 TWS 用了 3 年时间追赶苹果的降噪功能,但还是比不过,如今 AirPods 3 的佩戴又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们的人体工学研究还差得很远。 ”

可能三年之后,苹果也会有新的成长,到时候可能会有别的差距。

但对于整个 TWS 市场来说,AirPods 占比高达 50% 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苹果依旧会稳稳占据一定比例的高端市场,但整个市场的价格门槛会越来越低,苹果之外的手机品牌在借品牌和价格优势占领中低端市场,将白牌挤出市场之外。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手机市场的比例将在一定程度上辐射到 TWS 耳机行业”,哲凯感叹道。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GalrqacP51i0tN8E.html#comments Thu, 04 Nov 2021 18:51:00 +0800
新款 MacBook Pro 很强,但它的大刘海让人越来越怀念乔布斯了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mZtg8mPuoa09yt5J.html

作者 | 肖漫

编辑 | 李帅飞

史上最强大的 MacBook Pro,带着惹眼的刘海屏,来了!

在北京时间 10 月 19 日凌晨的这场发布会上,苹果凭借 M1 Pro 和 M1 Max 这两款堪称 "史上最强" 的芯片,将两款 MacBook Pro 新品的性能带到了新的高度——诸多接口的回归,也让人看到一丝复古的意味。

不过,这两款新品的刘海屏,却实在是让人有点一言难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款 MacBook Pro 新品之外,苹果还发布了第三代 AirPods,以及其他配色的 HomePod mini。

M1 Pro 和 M1 Max:苹果史上最强芯片

本次发布会的核心产品,无疑是苹果推出的两款的 MacBook Pro(分为 14 英寸和 16 英寸),而它们内置的两款芯片 M1 Pro 和 M1 Max 无疑是本次发布会的绝对亮点。

事实上,它们也是苹果迄今为止打造的最为强大的芯片。

先来看 M1 Pro。

M1 Pro 芯片采用了 SoC 架构,采用 5nm 制程工艺,封装晶体管多达 337 亿个,是 M1 的 2 倍以上。

CPU 方面,M1 Pro 采用了 10 核处理器,由 8 颗高性能核心和 2 颗高效率核心,官方宣称其运行速度相比 M1 提升最高可达 70%——根据苹果的对比数据,与 8 核 PC 相比,M1 Pro 在同等功耗水平下的中央处理器性能更可高达 1.7 倍,达到其峰值水平性能的功耗则少了 70%。

GPU 方面,M1 Pro 的图形处理器最高配置为 16 核,苹果表示其速度最快达到 M1 芯片的 3 倍以上;同时,M1 Pro 最高可配置 32GB 的高速统一内存和 200GB/s 的内存带宽。

再来看 M1 Max。

M1 Max 也采用 SoC 架构,采用 5nm 制程工艺,内部共计集成 570 亿个晶体管,比 M1 Pro 多出 70%,更比 M1 多达 3.5 倍,堪称 Apple 迄今打造的最大芯片。

CPU 方面,M1 Max 与 M1 Pro 保持一致,拥有 10 核处理器——但在 GPU 方面,它配备多达 32 核的图形处理器,图像处理速度相比 M1 提升最高可达 4 倍。

M1 Max 芯片结构采用更高带宽,内存带宽是 M1 Pro 的 2 倍,使得它的内存带宽达到 400GB/s,接近 M1 的 6 倍。也因此,M1 Max 最高可配置 64GB 的高速统一内存。

苹果表示,凭借无与伦比的性能表现,M1 Max 堪称迄今为止 Mac 上最为强大的专业级笔记本电脑芯片。

在上述区分之外,M1 Pro 和 M1 Max 也有不少共性。

比如说,M1 Pro 和 M1 Max 内部均集成了 Apple 设计的媒体处理引擎,可在加速处理视频的同时,保持电池续航时间——不过,在 ProRes 专业视频解码方面,M1 Max 的视频编码速度相比 M1 Pro 提升最高可达 2 倍,并配有 2 个 ProRes 加速器。

它们的共性还包括:

  • 16 核神经网络引擎可加速设备端机器学习功能,提升摄像头性能。

  • 全新的显示引擎可同时驱动多台外部显示器。

  • 新增的雷雳 4 控制器可提供更高的 I/O 带宽。

  • Apple 定制的图像信号处理器配合神经网络引擎,利用计算视频技术提升内置摄像头的画质,能令视频画面更加清晰,视频中的人物肤色更加自然。

  • 业内领先的安全系统设计,包括 Apple 最新的安全隔区、基于认证硬件的安全启动以及运行时防数据利用技术。

此外,在推出 M1 Pro 和 M1 Max 两款芯片的同时,苹果也在操作系统层面对 macOS Monterey 进行了配合性打造,比如说对 Core ML 的优化可以借助于强大的神经网络引擎,以更快的速度运行机器学习模型。

当然,在应用生态方面,苹果表示为 Mac 提供的 app 全部针对 Apple 芯片进行了优化,并可基于 Apple 芯片原生运行,目前已经有超过 10000 款通用 app 及插件可供选择使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M1 Pro 和 M1 Max 并不是为了替代 M1 芯片而来,而更像是这款芯片的强大进化版本——它们也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芯片组合,为 MacBook Pro 的整个产品条线提供了更明晰的价格区间。

可以说,通过 M1 Pro 和 M1 Max,苹果再次拔高了它在笔记本电脑领域的超然地位。

MacBook Pro:刘海屏 “虽迟但到”,14999 元起

除了首批搭载 M1 Pro 和 M1 Max 芯片,MacBook Pro 还采用了全新的外观设计。

MacBook Pro 外观参数:左边为 16 英寸 ,右边为 14 英寸

从外观来看,MacBook Pro 采用全新散热设计的铝制外壳,拥有 HDMI 接口、MagSafe 充电口、SD 卡插槽、三个 Thunderbolt 接口。

在键盘区域,MacBook Pro 取消了 Touch bar 设计,采用较为原始的全尺寸功能键盘。

另一重要变化在于屏幕区域,2021 款 MacBook Pro 采用刘海屏设计,两侧的边框为 3.5 mm,顶部的菜单栏向上并移开,包裹在相机周围。

在全新设计以外,MacBook Pro 的屏幕还首次采用 mini LED 显示屏,支持 Liquid Retina XDR,峰值亮度为 1600 尼特,对比度为 1000000:1。不仅如此,MacBook Pro 支持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率技术,最高可达 120Hz。

雷锋网从行业人士了解到,采用 Mini LED 屏幕的 MacBook Pro 或将再次拉升 MiniLED 的出货量。事实上,上半年 iPad Pro 的发布已有力推升 Mini LED 的市场渗透率,且刷新了 Mini LED 的应用认知。

自出现以来,Mini LED 多应用于大屏产品,在苹果采用之前鲜少被小屏产品采用,其最大的阻碍,在于技术难度。

“小屏排布比较密,光学 OD 的厚度要求更为轻薄,这些都会增加器件的精度要求以及加工难度”,一位行业人士向雷锋网表示。

此外,基于芯片等各方面的性能调优,MacBook Pro 在续航方面也有了新提升。以视频播放作为衡量标尺,14 英寸的 MacBook Pro 可以播放长达 17 小时的视频,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则长达 21 小时,比上一代多 10 小时——这是 Mac 笔记本电脑迄今为止最长的电池续航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引进了更多拓展接口,用户可以选择 MagSafe 充电口和 Thunderbolt 接口进行充电。同时,MacBook Pro 也首次添加快速充电功能, 30 分钟可充至 50% 的电量。

售价方面,14 英寸 MacBook Pro 售价 14999 元起;16 英寸 MacBook Pro 售价 18999 元起,可选配 M1 Pro 和 M1 Max 两种芯片——另外,M1 版本的 MacBook Pro 依旧在售,售价 9999 元起。

AirPods 3:1399 元!依旧是豌豆射手

除了 MacBook Pro ,此次的发布会还将发布全新的无线耳机 "AirPods 3"。

AirPods 3 采用了全新轮廓设计,支持空间音频,配备力度传感器、全新低失真驱动器等;支持动态头部追踪,能够更加沉浸式享受空间音频;采用防汗防水的设计,支持运动佩戴。

另外,结合苹果定制声学系统和 H1 芯片的性能表现,运用计算音频技术,实现自适应均衡功能,原本搭载于 AirPods Pro 的自适应均衡器也下放到了 AirPods 3,可根据用户听到的内容实时调整频率。

续航方面,AirPods 3 拥有长达 6 小时的续航时间,搭配充电盒,总计续航时间可达到 30 小时。

售价上,AirPods 3 的价格为 1399 元。

伴随着 AirPods 3 发布,Apple Music 也迎来了更新,推出了新一级 Apple Music 订阅服务——Apple Music 声控方案。

据介绍,Apple Music 声控方案可让订阅用户畅享囊括上千万首歌曲的曲库,包含数百份全新心情和活动歌单、个性化推荐和风格电台在内的丰富内容,以及曾获奖项肯定的 Apple Music 电台节目等。

用户只需对 Siri 说出“嘿 Siri,开始试用 Apple Music 声控”,或是在 Apple Music App 中完成注册,即可订阅 Apple Music 声控方案,订阅费用每月 5 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发布会上还带来了三款全新配色的 HomePod mini,分别新增黄色、蓝色、橙色,与原版价格相同,为 749 元。

苹果越来越强,但也越来越让人想念乔布斯和 Jony Ive 了

对于苹果 MacBook Pro 来说,这场发布会无疑是重大的。

毕竟,通过在芯片技术上的不断突破,M1 Pro 和 M1 Max 在 M1 的基础上,再次展现了苹果对于一款笔记本芯片的全新理解,并由此推动了 MacBook Pro 在设备的专业性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同时,MagSafe 磁吸式快充接口、SD 接口、HDMI 接口的回归,反映了苹果在自身产品道路上对于用户需求的聆听和反馈——但同时,Touch Bar 被移除,则意味着这个被称为 “鸡肋” 的产品特征很有可能彻底走出历史舞台。

另外,从市场和商业的角度,基于现有的技术和产品优势,新款 MacBook Pro 的更高定位和由此而来的更高价格,也反映了苹果在价格上探和利润获取方面的野心。

这无可厚非,毕竟苹果是一家商业公司。

不过,在叹服苹果芯片技术强大的背后,新品的刘海屏成为一个槽点——有网友在看完发布会后对雷锋网表示:我都怀疑是不是 Jony Ive 之所以走,就是因为苹果内部对设计有了分歧,之前 Ive 在的时候绝对不会有这个玩意出来的。

仿佛的确如此。

只能叹一句:苹果越来越强大,但也越来越让人怀念 Steve Jobs 和 Jony Ive 在的时候了。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mZtg8mPuoa09yt5J.html#comments Tue, 19 Oct 2021 11:28:00 +0800
Amazfit跃我GTR 3系列新品发布:被巨头吓大的华米吓到我了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oql9f9y75HVdJ7JO.html

华米是被巨头“吓大”的。

——在被问到“如何面对苹果、华为等巨头的竞争”时,华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汪引用了投资人对华米的这句评价。

或许就是这个被问了8年,从华米做智能穿戴就被问到现在的问题,推着“表厂”华米自研芯片、自研传感器、自研算法、自研系统。

华米在10月12日的2021全球年度新品发布会,对Amazfit进行品牌重构,发布了新的品牌形象、标语和中文名字“跃我”,以及Amazfit跃我GTR 3 Pro、GTR 3、GTS 3、TWS降噪耳机Amazift 跃我PowerBuds Pro国行版等新品。

发布会上有3个首发:Amazfit跃我GTR 3 Pro国内首发了手表端的血压监测功能,GTR 3/GTS 3全系首发华米自研的BioTracker 3.0 PPG生物传感器和自研操作系统Zepp OS。血压监测功能的出现,让“表厂”华米又当了一回黑马,而首个国产原生智能手表系统的落地,则标志着华米的技术闭环正式合拢。


“跃我”,Amazfit的新名字

在品牌6周年之际,除了“跃我”的中文名,Amazfit和所有希望革新的品牌一样,制作了更加年轻化和多彩的logo、Geek风味并融入算法符号的笑脸形象,以及“UP YOUR GAME,向上而生”的新标语。

历史上,只有英文品牌名并在国内维持向上态势的数码品牌少之又少。现在,这种例子又少一个。

而关于Amazfit名字的未解之谜,则从“什么时候有中文名”,变成了“为什么现在才有中文名”。

对于时间点的选择,黄汪表示疫情之后大家都希望有一种更加向上的精神面貌来生活,同时中国市场也是最有活力的市场;另外,今年也是华米技术和研发投入集中展示的一年,所以选择在这个节点上做品牌焕新,正如“跃我”的内涵就是向上而生,超越自我。


Amazfit跃我GTR 3/GTS 3:15秒快检+24小时血氧监测

这场发布会,坐实了华米智能健康圈“内卷大师”的戏称。

Amazfit跃我GTR 3的核心升级,是更全面的健康监测和长达21天的续航。其外观设计变得更加圆润,加入了高端智能手表几乎标配的数字旋转表冠。

而功能端则是震感提升60%的线性马达,能提供16种不同的震动模式反馈,“震动大师”苹果都直呼内行。新的Zepp OS一出生就带了100种表盘和15种多模块化动态表盘,还有对应的AOD样式。


Amazfit跃我GTR 3和GTS 3全系搭载华米引以为傲的健康传感器和算法。第三代BioTracker生物追踪光学传感器有面积夸张的6PD配置,上一代的BioTracker 2被华米称作“也许是全球最强大的可穿戴人体光学传感器”,而新的BioTracker 3.0 PPG生物传感器,能自信地把“也许”两个字划掉,这就是现役最强。


自研算法也做了全系列升级:今年首发的PeakBeats算法接近佳明的firstbeat,能分析最大摄氧量(VO₂ max)、恢复时间(RT)、运动负荷(TL)和运动效果(TE);OxygenBeats血氧引擎和RealBeats心率监测的成功率和准确率提升至98%;SomnusCare睡眠引擎能够结合OxygenBeats筛查疑似睡眠呼吸不畅并全面监测不同阶段睡眠。

而上一年才开始普及的血氧监测,行业还停留在“有这个功能”的水平,但GTR 3/GTS 3系列已经把血氧检测快速化和常态化,把血氧检测“卷”到15秒快速测量+24小时监控的级别。健康监测功能增多之后,华米还“顺带”发布了一键测量功能,60秒同时完成心率、血氧、压力、呼吸速率和心脏健康5项健康指标的测量。

Amazfit跃我就连最基础的运动算法也在“卷”:去年6月发布的ExerSense算法,能智能识别和自动定位的运动类型增加到8 种。而运动模式监测的类别,从开始的12种到GTR 2的90种,再提升到GTR 3/GTS 3系列的超过150种。打开运动模式列表,你会惊奇地发现,棋牌和电子竞技都在里面(友商当场黑人问号);然后你会更惊奇地发现,算法甚至会细分围棋、象棋等不同的棋类运动。


而Amazfit跃我GTS 3是主打轻薄的方形表盘产品,核心功能和GTR 3一致,但形态和侧重都不同,其核心升级是面积和屏占比更大的屏幕、压缩到8.8mm的轻薄机身和不降反升的12天续航。


Amazfit跃我GTR 3 Pro:充满想象空间的血压监测

而Amazfit跃我GTR 3 Pro上值得说的东西就多了。作为GTR系列首个Pro版产品,其核心升级在屏幕,有扬声器、Wi-Fi、更高档的表带材质,以及国内首发的手表端血压监测功能。


柔性屏和新的封装技术,让GTR 3 Pro做出了现在最高的70.6%屏占比,同样的机身尺寸下塞下了更大的1.45英寸屏幕,分辨率和峰值亮度更高。它甚至连表盘也更多,超过了150个,并且加入了更多动态表盘和模块表盘,再次阐述了“加钱才能变强”的真理。

Amazfit跃我GTR 3 Pro上最受关注的可能就是国内首个⽆创、⽆袖带式的手表端⾎压测量功能(工程机已搭载,正式版将于后期OTA),华米⾃研的PumpBeats⾎压监测引擎能做到30秒检测血压。

GTR 3 Pro这颗6PD传感器配合PumpBeats血压监测引擎(翻译过来就是精度更高的传感器加上更强的AI算法),官方给的血压监测精度,无论是舒张压还是收缩压都小于5.3mmHg。


小于5.3mmHg是什么概念?这已经达到医疗级A类血压计的级别,医院医生门诊用的那种血压计主要是A类和B+类的,大家日常家里用的血压计很多只是C类的。和当年总被调侃为“玩家精度”的心率、血氧检测功能不同,第一次出现在国产手表上的血压监测,其精度就一步跨到了医疗级。

紧跟着的第二问题,是很多首发新功能的开创者都会遇到的疑问:普通人日常需要血压监测吗?而答案就在华米和医院的合作方向里。

按照官方提供的血压测量精度,Amazfit GTR 3 Pro已经可以替代大部分场合使用的血压计。而且手表是可以24小时佩戴测量的,应用场景和想象空间不可同日而语。例如发布会提到,GTR 3 Pro后期可自行检测能做血压测量的时机进行自主测量,这就可以做“隐匿性高血压的筛查”,华米也与北京⼤学第⼀医院等3家大医院合作在做隐匿性高血压的筛查研究。


Zepp OS:华米闭环的最后一块拼图

对于所有受体积和续航严格限制的穿戴设备,“功能和续航”都分处跷跷板的两端:真·智能手表可以装app,但续航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嵌入式RTOS系统的手表续航动辄1周起步,但功能确实极为有限,依然被调侃为大号手环。

国产厂商也有过绕开“功能和续航”跷跷板的尝试。最夸张的OPPO Watch 2,通过双芯片+双系统的方式进行软切换,但也只能做到4天的日常续航。而华米Zepp OS给出的方案,是推倒重来,为智能手表量身定做。

如果说OPPO Watch 2是用硬件堆料来换功能和续航,那华米重写一个系统就是用软件工作量来换功能和续航。原有的智能手表操作系统本质上都和手机系统同源,放在手表上是小马拉大车,所以Zepp OS选择了和亚马逊物联网操作系统相同的FreeRTOS微内核,外加类似微信小程序的Zeus框架进行功能拓展,不但有开发者工具包(声明式和描述式的JS API),也有自己的应用商店。

微内核的差别,让Zepp OS上来就做到55MB空间占用,仅有watchOS的1/28,Amazfit OS的1/10,这是其一。其二,是极低的性能要求。从低性能单片机到高性能SoC都能跑Zepp OS,而且极其省电,官宣运行功耗降低65%,续航时间提升190%,部分界面有超过60FPS动画流畅度。

而真·智能系统标志性的应用商店里,Zepp OS目前的第三方合作APP包括了⽹易云⾳乐、GoPro、航班管家、TCL 遥控器等。Zepp OS的自带应用也转向自己的Zeus手表小程序框架,有计算器、SOS预警灯、实时⼼率、卡路⾥计算器、⾊彩辨别(帮忙⽤户检查颜⾊辨别能⼒)、BMI Calc、刷⽛、体重管理、孕期助⼿等一大票应用。

就像手机系统脱胎于电脑,智能手表系统脱胎于手机,华米也计划开放Zepp OS给智能门锁、智能家居等IoT物联网厂商,毕竟Zepp OS的FreeRTOS微内核就有物联网基因。华米现在正在尝试的是将智能手表上的自研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语音控制系统整套Framework开放给其他厂商。

没人知道新的历史轮回会否从Zepp OS开始,但Zepp OS肯定是一条足够深的护城河,而且比起不可控、高成本的硬件,系统软件的开发要更加理智、高利润、可持续。

类比苹果和华为,就能明白自研的软硬结合会有多大的竞争优势。而智能穿戴领域,完成“芯片+传感器+算法+系统”全自研的,华米是独一份。


最后附上这次新品的详细规格:

  1. Amazfit跃我 GTR 3有曜⽯⿊、云母灰可选,旋转数字表冠+22mm针扣式表带,表身45.8x45.8x10.8mm,32g重。“老朋友”1.39英寸圆形AMOLED屏幕,454x454,326ppi。自研BioTracker 3.0 PPG生物传感器+地磁+气压+环境光传感器,NFC+蓝牙5.1。450mAh电池,续航21天,售价899元。

  2. Amazfit跃我 GTR 3 Pro有曜⽯⿊、⼽壁棕可选,旋转数字表冠+22mm针扣式表带,46x46x10.7mm,32g。1.45英寸480x480,331ppi的圆形AMOLED屏幕,全局亮度500nit,最大亮度1000nit,支持AOD。首发血压监测功能,自研BioTracker 3.0 PPG生物传感器+地磁+气压+环境光传感器,NFC+蓝牙5.1+Wi-Fi。450mAh电池,12天续航,售价1099元起。

  3. 方形表盘的Amazfit跃我 GTS 3依然是轻薄路线,单按钮+20mm针扣表带,42.4x36x8.8mm,24.4g重。1.75英寸390x450,341ppi的AMOLED屏幕。自研BioTracker™ 3.0 PPG生物传感器+地磁+气压+环境光传感器,NFC+蓝牙5.1,250mAh电池,12天续航,售价899元。

  4. Amazfit跃我 PowerBuds Pro,三麦降噪,最大降噪深度40dB,右耳导管集成入耳式 PPG 心率传感器,自带听觉检测模式。耳机单体6.7g,充电盒42g,IP55防护等级。单体开降噪续航5小时45分,关降噪时9小时,加耳机盒30小时,售价999元。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oql9f9y75HVdJ7JO.html#comments Wed, 13 Oct 2021 20:01:00 +0800
现在的荣耀,像极了曾经的华为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bblR6ptCkpzA3zXz.html 8 月 12 日,荣耀再次召开产品发布会,这也是荣耀继 6 月以来的第三场发布会。

尽管在预告阶段荣耀就早已对新产品有过多次剧透,但对于时隔三年再次发布的 Magic 系列,还存在许多的未知性。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荣耀的旗舰系列,无论从产品本身还是对荣耀手机业务而言,Magic 3 系列可以说带着十分重要的使命登场。

一方面,作为荣耀独立后的首发旗舰,Magic 3 需要彰显出足够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对于荣耀待兴的手机业务以及冲击高端的目标,Magic 3 在其中极为重要。

Magic 3 系列,很像华为 Mate 40 Pro

下午 19:30 ,发布会如期召开。

在进入发布环节之前,赵明依旧先分享了荣耀的近况。他表示,荣耀 50 系列拿下 2021 年 7 月 2000 ~ 4000 元价位销量第一。此外,荣耀手机周销份额回升到 14.6%,重回国内第三。

接着,本次发布会的重头戏——荣耀 Magic 3,登场。

据赵明介绍,荣耀 Magic3 采用 89° 超曲屏,拥有 94.86% 屏占比与 10bit 真 10.7 亿色,支持 120Hz 刷新率与 1920Hz 高频 PWM 调光。

配置上,荣耀 Magic3 系列全系采用骁龙 888+,同时搭配 OS Turbo X 系统引擎,包含超低时延引擎、抗老化引擎和智慧内存引擎。此外,荣耀自研 GPU Turbo X 和 LINK Turbo X 技术也首次移植到骁龙 8 系列平台上。

充电方面,荣耀 Magic3 系列内置 4600mAh 电池,配备超导六方晶石墨烯材质。其中,荣耀 Magic3 支持 66W 有线超级快充;荣耀 Magic3 Pro 支持 66W 有线和 50W 无线双超级快充。

在发布会上,赵明尤其强调了 Magic 3 的影像功能,其背部圆环形的影像模块同样是机身设计的一大亮点,分别来看:

荣耀 Magic3 搭载 5000 万像素大底主摄,6400 万像素黑白摄像头以及 1300 万广角微距镜头,支持激光对焦。

荣耀 Magic3 Pro 则搭载了 5000 万像素大底主摄,6400 万黑白摄像头、6400 万潜望式长焦摄像头以及 1300 万广角微距镜头,同时支持 8*8 dToF 激光对焦系统。

另外,荣耀还推出全新自研 HONOR Image Engine 图像引擎,可异构不同芯片平台,插件化整合芯片能力。

售价方面,荣耀 Magic3 系列的售价覆盖 4599-6799 元,另外,荣耀Magic3 至臻版12GB+512GB 售价 7999 元。

截至荣耀 Magic 3 系列发布,赵明此前在微博预告发布的旗舰和高端两款产品就已悉数登场完毕。

从六月发布的荣耀 50,再到今日的 Magic 3,不难看出荣耀在完全独立之后的迅猛发力,同时。荣耀手机业务的表现也伴随着接踵而至的新品而逐渐起势。

手机业务回温

赵明此前表示,今年 4 月,荣耀手机业务达到了最为黑暗的时刻,彼时的市场份额仅剩 3%。

其中的原因也不难得知,当时独立仅半年的荣耀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未从被制裁的阴影中脱离,芯片供应掣肘问题依然存在。即使推出了荣耀 V40,但由于存量货消耗殆尽,新的供货不足,导致出货量难以跟上。

不过,在荣耀 50 发布会上,赵明就已表示渡过了黑暗,手机业务占比已开始触底反弹,截至五月底,市场份额已经回到了 9.5%。

尽管距离荣耀品牌手机高峰时期 16.7% 的市场份额还有些距离,但其上涨的势头,还在继续。

自荣耀 50 推出后,荣耀手机业务的市场份额正一点点往回吞噬——7 月 26 日,据荣耀内部消息,荣耀市场周份额回升至 14.6%。

另外,关于全球供货以及部署问题,赵明表示荣耀已经在全球 50 多个国家恢复了业务,今年海外市场将以恢复为主。

如今,Magic 3 的发布,让这一手机市场格局又多了一个变量。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荣耀将达到冰点 3% 的市场份额快速拉升至 9.5%,在其背后,是多方面的因素加持,包括品牌势能、研发实力以及独有的渠道商优势。

品牌势能自不必多言,尽管与华为彻底分割,但曾经的荣耀在华为护荫之下早已不断积累品牌势能,即便荣耀独立之后成为一个新主体,但荣耀,依旧是被大众熟知的手机厂商之一。

也就是说,荣耀是新公司,但并非新品牌。

另外,在团队组建上,雷锋网了解到,荣耀目前拥有 8000 多名员工,其中绝大多数是从华为体系中分拆出来,涵盖了研发、销售、营销、采购、制造、服务、财经等端到端的完整体系。

在这之中,研发人员占了半数,由原华为终端北京、西安等四个研发基地的人员整建制地进入荣耀,包括影像、芯片、软件研发、架构设计等团队。

据荣耀产品线总裁方飞透露,研发团队中有一部分人曾参与了华为最早的芯片的孵化,对芯片底层有所了解,而此次荣耀 Magic 3 搭载的高通 888+ 也是研发团队实现调试整合之后才应用在产品之中。

和其它手机厂商相比,除了继承了华为大部分技术团队,荣耀另外一个独有的优势便是其强大的渠道商资源。

雷锋网了解到,荣耀的股东囊括了中国市场主要的电子产品经销商,有 30 余家渠道商和荣耀进行深度绑定,这保证了荣耀的产品可以分销至线下渠道,进入中国最大的细分市场。

有了“后援部队”的支持,荣耀在「全渠道」的规划布局下也在同步发力线下门店。据赵明透露,目前全国已有上千家门店同时在建。

不难看出,荣耀既承袭了华为的部分内功,也具备独有的渠道外力相助,荣耀手机业务的回温,便不难理解。

谁能成为国内“明星安卓旗舰”?

事实上,距离上一次荣耀发布手机,仅仅过去了两个月——在三个月里连发两款高端机型,这在手机行业里是极为少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荣耀的老对手小米在本周也发布了 Mix 4,无论是售价或者定位,荣耀 Magic 3 与小米 Mix 4 都存在多维度的较量;而战场,自然是各家手机产商都想吃下的高端市场。

事实上,在荣耀官宣独立之时,包括小米 OV 在内的国内手机厂商早已暗流涌动——小米接连推出了小米 11、小米 11 Pro、小米 11 Ultra;vivo 发布了 vivoX60 pro+;OPPO 则是凭借 FindX3 Pro 入场……

雷锋网了解到,华为空出的高端市场份额,绝大部分是被苹果、三星收割,而国内厂商,则多是处于中高端阶层。

据旭日大数据发布的 2021 年 Q1 全球畅销手机市场分析报告,800 美元以上的机型中,除了华为,国内厂商仅有一加、OPPO 各 1 款上榜,但排名相对靠后;600-800 美元畅销机型中,尽管 OV 均有上榜,但从销量来看,苹果和三星遥遥领先,其它手机品牌则是混战模式。

“由于明星安卓旗舰的缺位,今年下半年的时间窗口对于各大厂商来说至关重要”,Canalys 分析师刘艺璇向雷锋网表示。

这场国内“明星安卓旗舰”的卡位之战,并未结束。

雷锋网注意到,在发布会上,荣耀在部分参数的介绍时多次对标苹果 iPhone 12 Pro,类似的“对标友商”操作,在华为此前的发布会上也时有出现。

另外,发布会结束后,有网友指出荣耀 Magic 3 在 slogan、外观等多个方面与华为 Mate 40 十分接近。

尽管赵明在发布会结束后的采访中进行了澄清,称二者没有关系,但荣耀身上,不难窥见曾经华为的影子。

从表象来看,现在的荣耀,像极了曾经的华为。

但赶超,则还需在内里上多下功夫。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bblR6ptCkpzA3zXz.html#comments Fri, 13 Aug 2021 11:42:00 +0800
迟到的小米 MIX 4:比世界第一更重要的,是雷军的高端梦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wDoyGXiNfo5HKurD.html

作者 | 肖漫

编辑 | 李帅飞

三年时间,拿下全球第一!

在 8 月 10 日举办的雷军年度演讲发布会上,雷军激动地宣布了这一目标。

恰逢小米手机十周年之际,小米拿下了全球第二的成绩,这是小米历史上首次。当雷军宣布冲刺全球第一的口号时,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小米手机的新开端。

发布会上,雷军除了过去十年一些关乎梦想、关乎选择的故事,还推出了小米 MIX4、小米平板 5 等久违更新的产品,这让本场发布会“熬鸡汤”的同时,也多了些调味料。

对于小米手机业务来说,这是一场有着特殊节点意义的活动。

小米 MIX 4,迟到了三年

本次活动的重头戏,毫无疑问是小米 MIX 4。

毕竟,自初代小米 MIX 在 2016 年问世之后,小米 MIX 系列在后来的两代产品中并不算特别出彩;而这一次,也是继 2018 年 10 月发布的 MIX 3 之后,小米 MIX 系列迎来正代机型的再度迭代。

在活动中,雷军表示,小米 MIX 4 在 2018 年年底就已立项,为了实现 CUP 全面屏技术,小米研发投入超 5 亿,工程师团队达 100 多位,攻坚过程十分困难。

据雷军介绍,小米 MIX 4 的 CUP 全面屏采用像素微型化技术,与手机其它部分的 3D 柔性屏显示效果几乎一致,寿命几乎一致。

依靠微钻排列,重设电路布局,采用透明引线等显示技术布局,小米 MIX 4 提升屏幕透光度,成功将摄像头隐藏在屏幕之下。

在显示方面,小米 MIX 4 支持 100% 全像素显示,400 PPI 的精度。同时,屏幕之下的前置摄像模块也并未受到过大影响,搭载 20MP 屏下前置相机,在 AI 图像增强算法下能够优化自拍效果。

不过,雷军也在发布会上坦言,如果对前置摄像有较高需求,小米 MIX 4 可能还有提升空间;某种程度上,这也说明了屏下摄像技术之难。

早在 2017 年,就有国内面板厂商才开始为手机做屏下摄像头的屏幕方案设计;到 2019 年,包括小米、OPPO 等手机厂商纷纷发布屏下 DEMO,再往后,屏下摄像卡在“量产”环节。

“屏下摄像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一位屏下摄像领域的从业者向雷锋网表示,“要真正走向大规模量产,中间过程存在着多个牵制要素,包括产能排期,后期 UI 适配、手机厂商摄像头算法等”。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该从业者感慨道。显示和拍照其实是一个非常悖论的事情,最终能够实现量产,从上游供应商,到面板方案整合商,再到手机终端厂商,各方都在努力。

如今,屏下摄像已成为越来越多手机厂商的技术发力方向——除了小米 MIX 4,中兴已推出了中兴 Axon 20、Axon30 两款屏下摄像手机,于此同时,OPPO 在上周也公布了其最新屏下摄像技术进行造势。

可以说,手机厂商的下一次技术竞赛,或将围绕屏下摄像展开。

除了重点介绍的屏下摄像技术,雷军随后也公开了小米 MIX 4 的其它配置信息,主要包括:

性能方面,小米 MIX 4 搭载骁龙 888 Plus 处理器。与骁龙 888 相比,骁龙 888 Plus 集成的高通 Kryo 680 CPU,超级内核主频高达 3.0GHz。此外,其支持的第 6 代高通 AI 引擎的算力达每秒 32 万亿次运算(32 TOPS),AI 性能提升超过 20%。

充电方面,小米 MIX 4 内置 4500mAh 电池,支持 120W 有线秒充与 50W 无线秒充,最快 15 分钟充满,配备大面积最新石墨烯均温板,新增 MIUI 均衡模式,大幅降低温升。

摄像模块上,小米 MIX 4 配备一亿像素主摄,搭配 50X 潜望式长焦与 120 度自由曲面超广角,将边缘畸变降低至 1%。

售价方面,小米 MIX 4 主要有四档价位:8GB+128GB 售价 4999 元;8GB+256GB 版本售价 5299 元;12GB+256GB 版本售价 5799 元;12GB+512GB 版本售价 6299 元。

除了小米 MIX4,雷军在发布会上还发布了小米平板 5 系列、小米高保真智能音箱、小米电视大师系列和小米电视 6 OLED 版等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小米还发布了一款仿生四足机器人 Cyberdog。

继续发力高端,但任重道远

从 4999 元到 6299 元,小米 MIX 4 毫无疑问正是小米手机十周年之际的旗舰之作。

当然,结合全球手机市场的发展以及小米手机业务规划来看,小米 MIX 4 的发布,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由于明星安卓旗舰的缺位,今年下半年的时间窗口对于各大厂商来说至关重要”,Canalys 分析师刘艺璇向雷锋网表示。

另一方面,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出货量在第二季度首次超过苹果(根据 Canalys 发布的 2021 Q2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数),跃升全球第二,此时的小米亟需保持已有优势的情况下站稳脚跟。

雷军在演讲中表示,当前小米最重要的任务是要站稳智能手机市场全球第二,同时目标是要在三年内登顶智能手机市场全球第一。

不过,在亮眼的成绩背后,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隐忧;这一点,雷军同样深知——在此前的小米表彰大会上,雷军用“诚惶诚恐”形容了晋升全球第二的感受。

某种程度上来说,小米晋升“全球第二”存在机遇成分——由于华为手机业务受到政策封禁,小米挤占了绝大部分市场空间,出货量快速上升。

据 Canalys 数据统计,2020 年 Q2 华为(不含荣耀)全球市占率达 14%,今年下滑至 3%左右,其空出的 11% 都是市场机会,而小米在其中分得了一杯羹,市占率上涨了 7%;远高于 OV 上涨的 1%。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环境因素带来的红利并不会持续,当华为空出的份额被瓜分殆尽,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也将放缓,小米要寻求进一步的增长,就需要完全靠实力站稳脚跟。

另外,从小米第二季度的各机型的出货量情况来看,刘艺璇告诉雷锋网,红米系列占了小米总出货量的 70%。也就是说,红米是 Q2 出货量快速增长的最大功臣,而小米的高端系列机型未达半数。

不仅如此,根据旭日大数据统计的 2021 年 Q1 全球畅销手机市场分析报告,小米中高端机型仅在“400-600 美元”行列出现,而在 600 美元以上的行列,则未有小米的身影。

小米手机进击高端,依然任重道远。

“高端产品线是需要时间来积累和迭代”,刘艺璇向雷锋网表示,“对手机厂商来说,要在高端市场站稳并非易事,持续提升品牌形象、技术储备、供应链壁垒对于稳固和继续挖潜高端市场都十分重要”。

在刘艺璇看来,小米在用户基础、线下渠道、生态链等方面具有明显甚至是差异化优势,但在打造高端品牌形象、技术壁垒以及尖端技术的研发应用上还需要一定的积累。

总的来看,小米面临的问题其实是日益扩大的技术需求和积累所需的时间成本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注定在核心技术维度上难以超越苹果、三星等具有充分先发优势的手机厂商。

在小米手机发展来看,小米已成功抵达“全球第二”的里程碑,但在高端之路上,则是正如雷军在演讲中所言——

小米的高端之路,其实现在才刚刚开始。

恰逢小米十周年之际,小米手机的新故事,也才刚刚开始。

小米手机十年,风雨兼程

2011 年 8 月 16 日,第一代小米手机发布,定价 1999 元——从此开启了小米手机十周年的征程。

“十年间,小米一共发布了 13 部手机”,雷军在发布会上感慨道。

当然,从具体机型上来看,小米当然不可能是只发布了这些机型,但在雷军的定位,这 13 款小米数字系列和小米 MIX 系列机型,才真正代表了小米手机一路走来的印记。

如今,小米数字系列和小米 MIX 系列都已经被定位为小米的中高端系列和旗舰系列,这也对应了雷军在活动中再次强调的小米手机持续冲击高端的决心。

不过在决心之外,雷军在活动上反复强调的其实是另外一个词汇:初心。

毕竟在十年前,小米初代手机以 1999 元的价格开售,凭借 18.46 万台的销量,小米获得了 3.7 亿的收入,这是小米的第一笔收入——正如雷军所言,有了这一笔收入,小米才能够滚动发展,才有了今天的世界 500 强,才有了今天的全球第二。

雷锋网注意到,在活动中,雷军宣布向小米手机 1 用户赠送 1999 元的“无门槛、无套路”红包,这代表了小米三万六千名员工感恩的心——不仅如此,雷军还特意强调了对米粉朋友们和合作伙伴们的感恩,虽然不免煽情,但也符合场景。

回过头来说,这场三个小时的活动,不仅仅是一场小米 MIX 4 的发布会,也是小米手机十周年的一场总结——但它更像是小米手机业务十年的一个新起点。

某种程度上,它也更像是小米手机业务在经历了十年发展之后的一次自我重启——十年前的小米手机是性价比的“代言人”,如今的小米手机已全然开启蜕变,向高端的峰顶发起进击。

所谓高端,背后需要足够强大的技术实力、足够充分说服用户的品牌价值、足够有力的渠道销售等等,任何一项,都不是能够突然跃进达到,而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长线布局。

这并不是一条好走的路,这一点,雷军是深知的。

小米手机十周年,曾经风雨已过,未来是否依旧可期,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wDoyGXiNfo5HKurD.html#comments Wed, 11 Aug 2021 00:27:00 +0800
P50 系列:华为手机一次悲壮而又辉煌的挣扎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E6JkvxdusBw2XyyF.html

作者 | 肖漫

编辑 | 李帅飞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华为手机业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毕竟,当前华为手机业务正面临诸多困境:市场份额断崖式下滑、多个品牌被无奈分拆,渠道商无货可卖后纷纷逃离……这些不利因素,都成为华为手机业务当前极端困境的真实写照。

然而,事实证明:即使是在美国的极限重压下,华为也不曾放弃手机业务。

7 月 29 日,在 "万物新生" 发布会上,P50 系列带着依旧逆天的影像功能问世——延迟发布数月后,这款不支持 5G 功能的旗舰产品,处处都闪耀着悲壮和不自弃的色彩。

P50 系列拍照继续逆天,却不支持 5G

P50 系列,可以说是华为影像的集大成之作。

发布会一开场,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 BG CEO 余承东登场。他率先介绍了华为 P 系列的产品理念,并且展示了华为 P 系列从 P9 到 P40 系列在手机影像方面的一次次突破。

由此,余承东介绍了华为 P50 系列,并称之为 “万象新生”——作为华为主打科技美学和智慧摄影的手机产品,P50 系列在配置上无不体现这两大特性。

屏幕设计上,华为 P50 Pro 搭载无界微曲屏幕,支持 120hz 刷新率,重量为 181g;华为 P50 搭载经典纯平屏幕,支持 90hz 刷新率,重量为 195g。

另外,P50 全系支持 P3 全局色彩管理、10.7 亿色色阶及 1440hz PWM 调光。

在背部设计上,华为 P50 系列背部摄影模块采用万象双环设计,但更重要的是其在影像方面的硬件堆叠实力,具体来看:

  • 华为 P50 Pro 采用 50MP 主摄(f/1.8、OIS)+ 40MP(f/1.6)原色黑白双主摄 + 13MP 超广角(f/2.2,自由曲面镜片)+ 64MP 长焦(f/3.5,OIS,3.5 倍光变,200 倍数码变焦)。

  • 华为 P50 则为 50MP 主摄(f/1.8)+13MP 超广角(f/2.2)+12MP 潜望长焦(f/3.4,OIS,5 倍光变,80 倍数码变焦)。

据余承东介绍,华为 P50 系列将采用 XD Optics 计算光学技术,能够突破物理极限,打造“全局式”图像信息复原系统,保留 81% 的图像信息。

在计算摄影上,华为 P50 系列也迎来了升级,其 XD Fusion Pro 新引入超级滤光系统、原色引擎和超动态范围。

不仅如此,通过采用新一代环境光谱信息采集系统,以及 10 通道多光谱色温传感器,搭配 P3 色域 2000+ 种调校色彩,P50 系列能够实现环境光谱分辨率提升 50%,平均色相准确度提升 20%。

系统方面,华为 P50 系列毫无疑问搭载了鸿蒙 2.0;同时,余承东在发布会上也公布了鸿蒙系统升级的最新数据——截至 7 月 29 日,鸿蒙 2.0 累积升级用户已达 4000 万。

电池充电方面,P50 采用 4100 毫安大电池,P50 Pro 搭载 4360 毫安大电池,二者都支持 66W 有线快充——另外,P50 Pro 支持 50W 无线快充。

其它方面,华为 P50 全系搭载双扬声器,支持 IP68 级防尘防水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通信方面,由于美国制裁的影响, P50 系列只能支持 4G 网络,而不能支持 5G 网络。

尽管如此,余承东在现场介绍了替代性的 "AI 异构通信" 技术,其能够利用 4G 双卡技术和双频 WiFi 技术实现四网协同,同时也可以实现 4G 和 WiFi6 双网并发,下载速率最高可以达到 3.5 Gpbs。

另外,余承东还提到,AI 信号预测可以帮助 P50 系列提前探测到低信号区域并提前预载内容,让用户的网络体验更加流畅。

余承东表示,尽管华为 P50 系列只支持 4G + Wifi 6,但它依旧可以提供卓越的通信体验。

售价上,华为 P50 售价 4488 元起,华为 P50 Pro 售价 5988 元起——其中,P50 全面采用高通骁龙 888 处理器,P50 Pro 则拥有高通骁龙 888 和麒麟 9000 处理器两个选项。

除了 P50 系列,华为还推出了华为 Sound X、 华为智慧屏 V75 Super & V98、儿童学习智慧屏、华为儿童手表 4 Pro、华为手环 6 Pro、WATCH GT 2 Pro、FreeBuds 4 无线耳机、MatePad Pro 等多款产品。

但毫无疑问,P50 系列依旧是整场发布会的绝对核心产品。

P50 系列来了,但华为手机困局难解

对于华为手机业务来说,P50 系列的发布,虽意义非凡,却难解困境。

去年今日,华为智能手机市场份额首次超越三星,位居全球第一;然而,仅仅在一年的时间里,华为手机市场份额呈现出断崖式下降——从 2020 年 7 月位居第一的 19.6% 跌至排名之外,被归为其它。

在华为空出的市场份额中,海外市场占比尤重,且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已被苹果、三星收割殆尽。多位行业人士向雷锋网表示,芯片困境对华为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海外市场,GMS 的封禁更是雪上加霜。

“华为在海外的出货量已经很少了,形势较为严峻,可以说基本退出了国际市场”,Canalys 资深分析师朱嘉弢向雷锋网说道。

在国内市场,华为手机的出货量同样呈现出剧烈下跌。在 Canalys 最新发布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 Q2 报告中,华为已跌出中国前五名,是近 7 年来首次。

“华为目前主要在保国内手机市场”,朱嘉弢向雷锋网表示。由此,出厂即预装鸿蒙系统的 P50 意不在海外,而在于国内。

不过,在 5G 手机当道的国内手机市场,华为不得已倒退推出的 4G 机型,是否又能获得消费者青睐?

朱嘉弢向雷锋网表示,从华为在 6 月鸿蒙发布会上推出的 Mate 40 4G 版等手机的市场表现来看,一经销售就全部抢空,由此华为手机是 4G 还是 5G 对消费者的选择影响并不大。

消费者更看重华为的品牌价值”,另一位行业资深分析师在采访中提到。

另外,朱嘉弢还补充表示,华为目前已经能够获得 4G 芯片的供应许可,其供货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它零部件短缺,包括摄像头芯片、存储芯片、射频等。

朱嘉弢用“木桶效应”解释了这一现实情况,一旦华为手机供应链上有一两个器件难以保证供应正常,“手机难产”也就不可避免。而这一“难产”局面,还将持续下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国际关系的不稳定性,短期内华为在芯片、零部件的供应依旧难以恢复。华为当下依然处在一个消耗库存的过程。”朱嘉弢说道。

从禁令生效之日起,华为已发布了 Mate 40、Mate X2 、P50 三款手机,而每一次的新机型的发布,也意味着华为仅有的库存再次削减。

留给华为消耗的零部件,已越来越少了。

“使用 4G 芯片会对华为手机带来销量影响”,另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华为是 5G 基站和 5G 业务的重要建设者之一,普及 5G 华为也能从中受惠。

雷锋网了解到,在受到禁令影响前,华为其实是 5G 手机的极力推动者,不仅是首批推出 5G 手机的智能手机厂商,而且是最早推出“双模”5G 手机的厂商。

“华为如果大力促销 4G 手机,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拆了东墙补西墙。”该行业分析师表示。

不难看出,华为此时不仅身陷囹圄,而且进退两难;即使推出了 P50 系列旗舰机型,华为手机业务的未来,依旧是难以预知。

华为手机将彻底消失,还是王者归来?

“如果困境难解,华为是否可能放弃手机业务?”

在前期采访调研中,雷锋网向多位业内专家请教了这一问题,原以为会得到不同观点的解答,但实际得到的答案,却出乎预料地一致。

“华为估计会尽可能维护着手机业务,等待芯片供应恢复的一天,毕竟高通已得到 4G 的供货许可。另外,华为仍然想借助华为手机作为入口,来维护鸿蒙业务”,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向雷锋网表示。

同时,该分析师也指出,在芯片限制以及 5G 的缺失下,华为不可能恢复到 2019 年的盛况。

在采访中,朱嘉弢同样指出华为退出手机市场的可能性不大。他表示,华为旗舰的 P 系列和 Mate 系列仍会作适当保留。

“华为还是需要保持旗舰机在公众当中的一个曝光度,以及在手机市场上的存在感”,朱嘉弢说道。

换句话说,华为发布 P50 系列,象征意义大于市场意义,它更像是华为向外界表明其手机业务继续存在的一个举动,即使是不支持 5G,也足以刷够存在感。

事实上,在今年 2 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曾对这一问题表明过态度,他当时表示——可以转让 5G 技术,但绝不会出售终端手机业务。

不过,在 6 月份却有消息爆出华为低端系列已经通过合作的方式交给了三大运营商,其中,畅享给了联通,麦芒给了电信,NOVA 给了移动。

一位接近运营商的行业分析师向雷锋网表示,这一情况基本已成定局,而运营商之所以愿意接盘,有说法称是为了给民族品牌保留一点希望,之后将针对产品进行开发,畅想、麦芒以及 NOVA 都与华为没有关系。

如果消息属实,那么华为手机业务仅剩 P 系列和 Mate 系列。

华为手机业务越来越难以为继已是既定事实,尽管举步维艰,但华为仍在竭尽全力保住手机业务,在芯片以及其他“卡脖子”的零部件加大研发。

据网易新闻报道,华为在去年 8 月就成立屏幕驱动芯片部门,海思首款 OLED Driver 已在流片。

另外,金融时报也曾报道华为计划芯片厂初步试验生产低端 45nm 芯片,并希望在 2021 年底前生产 28nm 芯片,2022 年底前生产 20nm 芯片。

《财经》媒体曾做过统计,华为哈勃三年投资了 40 家芯片公司;仅 2020 年,哈勃就投资了 25 家半导体相关企业,并不断往产业链上游深入。

华为的自救,还在继续。

值得一提的是,雷锋网从相关内部人士的对外口径中获悉,华为计划最快明年年中、最晚明年年底会通过自建工厂解决手机芯片的供应问题,华为手机业务则有希望在 2023 年 "王者归来"。

只不过,在实现完全国产替代之前,华为仍需背向深渊,朝着山顶的方向,在悬崖峭壁之间向上攀爬。

如果松手,一切归无;若是坚持,或能尽览山顶风光。

参考资料:

https://www.ft.com/content/84eb666e-0af3-48eb-8b60-3f53b19435cb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E6JkvxdusBw2XyyF.html#comments Thu, 29 Jul 2021 22:50:00 +0800
OPPO手表,拿什么冲榜?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B26Td9Dvy5KgCYwu.html

作者 | 王金旺

智能手表正在发生变化,智能手表正在经历新一轮行业大爆发。

OPPO穿戴事业部总经理许琨对此深有体会。

以打车为例,打车软件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但当我们在使用打车软件打到车等车时,总是会习惯性地将页面滑走去看些其它内容,却又会时不时不安地打开软件查看行车位置,这成了现代人的焦虑。

是否可以用随身携带的另一块“屏幕”——手表实时显示行车位置,减轻现代人的焦虑?

这是OPPO Watch 2在研发过程中思考的一个问题。

将“万物互融”藏在手表里

在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的当下,智能手机已经融入人类生活,在娱乐、办公、出行、支付等众多场景为人类带来了不少便利。

但在用户体验至上的当下,便利往往只是相对的,追求用户体验就像一场极限运动。

当智能手机的想象空间被多次挖掘后,如何通过智能手表这一天然具有穿戴属性的设备将娱乐、办公、出行、支付这些高频应用场景的体验进一步优化,改善实际使用体验,就成了智能手表的一个想象空间。

这也是手机厂商做手表的一个天然优势。 

在玩手机游戏时,在游戏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困扰是被弹出的各类通知、短信,甚至来电所“打扰”,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也是OPPO在研发二代智能手表时考虑到的一个问题。

为此,在OPPO Watch 2上,OPPO加入了「电竞模式」。

在玩游戏时(目前支持四款当下主流手游),可以在手表上选择进入「电竞模式」。当进入电竞模式后,所有的通知提醒、来电提醒都会转移到手表上、不再在手机上显示,甚至当你的英雄在游戏中“牺牲”时,复活倒计时也可以在手表上实时显示。 

这正是OPPO对万物互融的思考。 

对于万物互融,许琨进一步向雷锋网解释: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需求,因为多设备的加入与协同,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与用户体验,这就是万物互融;

当这种改变足够多,多设备产生的大数据与AI结合,将会有新的生产力出现,我们的生活方式终将被改变,这就是万物互融。

2019年1月14日,OPPO成立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与此同时,万物互融上升为OPPO的集团战略。

2021年4月27日,有媒体报道,OPPO 已对「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进行了改革,更名为「IoT 事业群」,组织架构一分为三——穿戴事业部、智能显示事业部、音频事业部。

IoT在OPPO内部正式搭建起了成建制的组织架构和团队,智能手表、智能电视、TWS耳机也成为OPPO IoT的三大核心战略级产品。

手机厂商做手表的天然思路是将手表作为辅助设备,实现IoT的跨屏交互,不过,许琨告诉雷锋网,“在一些高频应用场景中,智能手表与智能手机的主从关系已经发生了转变。”

以打车场景为例,智能手表解决的并不是打车问题,而是从打到车到上车这一过程中的信息交互问题。

通过打车软件打到的车离我们多远是不确定的,有时候我们要等3分钟、5分钟,有时候我们要等8分钟、10分钟,在等车过程中,我们一定会退出打车软件做些其他事儿,却又会时不时不安地打开软件看行车位置。

现在,如果你有了智能手表,当你在手机打车软件中打到车后,司机与你的距离信息、车牌信息会直接转移到手表上,这样就可以有更无缝的体验。

在这个场景中,智能手表已经是主设备,智能手机是从设备。

万物互融体系中,必然有智能手表的位置,但智能手表已经绝不仅仅是一个“辅助位”,在这场争夺智能手表C位大战中,越来越多的团队开始组建、蓄能、参战。

为此,OPPO在二代手表上也煞费苦心。

许琨说,“我们内部对这款产品寄予了厚望。”

但挑战极限并没有说起来那么容易,OPPO Watch 2在历经16个月的研发,两次延期后,才得以面世。

二代手表的艰辛往事

2020年3月6日,OPPO发布了第一代智能手表OPPO Watch。对于OPPO而言,这款手表不仅让OPPO多了一个硬件品类,还让OPPO在第二波智能手表浪潮来临时得以有的放矢。

或许当时的OPPO不会想到,下一代产品,OPPO要备战16个月。

就在OPPO Watch 2即将发布前的媒体沟通会上,回忆起这款产品的研发周期,许琨将时间精准推算到了小时。

16个月,508天,12192小时……

上百人团队酣战16个月研发出的这款产品,没赶上3月OPPO Find X3的发布会,没赶上5月OPPO Reno 6发布会,错过了与手机业务同台宣发后的OPPO Watch 2最终选择在7月27日对外发布。

之所以发布时间一再延迟,主要是因为OPPO在研发一个秘密武器,「UDDE双擎混动技术」。

智能手表的续航能力一直备受诟病,为了提升续航能力,OPPO Watch 2甚至通过改变表带卡扣结构来为电池留出更大的空间,将电池容量从一代产品的416mAh提升到502mAh。

不过,真正让这款手表在全智能模式下续航能力达到4天的是「UDDE双擎混动技术」。

而OPPO的UDDE双擎混动技术,还要从OPPO Watch双芯片配置说起。

在第一代产品中,OPPO已经开始应用类似“大核+小核”的双芯片配置,不过,一代产品采用的是骁龙2500+Apollo 3的双核架构,而且由于初次使用,双芯片配置带来的只是两个不同的工作模式——骁龙2500用于支撑「全智能模式」,Apollo 3用于支撑「长续航模式」(手环模式)。

都不用用户反馈,我们自己也知道Apollo 3支撑下的手环模式功能太少。

这是OPPO初次尝试做智能手表时的无奈。

手环模式更像现在市面上的运动手表,这类手表由于续航能力出色同样有一定的用户群体,许琨告诉雷锋网,“我们也有想过要对手环模式升级。”

不过,在一代手表发布后,OPPO更想做的是将小核的应用场景增加。当时许琨的想法是:

一代小核只能用到10%的场景中,二代小核如果可以用到50%的场景中,功耗问题不就解决了?

这是一个行业还不曾解决的产品需求,想到这里,许琨满是兴奋,后面在内部拉通产品、研发部门进行了多次探讨后,有了双擎混动的初步构想。

做这件事儿的难点在于要找到一颗在性能、功耗、稳定性上能够与骁龙4100配合使用、充当“小核”的芯片。

当时研发团队找遍了整个行业,没有一家做的芯片能够支撑我们想要做的技术架构,因此研发团队最终决定与Ambiq联合研发、深度定制一颗符合我们需求的芯片。

也正是联合研发的芯片,让OPPO穿戴设备的研发团队成了一群不回家的人。 

即便如此,OPPO的这颗芯片还是未能如期调校到满意的程度。

许琨告诉雷锋网:

尤其在进入5月后,压力确实很大,甚至我们也怀疑过UDDE技术本身就是天方夜谭,如果这个技术没有攻克,OPPO的新一代智能手表发布继续延期,会成为行业的笑话。

对于是否继续做UDDE技术,许琨和他的团队开会讨论了好几天,最终包括产品、研发、硬件、供应链在内的整个团队都毅然支持再试一次的决定。 

那段时间,整个研发团队全天无休,熬夜苦战,终于在7月流片成功了Apollo 4s,UDDE双擎混动技术成为售价1299元起跳的OPPO Watch 2的一张王牌。

智能手表的终极方向

OPPO Watch 2的另一个战略方向是医疗健康。 

为此,OPPO与清华大学成立未来终端技术研究中心在睡眠领域开展课题研究合作,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心脏健康管理方面进行研究合作,OPPO在智能手表算法和传感器技术方面自研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不仅仅是OPPO,包括苹果、华为、三星等智能手表早期入局者,如今都在纷纷与专业医疗机构合作,加码医疗健康赛道。

作为消费电子产品的智能手表,为什么各大厂商纷纷押注医疗健康方向?

这其实是一个更长远的战略意图。

支付宝改变了人类的支付方式,滴滴改变了人类的出行方式,这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变革对人类生活带来了颠覆性改变。

过去一二十年,在这些技术变革中,人类生活方式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类对身体健康状况了解程度、享受医疗服务的方式并没有得到颠覆和变化——去医院就诊、打针吃药后,虽然病情好转了,但是你对你自己的身体状况的了解仍是一无所知。

医疗健康并不是一个无人关注的方向,但互联网厂商进入这一赛道需要一个契机,天然具有小型化、可穿戴优势的智能手表就是这样一个契机。

许琨告诉雷锋网。

现在越来越多的智能手表有了测量睡眠、心率、血氧、压力等功能,未来,随着能够监测到的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确,每个人在云端或将拥有一个实时数字档案(数字孪生),每个人都可以实时查看自己的健康状况,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将会得到实时分析和预警,人类自身也将真正步入数字化时代。

这个时间有可能是十年,也有可能是三十年。

在此之前,随着智能手表带来越来越多智能手机无法实现的应用体验,属于它的时代才刚刚到来。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B26Td9Dvy5KgCYwu.html#comments Wed, 28 Jul 2021 17:44:00 +0800
手机屏下摄像的“军备竞赛”,已经开始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uJbknX5P2zTWvQvO.html 自 2019 年以来,小米 OV 等国产手机厂商相继发布屏下摄像方案,开启对全面屏形态的探索。

然而,方案有了,量产却迟迟难以落地。

不曾想,在一众手机厂商冒泡之后,凭借 2020 年 9 月发布的 Axon 20,中兴成为第一个量产屏下摄像方案的手机厂商,让业界颇为惊奇。

时隔三百多天,2021 年 7 月 27 日,中兴发布了新一代屏下摄像手机「中兴 Axon30 5G」。

中兴 Axon30 发布,2198 元起

发布会一开场,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中兴终端事业部总裁倪飞首先介绍了中兴最新的发展动态,主要包括:

  • 2021 Q1,中兴消费者业务同比增长了 60%;

  • 终端产品全球累计发货超 5 亿台;

  • 国内市场建成 3000 家线下零售阵地。


倪飞表示,未来手机的发展方向在于屏幕和影像,而这也是中兴大力发展屏下摄像的重要因素——在最新发布的中兴 Axon30 上,充分凸显了这一亮点。

据中兴通讯副总裁、中兴终端 Axon 产品总经理张雷介绍,其屏下摄像头显示区域精细度由原来的 200PPI 升级为 400PPI,多驱 ACE(Array circuit enhanced)电路排布效率提升50%,使屏幕两个区域过渡更自然。

另外,通过搭载独立的 UDC Pro 屏显芯片,使得 Axon30 屏下前摄区域与其它区域具备显示一致性。同时,通过应用 7 层高透材料、玻璃基板以及结合灵透算法 2.0 配备的 AI 画质增强、智能去雾化、抗炫光干扰功能,进一步提升手机拍摄效果。

除了着重介绍的屏下摄像区块,其它主要配置也在随后一一公开:

  • 屏幕方面,搭载 6.92 英寸 AMOLED 显示屏,100% 覆盖 DCI-P3 色域,10bit 色深。

  • 性能方面,搭载骁龙 870G。

  • 影像方面,后置采用以 6400 万像素 IMX682 为主摄的四摄方案——屏下前摄分辨率为 1600 万像素。

  • 其它方面,中兴 Axon 30 5G 最高配为 12GB 内存及 256GB 闪存,结合自研内存融合技术,可将部分空闲存储空间用作最多达 8GB 的扩展运行内存,VC 液冷散热、4200mAh 大电池、55W 快充、多功能 NFC 等产品特征也都没有缺席。

售价方面,中兴 Axon 30 依据内存和存储空间的不同提供了四个版本,最低配置 6G+128G 版售价 2198 元,最高配置 12G+256G 版售价 3098 元。

“屏下摄像”开启竞赛模式

整场发布会下来,毋庸置疑,“屏下摄像”是中兴 Axon30 的最大亮点。

事实上,不止是中兴,包括小米 OV 在内的其它手机厂商也在尝试采用“屏下摄像”方案。

所谓屏下摄像头技术,其实就是将智能手机的前置摄像头放置在屏幕下方,避免前置摄像头的存在对手机正面的全面屏设计产生阻碍;其基本原理与屏下指纹相似。

但不同的是,屏下摄像的实现要比屏下指纹难得多,屏下指纹只是为了从图像中获取相应的纹理信息,没有成像需求,对画质要求较低;屏下摄像则不然。

张雷在发布会上指出,要实现屏下摄像,需要突破两方面难点——一是显示与透明难以平衡;二是屏下摄像难以呈现优秀的拍照效果。

张雷表示,在智能手机屏幕上,像素密度越大显示效果越好,但同时对光线也会造成遮挡,导致透光性弱。相反,隐藏在屏幕下方的摄像头则需要更多光纤进入、屏幕透明性要好才能呈现良好的拍摄效果。

不难看出,要实现屏下摄像,除了在摄像头上下功夫,屏幕同样是突破技术瓶颈的重点。

目前行业内主流屏下摄像头解决方案是在屏幕摄像头上方的 OLED 屏幕区域采用高透光率材料,从而做到在兼顾显示效果的同时实现高透光率。

基于此,研发屏下摄像头解决方案的主力多是 OLED 屏幕厂商。就在去年,国内的维信诺就宣布实现了可量产屏下摄像解决方案,另外华星光电、三星等厂商也都在进行屏下摄像方案的研发工作。

不仅如此,手机厂商也在积极探索屏下摄像解决方案。早在 2019 年,OPPO 小米就相继公布其屏下摄像方案,vivo 在去年也曾推出采用屏下摄像头技术的 vivo APEX 2020 概念机,但迟迟未能实现量产。

从行业动态来看,在屏下摄像手机的尝试上,中兴可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 2020 年 9 月发布的 Axon 20 就采用了屏下设想方案,成为业内唯一实现量产的屏下摄像方案手机。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 Axon 20 在屏幕点亮时能够看到一个方形印记,存在一定的瑕疵。而此次通过屏幕和摄像模块调优之后的表现效果如何,还需等待后续实际使用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长期从事智能手机行业的高级管理层告诉雷锋网,他认为目前屏下摄像头还是高端机的尝试,成本很高,适合少数对挖孔和水滴屏不感冒的高端用户。

实际上,在中兴之后,有越来越多手机厂商着手推出带有自家屏下摄像技术的智能手机。根据爆料消息,即将发布的三星 Galaxy Fold 3、小米 MIX 4、荣耀 Magic 3 都有可能采用屏下摄像方案。

一场竞争好戏,正待开场。

智能手机市场比拼的维度,也将增多一环。正如倪飞在发布会中所言——

屏下摄像的“军备竞赛”,已经开始了。

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uJbknX5P2zTWvQvO.html#comments Wed, 28 Jul 2021 10:07:00 +0800
手机快充的 “功率大战”,是时候结束了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Nj3BlvNK0MrVDWJ8.html

作者 | 肖漫

编辑 | 李帅飞


智能手机发展到今天,快充几乎已经成为标配。

尤其是在 Android 智能手机阵营,华为、OPPO、小米、vivo 等手机厂商无一不在快充功能上持续发力——从 20W 到 120W,甚至是尚且停留在实验室的 200W,一场来自手机厂商们的 “快充大战” 时有上演。

那么问题来了:

在功率达到 200W 之后,智能手机快充,又该何去何从?

当快充“不求快”

大功率已不再是快充唯一的发力点。

智能手机行业知名快充专家、OPPO VOOC 闪充首席科学家张加亮在 OPPO 闪充开放日上如此说道。

这的确让人有些感慨。

曾几何时,国内手机厂商、第三方充电厂商围绕着“充电速率”开展着极速劲跑,短短 7 年时间,充电速率从 20W 一路跃升至 200W——“支持快充”也几乎成为智能手机的基本标配。

有趣的是,国内这场“快充速率”的竞赛,最早却也是从 OPPO 而起,在各家都在不断刷新充电速率之时,最先起跑的 OPPO 却自行放缓,暂停了功率数值的更新。

对此,张加亮表示,“当充电技术发展到成熟阶段,充电速度提升解决的用户痛点还有没有那么大,这是大家要思考的。”

不仅仅是张加亮,也有多位行业专家向雷锋网表示,快充已不仅仅是速度的竞赛,行业竞争的锚点正在逐渐偏移。在“求快”之外,如何能够更近一步提升用户充电体验,是业内厂商应该思考的问题。

实际上,随着快充行业进入发展成熟期,快充速率不断攀高的“繁荣之下”,却也隐含着电池安全隐患、电池老化、充电协议混乱等被忽视的用户痛点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逐渐浮出水面。

从慢充到快充,充电速度一直是竞争的重要标的,而当行业进入“后快充时代”,求快,已并不是唯一重点。

充电安全越来越关键

“无论充电技术如何发展,安全性始终是首要因素”,一位业内资深专家向雷锋网表示。

在快充时代,更快的充电速度要求电池高倍率充放电,加快了电池内部化学物质的反应速度,而只有高分子电池的反应速度才能接受更大的电流,否则高倍率、高容量、高功率的快充会给手机充电系统带来更多安全隐患。

根据 Anker 安克的消费者调研,消费者对充电器的需求痛点已从更快的充电速度,逐步升级到更安全的充电体验。

从行业发展来看,对于充电安全性的提升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通过新材料提升转换效率;二是通过内置电源管理芯片对电池进行安全性监测;三是利用新技术、结构化设计等注入安全保障。

某老牌手机厂商资深工程师向雷锋网表示,在电池新材料的探索上,硅氧负极电池、石墨烯电池等都是行业寻求突破的方向。

从目前各家厂商采取的电池安全保护措施来看,无论是手机厂商还是第三方充电厂商,多是采取内置电源芯片方式保障电池安全。

例如,OPPO 通过电池安全检测芯片,能够实时监测电压跌落情况,智能检测电池是否产生内部损伤;小米在发布 100W 快充时就曾表示通过内置加密 IC,结合加密算法等技术保障电池安全;对于第三方产商,Anker 安克则是在充电器使用电源管理芯片等。

新技术方面,此次 OPPO 闪充开放日上宣布将陆续引入多项安全技术至 VOOC 闪充技术平台,其中包括低阻抗熔丝、氮化镓(GaN)电子开关、内串双电芯、夹心式安全电池等。其中,夹心式安全电池从源头杜绝外力损坏导致的电池内部短路。

所谓“夹心式安全电池”,是指利用复合集流体技术使用一层新型的复合材料作为基体,采用尖端工艺镀上两层铝层,形成一个“三明治”夹心结构,然后在这个结构两面各涂覆一层安全保护层,形成五层安全保护结构。

据 OPPO 实验室测试,在不影响电池性能前提下,夹心式安全电池可以做到 100% 通过针刺与重物冲击实验。

不难看出,对于充电安全性的保障,手机厂商已经从外部逐渐深入至电池内里,而对于厂商对于电池的研究,还远不止于此。

电池技术亟待进化

快充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包含充电适配器、线缆、PMIC 集成电源管理电路、电池等多个方面,仅有电源适配器功率的提升,还远远不够。

此前,由于技术发展的局限性,各家产商对于充电速率的提升多在电源适配器上下功夫,但随着快充速率提升至 65W,甚至是百瓦以上,如果电池技术没有更近一步的发展,依然难以在电子产品中完全体现。

电池技术,成为目前快充速率更进一步的关键点。

一位资深行业专家向雷锋网表示,快充技术的下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可能是由电池技术带来的。“当然,电池技术是最难突破的,一旦突破将会给充电行业带来质的变化”,该行业专家说道。

目前,各家手机厂商在电池上的发力点也有所不同,小米更倾向于从新材料维度出发,在今年 3 月发布了硅氧负极电池;而 OPPO 则是选择将 AI 注入电池管理,从而实现智慧充电。

在 OPPO 看来,维持活性锂离子数量是影响电池容量的关键,负极电势大小是影响活性锂数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检测并控制负极电势成为关键。

据 OPPO 闪充团队负责人田晨介绍,通过三年的研究,OPPO 掌握了一种能够动态实时获取、跟踪手机电池负极电势的方法,从而能够在保持寿命不变的情况下,智能动态地调控充电电流,获得更快的充电速度。

“手机的应用场景很复杂,要在手机正常使用、或者是低温状态、电池老化过程中做建模,需要经历不断建立、刷新、验证的过程,并且一旦发现新场景,也需要验证是否存在 bug,再优化”,谈及研发用时之久,田晨向雷锋网阐述道。

在智慧充电技术的加持下,OPPO 也给出了各项手机充电核心性能指标的变化,具体包括:

  • 电池寿命:在保证与 65W 超级闪充充电速度相同,满充满放的循环充放 1500次 后,电池拥有 80% 容量,电池寿命延长 3 倍(相较于国家标准要求);

  • 充电速度:支持在特定需求场景下将充电速度进一步智能提升,满血模式下,能将 65W 超级闪充的充电速度再提升 20%,充满一块 4500mAh 的电池用时 30 分钟 ;

  • 温升表现:针对不同使用场景,能够智能预判电流与发热情况,动态匹配充电功率,在充电速度与温升表现之间达到平衡。

快充协议 “归一化”

前面提到,快充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设备和充电器等硬件产品之外,充电协议也是其中一个部分,规定了设备和充电器之间的通信方式。

在手机充电领域,目前拥有充电协议的主流快充技术厂商共有五家,分别为高通、联发科、USB-IF 协会、华为、OPPO。其中,前三家为公有协议;后两者为私有协议。

由于快充技术演进的历史因素,快充产业一直存在协议不兼容的问题,导致品牌的手机和充电器之间往往只能实现基本的小功率充电。

除了影响了用户快充使用体验,充电协议不兼容一定程度上也造成资源浪费,增加了产业链上下游研发风险与成本。

可以说,由于协议难以兼容,快充行业陷入低效、内耗的竞争漩涡中。

快充刚发展的时候,出于安全的角度,或者说出于品牌保护的角度,兼容性没那么好,甚至为了区分责任采取了加密的手段。到了现在,(快充)已经相当成熟,这个局面就变了。

张加亮分析道——而他所提到的局面变化,指向的是充电协议“归一化”趋势。

今年 5 月,电信终端产业协会发布融合快充标准《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希望促进各厂商在快充技术协议上的互通使用。目前,这一标准已经得到了华为、OPPO、vivo、小米、荣耀、矽力杰、瑞芯微、立辉科技、昂宝电子、电酷网络等终端厂商和供应链企业的支持。

另外,随着 USB-C 的问世,以及 USB-PD 快充协议的扩充,行业也已经开始逐步走向了兼容。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宣布兼容  PD 协议,包括苹果、三星、联想、Anker 安克等。

不难看出,此前分封割据的充电协议正慢慢收拢。

未来的大趋势一定是走向统一的。无论国内还是全球,充电协议都会走向统一,这是一个大趋势,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一位老牌手机厂商资深工程师向雷锋网表示。

有线充电可能被无线取代

除了上述三方面变化,在雷锋网的采访调研中,多位行业专家都谈及了另一充电发展态势——即有线充可能会被无线充取代。

近年来,各家厂商在不断刷新有线闪充充电速率的同时,也纷纷在无线闪充发力。雷锋网了解到,自 2018 年起,包括华为、小米、魅族、OPPO、一加等手机厂商都已相继推出了无线闪充方案。

从充电速率表现来看,小米推出的 80W 无线闪充位于前列,紧随其后的是 OPPO 65W AIRVOOC、魅族 40W 立式无线超充。

尽管发展迅猛,且前景备受看好,但要真正实现替代有线充,无线充电还需突破多方面技术瓶颈。

雷锋网注:图源新华网

相关行业人士向雷锋网表示,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无线快充大多只能点对点近距离充电,灵活程度较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线充电形式。

“未来的无线闪充应该是非接触式的,即手机进入到某一范围内,就能够自动连接充电”,一位资深工程师向雷锋网表示。

另外,在转换效率方面,相较于有线充电,无线充电的转换效率低、损耗大、发热情况严重,这对无线充电速率以及设备散热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 OneZero 和 iFixit 团队测算,平均无线充电比有线充电多使用了 47% 的电量。使用有线方式将手机完全充满电,平均需要 14.26 Wh;而无线充电器平均需要 21.01 Wh。

“当充电速度和有线充接近,同时成本下探接近有线充的区间时,有线充才可能会被无线充取代,但这些技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攻克。”安克创新消费类电源产品研发总监李明康向雷锋网表示。

求快,不是唯一重点

智能手机快充,实际上已经进入到成熟阶段。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充电速率提升的“停滞”,相反,它更像是从疾速奋进转为慢跑阶段——也就是说,充电速率的提升依旧还在继续,但对于安全性的提升、电池技术的挖掘却也需要被提上日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充电行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经历的阶段。正如“木桶效应”中所说,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

在系统化的充电工程中,速率的提升也同样如此,即使有了百瓦电源适配器,但却迟迟难以落地,正是“短板”的限制;尤其是在当快充技术愈加成熟,赛道上的玩家已经必须深耕到技术层面,来应对更加艰难的挑战。

当然,从另一角度来看,当行业玩家不再只是着眼于充电速率数值的增大,开始关注安全性、协议统一性等难以带来显著价值的问题时,说明快充行业已经开始 "穷而求变",也越来越摆脱厂商竞赛的视角,而越来越贴近消费者的实际使用体验——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快充行业已经开始进入良性发展状态。

毕竟,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最终也是要为人服务的。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Nj3BlvNK0MrVDWJ8.html#comments Sat, 24 Jul 2021 16:12:00 +0800
华米手表的新系统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ZbUjEpZ2qoSTp9oM.html

鸿蒙系统问世,被视为国产系统之光。

然而,在这场系统之争中,远不只有鸿蒙,仅以可穿戴领域来看,6月,三星发布了智能手表系统One UI Watch;7月,华米推出了全新的Zepp OS。

对于这一操作系统,华米创始人黄汪称:

这是整个行业少有的针对智能手表研发的操作系统。

而自研操作系统也成了华米向技术闭环迈出的关键一步。

Zepp OS和它的“小程序”

一直以来,智能手表操作系统多以魔改手机操作系统为主流,2017年12月,华米正式对外公布了自己的操作系统命名——WOS,这是华米通过魔改AOSP研发的一款智能手表定制系统。

这一系统随后几经迭代,先后迭代出WOS开发版、WOS 2.0,并在2018年9月正式更名为Amazfit OS…… 

7月13日,在华米Next Beat发布会上,Zepp OS正式问世,据华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全球创新中心轮值总裁范美辉介绍,这一系统与以往智能手表操作系统均不相同。

范美辉解释称:

以往智能手表操作系统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基于手机操作系统魔改的智能手表操作系统,例如WatchOS、Google Android Wear、以及华米基于AOSP开发的Amazfit OS,这类操作系统缺点在于太“重”、太复杂;

另一种是直接采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例如Mbed、Zephyr、AliOS、LiteOS,这类操作系统主要用于公共设备中的嵌入式系统,与注重用户体验的智能手表系统相比有诸多不同。

正是这两类操作系统用于智能手表上表现出的“水土不服”,让华米下定决心要开发一款“专注于健康的原生智能手表操作系统”,Zepp OS由此在华米内部悄然立项。 

本质上,Zepp OS是一款全新的智能手表操作系统,相较于此前的基于AOSP的Amazfit OS,此次华米选用的是和亚马逊物联网操作系统相同的微内核——FreeRTOS,这一微内核为Zepp OS带来的第一个特性是系统占用空间小。

现场,范美辉将Zepp OS的占用空间与WatchOS、Amazfit OS进行了对比,Zepp OS的系统占用空间只有55MB,仅为WatchOS 8的1/28、Amazfit OS的1/10。

这样一个系统,既可以兼容低性能的单片机,也可以兼容高性能的SoC,这也为Zepp OS在诸如智能摄像头、智能门锁等智能硬件产品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针对Zepp OS在智能手表上的应用,范美辉列举了一系列数据来解释系统的关键性能:

运行功耗降低65%,续航时间提升190%;

在手表界面中的动画流畅度超过60FPS;

……

就功能而言,Zepp OS除了集成了以往手环、手表的核心功能外,另一个显著特性在于拥有一套Zeus手表小程序框架。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苹果手机早期应用生态匮乏,用户刚开始使用苹果手机时都会尝试“越狱”装一些功能插件,等到官方正式支持这些功能时,已经是几年之后的事儿。

“官方一般很难满足用户的定制化需求,由于华米智能手表在海外表现优异,同样有这样一群专业粉丝通过“越狱”来为华米智能手表添加个性化表盘等功能。”为此,华米在Zepp OS上开发了一套Zeus手表小程序框架。

通过这套框架,华米为Zepp OS打造了一套类似微信小程序的轻应用,此外,华米还发布了小程序开发工具包,开发者可以通过这一工具包快速上手,开发出更多个性化应用。

小程序框架、小程序开发工具包对于华米或Zepp OS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做过PC、网页、前端、微信小程序开发的开发者,都可以通过这套框架开发出诸如为孩子跳绳计数、定时吃药等轻应用,这些应用将对目前相对匮乏的智能手表应用体系不断产生催化作用。

雷锋网在现场也体验到了搭载Zepp OS系统的华米智能手表,系统流畅度确实得到了不错的提升。据官方表示,Zepp OS预计将在2021年Q4正式上线。

自研操作系统Zepp OS只是华米在这一阶段搭建技术闭环完成的又一个大项目,在此之前,华米在自研芯片、自研AI算法领域已有多年积累。

华米构建技术闭环

过去三年,华米平均每年研发投入超过4亿元,2020年研发投入更是高达5.38亿元。

在这之中,占去大部分研发投入的并不是系统,而是芯片。

一个细节是:在华米Next Beat发布会播放完宣传短片正式开场时,黄汪戴着一副白手套、手捧一颗晶圆让台下观众猜“这是什么”,而这颗晶圆上承载的正是4000颗华米自研的黄山2号系列芯片。

2018年8月,华米发布了号称为智能穿戴领域第一颗基于RISC-V开源指令集的人工智能芯片的「黄山1号」,这颗芯片也被搭载到次年发布的Amazfit智能手表2、Amazfit米动健康手表两款产品中;

2020年6月,华米发布了加入AI本地生物数据NPU、超低功耗协处理器C2,运算效率更高、功耗更低的「黄山2号」;

此次发布会上,华米正式对外发布加入2.5D GPU、卷积神经网络加速处理单元、双核RISC-V架构的「黄山2S」。

据华米科技硬件技术副总裁赵亚军透露,这颗芯片已经在今年3月流片成功,未来将会是Amazfit智能手表的核心芯片之一。

芯片之外,华米也在自研AI算法。

在过去几年里,华米已经相继发布了五大AI算法引擎,布局不可谓不深,此次,华米进一步发布了血压监测引擎PumpBeats。

经过长达五年的技术攻关,我们终于解决了用智能手表解决血压监测的这一世界性难题。

华米科技算法副总裁汪孔桥表示。

为了验证PumpBeats的准确性,华米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合作进行临床试验,这一临床试验自今年4月启动,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试验,针对27例病人、354条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华米PumpBeats测量精度为:收缩压<5.14mmHg,舒张压<4.88mmHg。

汪孔桥也表示,PumpBeats将在今年Q4正式上线,接下来华米在PumpBeats上的工作重点将会在24小时连续血压监测,实现夜间睡眠监测与被动血压监测的打通,以此探索隐匿性高血压筛查的新途径。

华米为什么如此注重芯片、系统、算法的自研?

黄汪解释称,如果想要将一个智能手表、哪怕是最简单的智能手环用户体验要做到极致,就必须自己做芯片、系统和算法。

以自研芯片为例,对于一家做硬件的企业,自研芯片意味着硬件产品性能的提升有与之完全匹配的芯片可用,否则就需要从市面上的主流芯片中选择一颗用到来做产品适配,二者适配的过程就难免会有某些性能上的折中。

回看这次华米发布的一系列新品,雷锋网发现,华米的自研芯片、AI算法已经进入正常研发迭代序列,随着Zepp OS的发布,华米终于搭建起芯片、系统、算法的自研技术闭环体系,这让华米针对产品在功能、性能上的想法将可以直接在系统、芯片、算法环节设计实现。

在智能手机发展史中,同样有一家追求极致体验的公司,这家公司就是苹果。苹果在过往产品研发过程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芯片、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自研,打造了自己的技术闭环,这才有了苹果手机在极致体验上的口碑。

不过,华米的目标不是成为苹果。

华米的战略延伸

华米构建技术闭环的目的是为了极致体验,却没有因此走向生态闭环。

2021年1月5日,以9.5968亿元(折合1.4708亿美元)现金对价收购亿通科技29.99%的已发行股份,双方表示将进一步拓展中国医疗生态系统市场。

本次发布会上,黄汪透露,华米已经与亿通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向亿通科技授权黄山芯片技术及Zepp OS。

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黄汪进一步表示,华米将继续专注于健康领域,而得到授权的亿通科技基于黄山芯片和Zepp OS操作系统会与更多诸如智能门锁、智能家居等IoT相关企业(非竞争对手)展开合作。

此次发布会上,就在发布会临近尾声时,华米放出了一个超级彩蛋——MRI核磁共振设备。

MRI是可以实现全身健康检查的一类设备,但由于稀缺性,还无法下沉到普通体检项目中,即使单独到医院约核磁检查项目,都需要排长队,华米此次在发布会上正是展示了旗下团队研发的便携式低场永磁MRI核磁共振设备。

据黄汪介绍称,这是全球第一台可以做全身检查的便携式低场永磁MRI,可以放到日常医生门诊中、在信噪比相差300倍情况下进行高质量成像可以做体内病变初步筛查,可以对癌症、中风等病症提高针对和治疗评估精度。

在过往几年里,华米一直在强调自己是一家「健康云服务」领域企业,不过人们想到健康就会想到医疗领域,而囿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核心产品的家庭消费电子属性,不少人对于华米的「健康云服务」这一定位多少会打个问号。

MRI更像是华米的一次战略延伸,藉由此,世人重新认识了华米“健康云服务”的定位,在众人认知中,华米开始走出消费电子的标签。

不过,这次华米的战略延伸却又不仅仅是MRI。

Zepp OS、黄山芯片授权给亿通科技,自研技术辐射到泛IoT领域,华米的自研技术的产业应用进一步延伸;

Zepp OS+小程序+云服务构建起的系统生态,补齐了华米技术闭环的关键一环。

而在自研操作系统问世后,对内更闭环的产品研发体系、对外更开放的开放生态,将使得智能手表应用体验、应用生态加速迭代。

华米的下一块智能手表,或将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智能手表。

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ZbUjEpZ2qoSTp9oM.html#comments Wed, 14 Jul 2021 21:47:00 +0800
全球 PC 市场新变局:苹果 M1 攻城,Windows 11 守土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P8r4QJJKlacU5Ahm.html 去年苹果 M1 芯片的推出,今年 Windows 11 的发布,都在不停搅动着本已陷入沉寂的 PC 市场。

2021 年 7 月 12 日,知名数据研究机构 IDC 公布了 2021 年 Q2 全球 PC 市场表现报告——总体上,全球传统 PC 出货量增长态势没有了前两个季度的高涨势头,逐渐“冷静”放缓。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苹果的增长速率从 Q1 的 111% 降至 9.4%。

不仅如此,对 PC 市场而言,上个月发布的 Windows 11 这一重大变量还未在本季度体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当中。

PC 市场需求仍强劲

IDC 报告显示,2021 年第二季度,全球 PC 出货量达到 8360 万台,同比去年同期增长 13.2%。

从品牌排名来看,中国公司联想集团继续蝉联全球 PC 销量冠军,紧随其后的是惠普、戴尔、苹果、华硕。

报告指出,PC 供应链目前依然存在部件缺货等问题,不过从需求表现来看,全球 PC 市场的需求依然强劲。

对此,IDC 移动和消费设备跟踪器研究经理 Jitesh Ubrani 表示,PC 市场的热潮将继续推动供应方的大量投资,包括新供应商的进入以及弱者的额外支出。

不过,雷锋网通过对比前四个季度的全球 PC 出货量报告发现,由于疫情带来的线上办公热潮的影响,自 2020 Q2 开始,PC 市场重新焕发了活力。

一个直观的数据表现是,2020 年 Q1 全球 PC 总出货量仅有 5320 万台,仅过了一个季度,2020 年 Q2 出货量就环比上升了 36%,达 7230 万台。

在此后两个季度中,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长——2020 年 Q3 为 8130 万台、2020 年 Q4 为 9160 万台。进入 2021 年,尽管出货量数据较上一年的巅峰时期有所减少,但仍维持在 8400 万左右的高位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IDC 在今年两个季度的 PC 出货量报告中均指出,用户对于 PC 仍有强劲的需求,而出货量之所以未能持续保持增长,其中一个因素在于组件短缺。

事实上,芯片等组件短缺已经成为整个科技行业的共性问题,即便供应链管理强大如苹果,在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也坦诚表态,芯片供应短缺问题会显著影响到 iPad 和 Mac 生产和销售。

对于 PC 厂商以及整个 PC 市场而言,还将继续与这一难题“打持久战”。

苹果 M1、Windows 11 成 PC 市场变量

在近一年的 PC 出货量报告中,苹果“过山车式”的增长曲线引起了雷锋网注意——尤其在 2020 年 Q1 ,苹果 PC 出货量同比增长了 111.5%,而后在第二季度便放缓至 9.4%。

通过整理 IDC 报告不难发现,在全球大环境的影响下,苹果 Mac 的出货量也在一路走高,2020 Q1- 2020 Q4 出货量分别为——309.2 万、559.4 万、689 万、734.9 万。进入 2021 年,则维持在六百万上下,前两个季度出货量分别为 669.2 万、615.6 万。

“苹果上一季度的高速增长要考虑历史因素的影响”,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向雷锋网表示。

将苹果近三年第一季度出货量(分别为 472.1万、309.2万、669.2 万)的对比不难发现,2020 年 Q1 苹果 PC 出货量表现不尽如人意。当时,IDC 报告中也指出,该季度达到苹果历史上最大的降幅。

于是,同比之下,2021 年 Q1 在强需求下的出货量表现便显得增势迅猛。

另外,苹果在 2020 年推出搭载自研 M1 芯片的 Mac 设备也是苹果第一季度销量上升的一大关键性因素。

该行业分析师表示,疫情之后带来的需求为苹果带来大约 20% 出货量的增长,而在搭载 M1 Mac 设备推出之后,苹果第一季度的出货量同比增长约为 70%。

不难看出,M1 芯片对苹果 Mac 设备的销量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不过,对于 M2 的到来能否对 Mac 设备起到同样的高速助力作用,该行业分析师则是持保守态度。

他表示,目前尚未能确定即将发布的苹果 M2 芯片是否能够大幅促进 PC 的出货量,但可以预见的是,苹果 M1 芯片对 PC 销量的正面影响还将继续。

“这种影响不一定体现在出货量同比增长的数据上,而是会表现在苹果 PC 市场份额的扩大,让苹果在 PC 市场扎得更稳”,行业分析师向雷锋网表示。

苹果凭借 M1 展示出“大杀四方”之势的同时,苹果生态之外的 Windows 系统也并未坐以待毙——就在上个月,微软刚刚重磅发布了 Windows 11 系统;而这,也将成为 PC 市场的一大变量。

对于 Windows 11 会对 PC 行业带来的影响,该行业分析师向雷锋网表示,“这种影响肯定是正面的”;而这样的正面影响,最直观的反应也将是 PC 出货量。

随着全球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如今的 PC 市场,尽管少了大环境的“东风加持”,但在苹果生态整合的背景、以及 Windows 系统全新升级的动态之下,PC 市场已造出了“新东风”。

东风渐起,水面自然难以平静。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P8r4QJJKlacU5Ahm.html#comments Tue, 13 Jul 2021 19:02:00 +0800
高通发手机,售价近万元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cAqliPkd2BNBpL0j.html 雷锋网消息,7 月 8 日,高通宣布与华硕联合推出一款面向「Snapdragon Insider」的手机,搭载了骁龙 888 SoC 及诸多高通平台的最新技术。

令人瞩目的是,这款手机的售价高达 15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9729 元)。

万元手机,看点几何?

雷锋网了解到,Snapdragon Insider 手机是由华硕代工打造,因此在机身设计上与华硕自家的 ROG 游戏手机以及 ZenPhone 存在相似性——例如,机身正面并无采用挖孔屏,而是留有上下巴的宽屏。

具体参数表现上,Snapdragon Insider 手机配备了 6.78 英寸的 AMOLED 屏幕,分辨率为 2448×1080 ,刷新率 144Hz ,覆盖康宁大猩猩 Victus 玻璃。

背部的机身设计则是带有显眼的骁龙 logo 以及指纹传感器(使用高通 3D Sonic Sensor Gen 2 技术),整机重 210g,厚度为 9.55mm。

相机方面,Snapdragon Insider 手机前置为 2400 万像素自拍摄像头,后置三摄包括 6400 万像素 IMX686 主摄(支持 OIS),1200 万像素 IMX363 超广角,以及 800 万像素的 3 倍长焦摄像头(支持 OIS)。

内部性能配置上,Snapdragon Insider 手机毫无疑问搭载骁龙 888 平台,支持 5G 毫米波频段以及 WiFi 6E,配备 16GB LPDDR5 内存及 512GB UFS 3.1 闪存。

不过,有外媒指出,Snapdragon Insider 手机没有采用更高配的骁龙 888+ 显得有些不寻常,同时接近万元的定价也让这种

其它方面,Snapdragon Insider 手机内置 4000mAh 电池,支持最高 65W 的 QC5 快充,与高通此前发布 QC5 快充方案时提出的最高可支持 100W+ 充电功率尚有些差距。

Snapdragon Insider 手机将于 8 月在美国、中国、英国、德国等市场上市,以套装的形式出售,内附一副来自 Master & Dynamic 的真无线降噪耳机,65W QC5.0 快充充电器、USB-C 1 米数据线以及保护壳。

芯片厂商做手机,意欲何为?

需要指出的是,Snapdragon Insider 手机并不是面向普罗大众出售,而是为骁龙粉丝社区 Insider 的粉丝用户打造。

也就是说,如果有用户想要“充值信仰”,购入一款接近万元的 Snapdragon Insider 手机,首先要做的不是掏钱,而是先加入 Insider 社区。

雷锋网了解到,骁龙粉丝社区是在今年 3 月上线,目前在全球已累积 160 多万注册粉丝,他们不仅能够率先获取骁龙动态,也能在社区内参与在线论坛进行互动。

尽管 Snapdragon Insider 手机借着为社区粉丝打造“专属手机”的噱头,但其真正目的不在于此,而依然在于芯片。

一位长期关注手机行业的观察者告诉雷锋网,高通此举的主要目的在于展示其包括芯片性能在内的各项技术,通过自家贴牌的手机硬件产品,用上骁龙芯片以及平台最新技术,向用户展示真正的骁龙 888 性能。

事实上,借由手机产品展示自家核心技术的举措并不在少数,此前 Google 也曾通过与手机厂商合作发布 Nexus 系列手机的方式来展示 Android 系统。

雷锋网了解到,此前,高通多是通过工程机展示自家芯片性能和相关技术,包括骁龙 835、骁龙 845 等——但此次发布的面向 Snapdragon Insider 的手机,其实是高通首次以消费品的方式来推出一款手机产品,而这款产品同时也有一定的展示品属性。

当然,对比粗糙的工程机,Snapdragon Insider 手机更能够多方位体现高通芯片平台的性能,例如游戏运行、摄像、散热等表现。

另外,此前工程机的展示仅面向行业人士,更不用说用户的触及程度,而通过发售这款面向 Snapdragon Insider 的手机,高通则能够直接向用户展示产品性能,扩大了产品认知的辐射范围。

至于高通是否想要进军手机市场分一杯羹,雷锋网了解到,高通进入公开手机市场的可能性较小,Snapdragon Insider 手机近万元的定价,以及仅面向高通 Insiders 社区粉丝出售等表现已经说明了一切。

参考资料:

【1】https://www.qualcomm.com/snapdragoninsiders/news-forums/get-ready-smartphone-snapdragon-insiders-designed-you-mind

【2】https://www.engadget.com/qualcomm-asus-smartphone-snapdragon-insiders-150023369.html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cAqliPkd2BNBpL0j.html#comments Sat, 10 Jul 2021 09:16:00 +0800
下一个“华为”,会不会是“荣耀”?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W24zbojnoUNjivGj.html

作者 | 肖漫

编辑 | 王金旺

没有了“华为”二字作为前缀的荣耀,已经开始在独行路上加速前进。

2021 年 6 月 16 日,荣耀发布了其高端手机系列「荣耀 50」——这是荣耀自 3 月 31 日真正独立之后发布的首款机型,可以说是荣耀真正意义上的新开篇。

更为重要的是,荣耀 50 系列在发布之前就已确定首发搭载骁龙 778G 芯片,这其实也说明荣耀与华为之间已彻底分割干净。

事实上,离开华为之后,荣耀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渐衰退,最低谷时仅有 3%。从这一层面来看,荣耀 50 系列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新荣耀下半年的市场表现。

此时的荣耀,亟需一款自证实力的产品。

三个系列,一个子品牌

“荣耀去年巅峰时期的市场份额达到了 16.7%,后来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最低市场份额一度只有 3%,不过五月底已经回到了 9.5%”。

在进入产品发布环节前,赵明分享了荣耀的近况。

同时,赵明首次公开了荣耀产品的发展规划——荣耀品牌将分成三个系列,分别为 Magic 系列、数字系列、X 系列,而 Play 系列将成为荣耀线上子品牌——这意味着,此前荣耀着力打造的旗舰产品条线 V 系列将成为历史。

不难看出,独立后的“荣耀”在产品规划上,像极了原来的华为。

据赵明介绍,荣耀 50 系列屏幕将全系支持 10.7 亿色显示、采用 120Hz 屏幕刷新率;其中,荣耀 50 搭载的是 6.57 英寸中置打孔 OLED 双曲屏;荣耀 50 Pro 为 6.72 英寸左上挖孔双曲屏。

在摄像模块方面,荣耀 50 搭载 3200W 前置摄像头,后置为 1.08 亿像素主摄+800W超广角+200W 微距+200W 景深,而荣耀 50 Pro 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多了 1200W 的前置视频摄像头。

在基本的功能配置介绍完毕后,赵明介绍了荣耀 50 系列备受关注的性能配置——荣耀 50 系列首发高通骁龙 778G SoC,相比上一代,CPU 性能提升 45%,GPU 性能提升 45%,AI 性能提升 123%,ISP 吞吐率提升 77%。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布会上,赵明还透露了 Magic 3 将搭载满血版骁龙 888 芯片。

售价方面,荣耀 50 提供了 8+128GB/8+256GB/12+256GB三个版本,售价分别为 2699 元、2999 元、3399 元。荣耀 50 Pro 8+256GB 版售价 3699 元,12+256GB 版售价 3999 元。

在荣耀 50/Pro 之外,赵明还发布了荣耀 50 SE,搭载天玑 900,同样支持 Link Turbo、GPU Turbo X 等技术,提供了 8+128GB/8+256GB 两种配置,售价分别为 2399 元、2699 元。

值得注意的是,赵明在发布会上表示荣耀 50 将在全球 40+ 国家进行发售。不过,据雷锋网了解,目前荣耀是否能够用上 Google 移动服务(GMS)尚且未有定论;这对想要走向海外市场的荣耀来说,仍是尚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复婚”高通

荣耀从华为中分拆出来是在 2020 年 11 月,经历了 5 个月的时间,直到今年 3 月 31 日才全面完成整合。在这期间,荣耀仅推出了荣耀 V40 系列和荣耀 Play 5 系列,而后便是今日发布的荣耀 50 系列。

相比荣耀 50 系列,荣耀 V40 更像是过渡时期的产品,无论从产品配置还是市场表现,都未能在同期市场产品中占据上风,而赵明也曾在采访中承认,V40 的出货量并不是很大。

显然,彼时刚刚宣布独立的荣耀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尚未从被制裁的阴影中脱离,芯片供应掣肘问题依然存在,这也让荣耀遭遇了一段“黑暗时光”。

“这个月是我们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在今年 4 月的一次采访中,赵明坦言道。“9 月 17 日之前积累的存量货消耗得越来越少,新的供货正在开始爬坡,现在就是(出货量)比较少的时候了”,赵明表示。

雷锋网查询到,在这一时期,荣耀手机市场份额已跌落至 3%(数据截至 2021 年 4 月)。

对独立后的荣耀而言,芯片供应的“乌云”一日不散,荣耀手机便难以摆脱窘境。有了荣耀 V40 的“前车之鉴”,荣耀 50 发布之前率先解决的正是芯片供应难题。

在 5 月 21 日的高通技术与合作峰会上,赵明作为智能手机领域唯一嘉宾为高通站台,并宣布荣耀 50 系列将全球首发搭载骁龙 778G 移动平台。

不仅如此,根据赵明此前的表态,包括 AMD、英特尔、镁光、三星、高通、微软、MTK 等芯片供应商也将在 6 月陆续恢复与荣耀的合作。

据赵明透露,此次的骁龙 778G 芯片平台,从双方签订协议到拿到芯片相关资料,荣耀研发人员用了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各方面调试整合。

在赵明看来,荣耀 50 在芯片端的研发进度领先其它厂商,后续芯片的前期供应将有巨大优势——据腾讯《一线》报道,荣耀 50 初期备货量已超百万台。

某手机厂商内部人士告诉雷锋网,产品备货量是手机厂商根据以往每款产品的出货量进行评估之后的一个预判,是手机厂商对自己产品信心的体现。

虽然荣耀没有公布上一代产品的出货量数据,但从备货量数据来看,上一个备货量达百万级别的,是小米 11。

彻底走出“华为”

外部的芯片供应链问题已逐步得到解决,在内部,荣耀独立之后也亟需梳理或重建起一家独立公司必备的管理体系、渠道经营、团队组建;对“新荣耀”而言,这是荣耀迎战未来的子弹。

赵明曾在采访中坦言,“完全独立后有一段短暂的迷茫期”,脱离了华为这棵“大树”的庇护,荣耀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不得不独自面对风雨飘摇。

目前,荣耀已经将作为一个独立公司应具备的各方面的运作机制、组织、各种资源包括办公室等方方面面,从一个体系当中独立出来。

另外,IT 系统、行政体系的搭建,再加上市场体系所有的内容,所有跟供应商的合同,渠道上的合同,包括零售体系的合同,荣耀在独立之后也重新进行了构建。

雷锋网了解到,在荣耀与华为“分家”之时,已有 30 余家渠道商成为荣耀的股东,和荣耀进行深度绑定。就在本月,爱施德宣布斥资 6.6 亿元参与了对荣耀的联合收购,成为渠道商中持股比例最大的战略投资者。

有了“后援部队”的支持,荣耀在「全渠道」的规划布局下也在同步发力线下门店。据赵明透露,目前全国已有上千家门店同时在建。

另外,在团队组建上,雷锋网了解到,荣耀目前拥有 8000 多名员工,其中绝大多数是从华为体系中分拆出来,涵盖了研发、销售、营销、采购、制造、服务、财经等端到端的完整体系。

在这之中,研发人员占了半数,由原华为终端北京、西安等四个研发基地的人员整建制地进入荣耀,包括影像、芯片、软件研发、架构设计等团队。

据了解,荣耀的开发周期最短的只有六到七个月,战略分成几排,一代在交付,一代在开发,一代在设计和预研中。“技术团队很早就开始储备的内容,如底层芯片、影像、软件、硬件、充电等等”,荣耀产品线总裁方飞在采访中表示。

另外,方飞还透露,研发团队中有一部分人曾参与了华为最早的芯片的孵化,对芯片底层有所了解,而此次荣耀 50 搭载的高通 778G 也是实现调试整合之后才应用在产品之中。

产业链相关人士向雷锋网介绍,一般情况下,手机厂商拿到芯片后大概会花一个月时间完成预研,预研合格后投入使用,启动量产项目开发,经过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以及内部试用,大概两三个月左右推向市场。

据赵明在荣耀 50 发布会上介绍,此次高通骁龙平台也首次适配了荣耀的 Link Turbo、GPU Turbo X 等技术。

不过,荣耀 50 还不算是研发团队聚力最猛的产品,从赵明和方飞此前在采访中的表态来看,即将在年内发布的荣耀高端旗舰 Magic 系列才是汇聚技术研发的“重头戏”。

荣耀做“高端”

在赵明 3 月 31 日公开的战略规划中,包括荣耀 50 的数字系列和 Magic 系列将作为荣耀的高端和旗舰产品。用赵明的话说,后者将具备超越 Mate 和 P 系列的硬件设计和体验。

虽然 Magic 系列新品还在规划阶段,但不难看出,独立后的荣耀正显露出的野心,其瞄准的标的,正是华为无以为继的“高端领地”。

“在我们的战略意图上来讲,荣耀正在方方面面进行年中高端全面崛起的准备”。今年 4 月,赵明曾在采访中说道。

事实上,荣耀之外,包括小米 OV 在内的国内手机厂商也在争相竞逐这片市场空白,在荣耀官宣独立之时,就早已暗流涌动——小米接连推出了小米 11、小米 11 Pro、小米 11 Ultra;vivo 发布了 vivoX60 pro+;OPPO 则是凭借 FindX3 Pro 入场……

荣耀要进入的,其实是一个群兽环伺的“竞技场”,场内巨头都已纷纷插上旗帜,荣耀不仅要撬开进场的大门,还要在其中争地逐鹿。

在 IDC 和 Canalys 给出的 2021 Q1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中,华为已掉出前五,归为“Others”,反观小米 OV,其市场份额则纷纷上涨。

按照荣耀此前公开的 2021 年产品路标,下半年正是荣耀进击高端的重要时间点;而荣耀 50 可以说是其高端布局的开篇之作。

相比小米 11 系列最高至 7000 元的定价,以及蓝绿厂上探至 6000 的价位区间,定位中高端的荣耀 50 系列最高 3999 元的定价则显得不那么“高端”。

不过,价位高低并非定义手机是否高端的标准,而仅是高端的体现。

聚客 200(一家通讯零售连锁行业 SaaS 平台)CEO 吴昊告诉雷锋网,在消费者心中,高端手机不仅仅是意味着更高的价格;手机能否站稳高端,是由购买或使用它的人群是决定的,只有一款手机在高消费者群体中获得认可,才算站稳高端。

此前,在华为体系下的荣耀手机,一直被定义为中低端的互联网品牌,性价比才是贴在其身上标签。如今,从华为体系独立仅有半年左右的新荣耀,想要快速脱去这层外衣,恐怕没那么容易。

反观同为互联网手机品牌出身的小米,在进击高端的路上也是费尽心思,先是与 Redmi 形成战略区隔,再通过小米 10 系列、小米 11 系列等“敲门砖”才慢慢击开高端大门。

品牌认知不是“喊喊口号,做做广告”就能够转变用户心智,更重要的在于产品的硬实力,即产品的性能配置,软硬件生态的协同等全方位的产品体验,而这些都需要足够强大的技术支撑和生态合作协同。

相比其他手机品牌,承接了华为部分技术团队的荣耀显然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以此作为与其它手机品牌竞争的致胜武器,恐怕为时尚早。

华为方面有关人士曾表示,华为的高端技术并没有和荣耀有太多交集,荣耀团队切割开后,不会对华为的研发体系造成太大影响,而荣耀方面也不会带走什么华为的核心技术。

不难想见,荣耀在核心技术的修炼上,还需一段时间——相较之下,拥有固定研发团队的其它手机厂商,则更具备先发优势。

下一个“华为”,会不会是“荣耀”?

对于荣耀而言,冲击高端的号角已经吹响,凭借荣耀 50 打响了第一枪,按照荣耀的规划,今年还将迎来两声枪响。

对于未来更长远的目标,赵明也并无遮掩。“新荣耀目标其实非常明确,就是要做中国市场第一。”赵明在采访中表示。而就在去年,华为一直稳坐中国市场第一。

不过,对于“第一”的恒定标准,赵明并未有所阐释。但对于当下仅有 9.5% 左右市场份额的荣耀而言,要实现“成为第一”的愿景,尚且有些遥远。

在国内市场,华为空出来的手机市场已被其它国内手机产商瓜分殆尽,“迟到”的荣耀只有追赶还不够,要成为第一,更重要的是超越。

现实情况里,在赛道上奔跑的不止荣耀一家,在距离越拉越开之前,留给荣耀赶超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hE_kofzQFJFDOzRDHWHkoQ

【2】https://36kr.com/p/1179732003471877

【3】https://www.163.com/dy/article/GAP9DBO20011819H.html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W24zbojnoUNjivGj.html#comments Thu, 17 Jun 2021 12:55:00 +0800
一加、OPPO整合:一加将成OPPO旗下独立品牌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PugqytyOVT6ZcpDa.html 雷锋网消息,6月16日,一加CEO刘作虎今日发布内部邮件,宣布一加手机与OPPO将进行全面融合,一加也将成为OPPO旗下独立品牌。

对此,一加方面也已确认。

早在去年8月,网上就已传出刘作虎已经回归OPPO,担任首席产品官(CPO),统一负责OPPO、一加产品线。

彼时,OPPO官方回应称:刘作虎确已回归,新职务是欧加控股的高级副总裁,全面负责欧加旗下产品规划与体验。

在此前后,一加与OPPO就已有融合趋势。

据悉,2020年7月,OPPO商城更名为欧加商城,更名后的欧加商城汇聚OPPO、一加、realme三个品牌系列产品;2020年年底,一加的研发、电商及客服部门与OPPO相应部门顺利融合;今年3月,一加新款手机一加9系列放弃了原来的氢OS,采用了与OPPO手机相同的ColorOS操作系统。

据《深网》报道,OPPO与一加此次组织和人事调整,也是为造车事项做准备,陈明永或有意让刘作虎参与部分造车工作,刘作虎近期在北京还拜访了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

一加科技成立于2013年年底,当时在国产智能手机厂商纷纷推出子品牌的大背景下,刘作虎宣布离开OPPO并在次月宣布独立创业,成立了一加科技。从资本层面来看,一加与OPPO同源,均为欧加控股公司控股,同为欧加控股公司控股的还有realme,具体为:

  • OPPO ——OPPO 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由欧加控股 100% 控股;

  • 一加——广东万普拉斯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由欧加控股担任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 74.07%;

  • Realme——深圳市锐尔觅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由欧加控股 100% 控股。

据信通院今日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5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296.8万部,同比下降32.0%,其中华为出货量大幅下降,其他厂商尚未能完全弥补华为空缺出的市场。

此次二者融合,也将进一步加强OPPO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市场权重,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OPPO全球市场出货量为3760万台,市场份额11%,全球排名第四。

以下为网传一加内部邮件全文: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PugqytyOVT6ZcpDa.html#comments Wed, 16 Jun 2021 20:29:00 +0800
信通院:5月国内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32%,5G手机增长7%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WVFMRUt8n5lWgjnK.html 雷锋网消息,6月16日,中国信通院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5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296.8万部,同比下降32.0%;其中国产手机品牌出货量1924.9万部,同比下降37.8%。

据信通院分析,4、5月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原因主要有三个:

  • 一是一季度市场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100%,需求提前释放;

  • 二是产业链上游手机芯片供应偏紧;

  • 三是华为出货量大幅下降,其他厂商未能完全弥补华为空缺。

华为作为曾经长期霸占国内手机市场榜首位置的手机厂商,由于芯片问题,市场份额不断下滑,据Canalys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华为(不含荣耀)全球出货量仅为1860万台,位居第7名,全球市场排名已经被小米、OPPO、vivo集体超越,出货量不足第4名OPPO的一半。

另据《晚点 LatePost》报道,华为今年将不会发布Mate系列旗舰手机新品,这是华为自2013年推出Mate系列手机以来首次 “断更”。

不过,国内5G手机出货量仍然保持了增长态势,5月国内5G手机出货量1673.9万部,同比增长7.0%,上市新机型10款;1-5月国内市场5G手机出货量1.08亿部,同比增长134.4%。

参考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PaBBCAQJh9-ih1ZAXjkxlA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WVFMRUt8n5lWgjnK.html#comments Wed, 16 Jun 2021 19:13:00 +0800
为扫地机器人造救“芯”丸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fWrLvkZ7CobdvWM3.html

作者 | 王金旺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2020年底,行业中曾出现“深圳某扫地机器人公司董事长蹲守上游供应链厂商打地铺抢货”的消息备受行业热议。

今年5月,在科沃斯2020年度股东大会上,董事长钱东奇在回答中小股东关于市场高增长的问题时也表示:“缺芯的问题可能未来一到两年都会存在。”

缺芯俨然成了电子行业的集体焦虑,扫地机器人行业也不例外。

然而,这场缺芯潮还要从汽车行业说起。

失衡的芯片供应链

2020年初,一场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随之而来的是各行业开始下调产能预期,其中,尤以汽车电子行业显著。 

2020年4月8日,世贸组织(WTO)称,由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大流行破坏了世界各地的正常经济活动和生活,预计2020年全球贸易将下降13%至32%,尤其汽车电子这样具有复杂价值链的行业的贸易或将急剧下降。 

事实也确实如此,例如,多数汽车企业在中国及北美的工厂到5月才逐渐恢复生产,而汽车业务占比超过40%的英飞凌2020年汽车(ATV)部门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了3.31%。

英飞凌官方当时对此表示,一季度汽车业务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响,全球汽车市场销量大幅下滑,造成了公司订单量的下降和库存的减少。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汽车电子行业开始下调预期,与此同时,手机市场中华为的市场份额的下降让其他厂商纷纷开始紧急备货、准备瓜分华为让出的市场份额,这让半导体行业中不少晶圆产线从汽车电子转向生产消费电子芯片。

超出所有人预料的是,2020年下半年,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带动了整个汽车电子行业的反弹,汽车电子的强劲需求及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让晶圆厂商重新将资源向汽车芯片供应上倾斜。

在疫情和供应链震荡双重压力下,缺芯现象开始从汽车行业蔓延到消费电子行业,最终,形成了这样一场蔓延至全球、全行业的缺芯潮。

欢创科技创始人周琨最早发现这场缺芯潮不同以往的周期性缺芯是在2020年9月,“当时我们从客户那里得知他们芯片出现短缺,开始我们以为是周期性的暂时波动,甚至我们的销售人员分出部分精力通过我们的供应链去帮客户找芯片,在这一过程的走访和调研中,我们发现,这次缺芯与以往的不同。”

半导体行业是一个周期性行业,当市场出现缺货情况,往往意味着晶圆厂或封装厂的产能已经不足。然而,半导体的投资周期又很长,建设一个晶圆厂或封装厂的时间往往要1-2年,在这一时期就会由于渠道厂商囤货及市场炒作等现象出现周期性芯片缺货。

彼时,晶圆厂出货周期已经从8周延长到16周,甚至更长时间。对于以为扫地机器人提供激光雷达为主业的欢创科技而言,周琨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已经早早做出判断:2021年,扫地机器人行业切换激光雷达的高峰期将会到来。为此,欢创科技也已经做出了增加产能的准备。

紧急备货,已经是箭在弦上。

不过,关于备货多少,周琨也不无顾虑,“如果判断失误,加急备货带来的成本压力很可能会将我们拖入深渊。” 

最终,在对行业趋势几经分析后,顶着巨大压力的周琨为欢创科技买下了数百张晶圆(相当于数百万颗芯片的原材料)。 

这为欢创科技随后单月能够保证数十万的激光雷达出货量奠定了基础。

扫地机器人的意识苏醒与缺芯困境

扫地机器人在这场缺芯潮中具体缺的是哪些芯片呢?

周琨告诉雷锋网,由于受到手机厂商囤货的波及,包括扫地机器人的主控芯片、激光雷达的主控芯片、底盘控制芯片、Wi-Fi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芯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货现象。

而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年也将是主流扫地机器人批量应用激光雷达的鼎盛之年。

2018年,激光雷达导航的扫地机器人爆发,带动了扫地机器人市场销量的野蛮增长,如果将时间线拉长来看,激光雷达在扫地机器人上的应用,2018年仅仅是个开端。

在随后两年里,3D结构光、d-ToF等各类激光雷达开始逐渐被应用到扫地机器人上,并在多传感器融合的主流趋势下,大有成为扫地机器人标配的迹象。

周琨告诉雷锋网,2020年行业中基本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要做好扫地机器人,激光雷达将是一个必要的基础传感器。

据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扫地机器人出货量达544万台;这一数据经过2020年一波疫情冲击后,市场预期数据仍是冲到了882万台。

市场趋势一片大好,然而,这波同样波及到激光雷达领域的缺芯潮,让扫地机器人厂商陷入增长焦虑。

扫地机器人的终极导航方案是什么?

如果深究激光雷达导航方案在扫地机器人上的应用,其实要更早。

现在说起扫地机器人,大家想到的就是科沃斯、石头,鲜为人知的是,现在国内大部分扫地机器人的激光雷达方案究其根源还要溯源到一家名为Neato的扫地机器人厂商。 

Neato是一家诞生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成长于硅谷,自2005年成立后,先是在2008年拿到激光导航的专利,后又于2010年推出全球首款搭载激光导航方案的扫地机器人,彼时,扫地机器人激光导航方案开始盛行,不少扫地机器人厂商开始借鉴Neato采用的「线阵激光传感器+DSP芯片」激光导航方案。

「线阵激光传感器+DSP芯片」方案的优点在于需要的算法简单,容易制成产品。但这一方案不无缺点,几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垂直视野低导致的可靠性问题以及工业级线性激光传感器带来的成本压力。

2017年,欢创科技进入扫地机器人赛道,在进入这一赛道之前,周琨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经年之后,扫地机器人激光雷达的终极方案是什么?

周琨当时得出的结论是:市场的选择终将会是成本优先。 

为此,在进入扫地机器人领域时,周琨和他的团队在转向研究可靠性更高的面阵激光传感器时,必须考虑另一个问题——成本问题。

面阵激光传感器在消费电子领域应用普遍,成本原本要比线性激光传感器低,但要研究面阵激光传感器,就必须要克服算法复杂、运算量大对高芯片性能需求的问题,如果依然采用DSP芯片、甚至是性能更高的FPGA芯片,最终激光导航方案成本反而会比「线阵激光传感器+DSP芯片」方案成本更高。

当时,摆在周琨面前的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自研扫地机器人ASIC专用芯片。 

做一颗自己的芯片

2017年9月,欢创科技内部立项扫地机器人激光雷达项目仅仅三个月后,就立项了ASIC扫地机器人专用芯片项目。

当时确实下了很大的决心,因为做芯片一次流片就要几百万,当时几乎将公司所有的钱都投了进去,一旦流片失败或技术方向判断失误,将会是沉重打击。 

周琨告诉雷锋网,那段时间也是他创业以来压力最大的时期,甚至会因此整夜失眠。

周琨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Camsense C1流片成功并顺利量产,而周琨和他的团队当时针对扫地机器人领域做的诸如帧率、分辨率、精度等定制化设计,在随后几年也被验证了价值。 

例如,扫地机器人用的激光雷达帧率越高意味着芯片成本越高,如果帧率设定太低,几年后发现难以满足扫地机器人的需求,芯片就会被迫淘汰;如果帧率设定设定太高,几年后发现扫地机器人本不需要这么高的帧率,就会导致成本的浪费,甚至难有厂商愿意为这么高成本的芯片买单。

2017年,扫地机器人应用的激光雷达的主流帧率在1800FPS,欢创科技当时将Camsense C1的帧率定在了3000FPS,截止目前为止,这颗芯片在性能上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欢创科技第二代芯片Camsense C2也将在今年下半年量产。 

借助「面阵激光传感器+ASIC芯片」,欢创科技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为扫地机器人造救“芯”丸

今年整个供应链管理难度确实很大,一方面需要保证高交付,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低库存,这就像是开饭店,要保证顾客来点菜就能随时上菜,又要预估库存风险。 

周琨告诉雷锋网。

不过,在前期芯片储备和差异化技术路线的双保险下,欢创科技显然要比其他同行更容易一些,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把握住时机的周琨让欢创科技成了缺芯潮下少有的赢家。

就欢创科技现在的出货情况,周琨向雷锋网透露了两个数据:

在刚刚过去的5月交货量在25W+,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00%。

目前欢创科技持续出货的扫地机器人厂商已经有十几家,还有十几家正在导入我们的产品,预计下半年开始出货。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欢创科技也拿到了B轮和B+轮两轮融资,融资总额过亿元,现在在继续招兵买马、扩大产能、研发新品。

雷锋网:在现在这样扫地机器人切换激光雷达的大势和缺芯潮的逆势下,扩大团队和产能有没有什么压力?

周琨:压力是肯定有的,关键还是要对市场趋势有准确的判断。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fWrLvkZ7CobdvWM3.html#comments Thu, 03 Jun 2021 09:03:00 +0800
谷歌与印度公司 Jio 合作,将推出廉价智能手机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mISEW1Dcm1XrfRTH.html

外媒 PTI 报道,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近日在一次虚拟会议上表示,目前正在与 Reliance Jio 合作,致力于搭载一款价格低廉的智能手机。

报道指出,Google 对 Reliance Jio 的投资是去年宣布的“谷歌印度数字化基金”的一部分。“Google 正在寻找新的机会,从其 100 亿美元的印度数字化基金 (IDF) 中部署资金,并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一些公告,”Sundar Pichai 表示。

据悉,早在 2020 年 7 月 15 日,Google 方面宣布以 4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印度最大电信公司 Reliance Jio,约占 7.7% 的股份。

公开资料显示,Reliance Jio 属于印度首富 Mukesh Ambani 旗下的信实集团,自 2016 年以来,该公司开始建设覆盖印度各地的 4G 网络。最新数据显示,这一 4G 网络覆盖了印度近 2 万个城镇和 20 多万个村庄,截止 2020 年末,其用户量达到 4.1 亿。

一直以来,Google 试图用 Pixel 智能手机打入印度市场,但由于价格原因未能吸引印度用户。由此,Google 也开始调整其智能硬件在印度的策略——2020 年,Google 只在印度推出了 Pixel 4a,其它价位较高的产品并未在印度市场发售。

不过,这并未满足 Google 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目标,与 Reliance Jio 的合作成为其打开印度市场的又一重要手段。

一方面,Google 与 Reliance Jio 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加速 Google 智能硬件在印度市场的发力,进而推广 Android 和 GMS,同时也响应了印度政府的“Made in India”政策,有助于消除当本地反垄断部门的敌意。

对于 Jio,目前其在印度销售的手机很少,最新一款还是几年前在印度推出的 JioPhone 2,而且还是功能机,与 Google 的合作将加速其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发展。

一些报道表明,Reliance Jio 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的 2021 年年度股东大会(AGM)上推出 Jio-Google 智能手机。不过,Reliance Jio 尚未透露 2021 年的年度股东大会日期。

报道还指出,在与谷歌合作的同时,Reliance Jio 更是宣称 5 个月自研 5G 技术,并已向印度电信部门申请了 5G 频带分配用于 5G 网络测试。如果自研成功,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将出现新的变量。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mISEW1Dcm1XrfRTH.html#comments Sun, 30 May 2021 15:56:00 +0800
天猫精灵抓教育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PVU7AUH8Y77eYlvm.html

作者 | 王金旺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2020年下半年,我们着重加强了天猫精灵教育团队(包括产品、研发、技术、运营)的建立,包括我们教育产品线负责人幻灵也是在去年8月正式入的职。

5月29日,在天猫精灵夏季新品发布会上,天猫精灵事业部总经理库伟如是说。

早在此次发布会之前,天猫精灵就已经内置了诸多教育资源,甚至在诸如天猫精灵CC10产品中,通过外置摄像头(精灵智慧眼)实现了为儿童读绘本的功能。

此次加强教育团队建设是天猫精灵希望在垂直领域找到突破点。

船长库伟为天猫精灵找了两个垂直领域突破点,一个是由来已久的智能家居,另一个则是处于行业风口之上的智慧教育。

对于行业而言,这次天猫精灵释放出的一个关键信号是:天猫精灵要主抓教育了。

天猫精灵做教育

幻灵,2020年8月入职阿里、就职于天猫精灵事业部,目前她对外的职位是天猫精灵教育线产品负责人。

库伟在现场向雷锋网透露,“自幻灵专门来负责(天猫精灵的)教育后,我们的产品迭代速度越来越快,接下来也会在行业中推出一些专属的软硬结合的产品……”

实际上,幻灵是自释空、忘之后,天猫精灵新一代产品经理,这一代产品经理的台风隐约少了些许技术宅气息,多出来的是对互联网产品不一样的理解。

也是在这次发布会上,首次露面的幻灵,开始讲述着天猫精灵深入教育的新故事。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孩子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正因如此,天猫精灵第一代面向儿童教育领域的智慧屏天猫精灵E1在产品定义阶段更强调的是三件事儿——提升家校联通效率、提升儿童学习效率、内容上的生态合作。

幻灵首先通过一组数据展示了天猫精灵E1与上一代产品天猫精灵CC10的性能对比:

从官方公布数据来看,在主芯片、运行内存、储存空间、屏幕等方面,天猫精灵E1都实现了进一步提升。

针对提升还在学习专注度,天猫精灵E1加入了专注学习模式、竖屏应用分屏、钉钉打卡提醒、家长远程管控、百款教育应用。幻灵以上网课举例,在上网课时,天猫精灵E1会屏蔽掉产品本身所有其他方面的能力。

雷锋网现场体验时也注意到,在这款产品应用中还有一个特别的「英语鱼缸」应用,这一应用通过加入一些游戏元素,激起孩子对诸如背英语单词等的学习兴趣。

同样为了避免儿童自制力不强的问题, 家长远程监控甚至可以设置按频次、按时间段管控儿童对天猫精灵E1的使用,例如只允许孩子每天用一次或只允许晚上8:00-9:00之间可以使用,甚至家长可以进行一键锁屏。

除此以外,幻灵还强调了天猫精灵E1在护眼、坐姿检测等方面的能力,这样一款产品的官方售价为1499元。

除去这款面向教育领域的天猫精灵E1外,天猫精灵在此次发布会上还发布了另外两款新品——售价899元的小黄人定制版天猫精灵CC10,以及129元的天猫精灵糖包。

值得注意的是,天猫精灵糖包是天猫精灵首款便携式智能音箱。据悉,这款产品机身重量仅为104g、相当于两个鸡蛋大小,支持4小时连续播放音乐(70%音量),支持手机热点配网户外使用、添加了「摇一摇」功能来切歌或报时、报天气。

这款产品同样应用了阿里TG6100N平头哥自研芯片,据官方资料显示,内置平头哥芯片的天猫精灵糖包支持多级低功耗模式,芯片、系统、算法深度融合,语音响应速度提升了20%。 

最后,幻灵特别提到,天猫精灵此次还推出了「精灵起跑线计划」,在儿童歌谣、儿童动画、儿童绘本、儿童故事、儿童电台、益智游戏、少儿英语、文学艺术、在线直播、教育生态应用开发、K12课本同步、K12课外辅导、K12学科题库13个方面与中国教育行业展开合作。

据雷锋网了解,天猫精灵已于5月27日拥有新设经营主体——浙江猫精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由阿里云全资控股,这也是天猫精灵针对儿童教育布局的一家新企业。

天猫精灵智能家居新战事

智能音箱在国内出现已有五年,五年后的今天,智能音箱的用户画像是怎样的?

库伟在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组天猫精灵家庭用户抽样调查的官方数据,数据显示:

天猫精灵23.7%的用户是「独居青年」,15.9%的用户是「二人世界」,25.3%的用户是「萌娃之家」,12.3%的用户是「少年之家」,7.5%的用户是「中老年家庭」。

这也是天猫精灵选择聚焦教育、智能家居两个赛道的原因之一。

据天猫精灵公布数据显示,根据天猫/淘宝后台数据,过去一年里用户逐渐愿意为体验和效率买单,消费者也从智能联动走向场景智能,套系化购买将成常态。

此次发布会上,天猫精灵也确定了天猫精灵生态发展的三大方向——新物种、全场景、新体验。

新物种方面,天猫精灵与合作伙伴定制了包括科沃斯扫地机器人N9+、鸿雁智能中控屏、优学派教育词典笔、导学号智能学习灯在内的150+品类、超600+款产品,并与包括火鸡、云鲸、斐郡在内的60+智能新品牌展开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天猫精灵与科沃斯联合研发的扫地机器人N9+在扫地机器人机身内置了天猫精灵语音芯片、攻克了机械噪声的问题,实现了更便捷的语音控制。

对于这其中的曲折经历,库伟深向雷锋网透露:

我们这一项目在一年前就已经立项,去年有和科沃斯联合对外推出将语音功能集成到充电座上的扫地机器人,要将语音功能内置到机器人机身上,最大的技术挑战就是高噪音下的语音识别难题。

我们当时做这个项目更多是着眼于技术挑战,如果我们能做好扫地机器人这个项目,就意味着在这种高噪音场景下的语音识别技术的突破意义重大。

当时,我们达摩院、天猫精灵、科沃斯三方成立了一个联合工作小组,主要解决了高噪音环境下语音识别算法的优化,最终由达摩院、天猫精灵攻克了算法上的难题,工程化落地方面则是由科沃斯团队给了我们很好的支持和配合。

全场景方面,天猫精灵推出了智能全屋“精灵家”,基于天猫精灵,包括「精灵家基础套装」和「全屋场景易搭设备」两方面。

其中,「精灵家基础套件」包括情景开关、控制器、传感器、监测器、智能开关、智能插座几个连接类设备,全屋场景易搭设备则包括情景照明、安防监控、娱乐运动、智慧办公、环境清洁等诸多场景。

发布会上,天猫精灵还官宣在淘宝上推出了199元“精灵家”定制方案,并可进行上门安装调试;智能全屋“精灵家”方案(包括30+类智能硬件)则从6999元起跳,顶配方案(尊贵版)15999元起跳。

在智能家居浪潮之下,天猫精灵也开始进入到前装市场、进入到家装领域,甚至是B端领域。

在这之中,天猫精灵目前更多是在以与生态合作厂商合作的模式进入。

以中控屏为例,天猫精灵通过“火影计划”,将拥有天猫精灵能力的模组与鸿雁中控屏结合,然后进入前装市场与地产厂商进行合作,库伟告诉雷锋网,天猫精灵接下来会进一步与业内合作伙伴合作,将这一模式进一步进行推广。

“精灵家”方案实际上也是这一模式在家装领域、在C端进行的一次推广和尝试。

对于天猫精灵、对于阿里而言,库伟还有一个更大的预测:

根据最新人口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4.9亿家庭,天猫精灵未来三年的目标是服务1亿家庭。

未来,云服务会进入每一个家庭;未来,每个家庭都将会有一个智慧大脑为家庭提供服务。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PVU7AUH8Y77eYlvm.html#comments Sun, 30 May 2021 08:18:00 +0800
realme全线降价,618目标销量100万台,网友直呼:杀疯了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6731Pcwa0sj9plv8.html 目前,1000元-2000元机可谓一片红海,手机厂商们极尽所能,把价格玩出心跳。 

近日,智能手机品牌realme真我举办了一场发布会。“6大王牌产品、7亿真补贴”成为这场发布会的关键词,让人直呼“杀疯了”。 

该发布会上,realme还带来了三大价位段首款产品——2500元内首款搭载高通骁龙888处理器真我GT、1500元内首款搭载天玑1100处理器真我Q3 Pro、2000元内首款曲面屏真我X7 Pro至尊版。

除此之外,还有真我GT Neo闪速版、真我Q3 Pro狂欢版等为618而生的新品露出。 

关于今年的618,很多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相比往年,预热氛围更为火爆。 

realme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徐起宣布今年618目标销量100万台,realme将以史无前例的促销力度迎战618。 

两款为大促而生的新品真我GT Neo闪速版和真我Q3 Pro狂欢版,在性能参数上表现不俗。 

真我GT Neo闪速版,在外观设计上新增“曙光”特别版,升级采用独特的曙光素皮拼接工艺及BOX LOGO设计,呈现出酷炫的赛博朋克风格,充满未来科幻感。

在充电上,升级满血版65W智慧闪充,35分钟就可充至100%,真正的“闪速”充电告别“电量焦虑”。

性能方面,真我GT Neo闪速版搭载天玑1200旗舰芯片,采用120Hz三星AMOLED电竞屏,性能强劲显示流畅。  

真我Q3 Pro狂欢版采用7nm 旗舰芯高通骁龙768G,其采用1+1+6八核心架构,Kryo 475 超级内核主频高达2.8GHz,并拥有更出色的能效表现,搭配比旧版提升达15%的Adreno 620 GPU,运行主流手游毫无压力,极致性能相比上代实现全面升级。 

此外其还搭配同级首款120Hz三星AMOLED电竞屏,VC液冷散热技术的加持,令真我Q3 Pro狂欢版即使长时间运行游戏也无需担心发烫。

此次真我Q3 Pro狂欢版延续了realme一贯的轻薄设计理念,174g的轻薄机身容纳4500mAh大电池和50W智慧闪充。

3200万超高清前置、6400万流光人像三摄,可满足全场景拍摄需求。 

两款AloT新品亦是这次发布会上的惊喜。 

真我 Buds Air 2 Neo配备25dBANC主动降噪,拥有优秀的续航表现和连接性能,充电10分钟,听歌3小时,可随时享受高保真的音质。

外观设计上采用鹅卵石造型,优美曲线更贴合人体工学原理,长时间佩戴也非常舒适。 

此外,realme还推出了“最有生活”的真我小夜灯,以甜甜圈为设计灵感,带来舒适暖光体验。(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6731Pcwa0sj9plv8.html#comments Sat, 29 May 2021 10:37:00 +0800
可穿戴设备 Q1 出货量破亿,苹果遭小公司“抢食”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EjXKjzIa2qtoXVzK.html 2021 年 5 月 27 日,IDC 发布了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报告。

报告显示,2021 Q1 可穿戴设备共出货 1.046 亿部,这也是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首次突破 1 亿台。

虽然总出货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推动增长的主力选手并非苹果、三星之类的大公司,而是规模较小的企业,比如 BoAt、Oura 等。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像苹果这样的实力选手,即便出货量有所增长,但其在可穿戴设备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小公司蚕食,从 32.3% 跌落至 28.8%。

另外,在更为细分的智能手表市场,由于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以及苹果、谷歌、Facebook 等科技巨头的发力,其市场格局也在呈现出新变化。

苹果被小公司蚕食市场份额

IDC 报告显示,2021 Q1 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总计为 1.046 亿台,较 2020 年第一季度 7780 万台的出货量增长了 34.4%。

其中,排在前三名的厂商为苹果、三星、小米,市场份额分别为 28.8%、11.3%、9.7%。同时,相较于 2020 年第一季度,其出货量都有所增长。

不过,IDC 可穿戴设备团队研究主管 Ramon T. Llamas 指出,虽然大公司设备产品吸引了市场的关注,但推动全球可穿戴设备增长的却是规模较小的公司。

从报告数据也不难看出,除了苹果、三星、小米、华为等大公司,印度智能硬件初创公司 BoAt 此次也成功上榜,以 2.9% 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

值得注意的是,BoAt 是超越 Fitbit 和华米占据了第五名的位置,并且,其平均销售价格是上榜企业中最低的,为 19 美元。

Ramon T. Llamas 对此分析表示,像 BoAt 之类的小公司没有与其它市场主体产品正面竞争,而是专注于特定的市场。

“小品牌不仅推动了可穿戴设备市场,其新产品也在市场上获得一些吸引力。” IDC 移动设备跟踪器研究经理 Jitesh Ubrani 补充道。

在小公司的强劲攻势下,即使实力强如苹果,其市场份额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整体市场份额被夺走了 3.5%。

此外,报告的另一亮点是,三星首次在第一季度出货量超越小米,且出货量超过了 100 万。报告分析指出,推动其销量上升的是真无线耳机,再加上其智能手表和手环同步保持了增长,使其在第一季度刷新了出货量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三星和 Google 在智能手表上达成合作,在这一细分品类上,也将呈现出新的格局变化。

全球智能手表将呈现新格局

Counterpoint Research 5 月 26 日发布的“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报告”显示,2021 Q1 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同比增长 35%,苹果以 33.5% 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华为、三星、imoo、 fitbit。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 2020 Q1,除了苹果的市场份额有所提升,其它产商的市场份额均呈现下降趋势。

对此,高级分析师 Sujeong Lim 分析表示,苹果的产品线从 Watch SE 覆盖到 Watch  Series 6,使其巩固了市场领导地位。

另外,Sujeong Lim 还表示,由于智能手表销量下降,以及缺乏智能手机硬件的协同,华为在智能手表出货量方面还将面临阻力。不过,随着华为宣布将推出基于鸿蒙操作系统的智能手表,让市场变化有了新的可能性。

除了华为,另一个市场变量是 Google 与三星的合作——在 5 月 19 日举行的 I/O 大会上,Google 宣布将和三星达成合作,把 Tizen OS 和 Wear OS 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可穿戴操作系统。

Counterpoint Research 副总裁 Neil Shah 认为,这将是 Google 加速其在可穿戴设备领域雄心的重要举措。

“Google 可以打造一个强大的可穿戴设备组合,整合 Tizen OS、Wear OS 和 Fitbit OS 的优势,为 Google Wear 平台带来更强大的功能体现。”Neil Shah 表示。

报告数据显示,Google Wear OS 的市场占比不到 4%,而整合之后,归属 Google Wear 平台的市场份额将能够高达 15.7%。

另外,Neil Shah 还指出,随着苹果、Google、Facebook、亚马逊等大公司加大在医疗保健、制药和保险领域的业务投入,可穿戴设备和服务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并且,随着先进的语音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能力的进步,用于上手腕的智能设备(如手表)将成为大公司在未来十年中着重发力的重要方向,进而才是基于眼睛/大脑的高级可穿戴设备。

不难看出,全球智能手表未来将呈现全新的变化格局。

参考资料: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1】https://www.idc.com/getdoc.jsp?containerId=prUS47794121

【2】https://www.counterpointresearch.com/global-smartwatch-shipments-q1-2021/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EjXKjzIa2qtoXVzK.html#comments Fri, 28 May 2021 12:10:00 +0800
出国十年后,安克创新决定“回归国内”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y0UkMWyEjKpLQIbs.html

今年是安克创新的第十年,也是发力中国市场的第一年。

在 5 月 25 日安克创新举办了中国区首场发布会上,安克创新创始人兼 CEO 阳萌正式表态将回归中国市场。同时,在本次发布会上,安克创新还一并发布了三款新品。

一块电脑电池启发创业

发布会一开始,阳萌分享了公司的创办历程。

“最开始启发创业的念头,是因为一块电脑电池”,阳萌说道,由于电脑耗电问题,阳萌离开了原来的外企公司,走向了创业的道路。

2011 年,阳萌创立了安克创新,以电脑配件起家。而后,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成为增长最快的电子品类,安克创新在 2012 年调转了方向,专注于移动产品的充电领域。

在近十年的发展区间里,安克创新在充电领域也有过建树,例如 2013 年研发出有自主专利的 Power IQ 技术;2018 年首次把氮化镓应用到充电配件中,推出全球首款量产销售的氮化镓充电器“Anker PowerPort Atom 30W”。

“现在,安克创新已经是一个拥有多品牌和产品线的年营收超过 93 亿的消费电子公司。”阳萌说道。

不过,阳萌也深知安克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即国内外市场发展不平衡。

在海外市场上,安克创新产品销往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数超过 8000 万。然而,安克创新在中国市场则显得有些滞后。

阳萌表示,相比其他大型消费电子公司的的中国市场营收占比能到 15%-20%,安克创新目前的中国市场营收占比还在2%,他坦诚需要赶上这段距离。 

由此,安克创新决定正式进军中国市场,加大中国市场的投入。

对于进入国内市场的战略,安克创新通过两个问题进行探索——即用户是谁?应该做什么样的产品?

为了寻求着两个问题的答案,安克创新中国区总经理王时远调研了 Anker Nano 充电器和“声阔降噪舱”两款产品。

王时远担忧 Anker Nano 充电器 79 元的定价和“声阔降噪舱”定位的高端会影响销量,但电商网站良好的数据反应使其打消了这一念头。

基于此,王时远认为,安克创新的核心用户特征是“追求创新的体验,追求高品质”,这也为安克创新的产品定下了基调。

对于中国市场的未来规划,王时远表示将会为了中国用户加速创新的节奏。另外,在渠道上, Anker 第三季度将会联合小米有品推出一款新品。

发布“超能充”系列

除了宣布最新战略,安克创新在发布会上也带来了三款新品,分别为 Anker 氮化镓第二代“超能充”系列充电器、Anker 安克航海王联名系列,以及升级了 LDAC 技术的“声阔降噪舱”真无线耳机,分别来看:

Anker 氮化镓第二代“超能充”系列包含 30W、45W、65W 单口和 65W 双口共 4 款充电器,相比前一代产品,“超能充”系列主要在芯片、结构和安全方面升级。

65W 充电器使用了最新的 PI(Power IQ )芯片,运行频率提升了 2 倍。由于采用已申请核心专利的三板堆叠电源技术,以及定制了变压器等核心器件,充电器内部排布更加精细紧凑。相比其它 65W 充电器,“超能充”系列的 65W 单口充电器体积更小。

另外,通过漏感能量回收拓扑结构多种最新技术,65W 充电器满足了目前国际上最新最严苛的温控标准,即充电时的最高温度不高于 77 度。

售价方面,30W 充电头售价 129 元,45W 充电头 148 元,65W 则是 175 元,双口 65W 充电头暂未公布定价。

除了“超能充”系列,安克创新还推出了和《航海王》联名合作的系列产品,这也是继哆啦A梦、宝可梦之后,安克创新推出的第三款联名合作产品。

在两款充电配件产品悉数亮相之后,第三款发布的芯片是一款耳机产品——“声阔降噪舱”真无线耳机。

声阔是安克创新在 2017 年推出的音频品牌,而此次发布的“声阔降噪舱”其实是基于今年 1 月在洛杉矶发布的 Liberty Air 2 Pro 进行的升级,将 LDAC 技术应用其中。

雷锋网了解到,Liberty Air 2 Pro 运用了五合一多场景双馈降噪和 10 层高硬度镀膜的技术,采用了声阔 HearID 2.0 声纹自调节技术。

据声阔 Liberty 产品线负责人董波介绍,应用 LDAC 无线音频编解码技术后,其传输速率最高可达 990kbps,由此,即使在无线状态下,全新的“声阔降噪舱”也能够丰富音乐细节,提升声音质感。

发布会的最后,安克创新的各个负责人共同点亮了台上的“满电一‘克’”,而安克创新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也才刚刚开启。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y0UkMWyEjKpLQIbs.html#comments Thu, 27 May 2021 09:59:00 +0800
小度新品,单挑手机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ncPWVhnWDpyWm9RW.html

乔布斯是在 2007 年推出了 iPhone,距今已经接近 15 年了,它已经占据我们生活的中心 15 年的时间了。我觉得完全应该有一个新物种来挑战手机的地位。

百度集团副总裁、百度生活事业群组(SLG)总经理、小度科技 CEO 景鲲在采访中表示。

在这样的思考下,小度推出了全新品牌「添添」,并发布初代产品添添旋转智能屏 T10。

想成为挑战手机的新物种

新品牌「添添」其实是小度旗下科技潮牌,在产品规划上会与小度品牌形成区隔,整个产品矩阵主要瞄向年轻心态的人群,而添添旋转智能屏 T10,正是该品牌的首款产品。

虽是首款产品,但添添旋转智能屏 T10 出生便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挑战手机,其 slogan 也简单直接地透露出野心,即“比手机更爽”。

在这样的使命下,无论是产品外观、性能,还是体验上,T10 无不体现着“对标手机”的属性。

从外观上看,添添旋转智能屏 T10 通体为白色,背部支架呈三角造型,配备 10 英寸屏幕,支持横放和竖放。

在性能方面,添添旋转智能屏 T10 内置小度智能助手,支持全语音操控和手势操控。

有了外观和性能的“铺路”,添添产品在体验上集成了多方面的手机信息生态,包括长短视频应用、外卖服务、购物 O2O等,具体来看:

在横屏形态下,添添旋转智能屏 T10 集成了包括爱奇艺、优酷、芒果、B 站等视频应用,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唤醒。

在竖屏形态下,添添旋转智能屏 T10 支持抖音、西瓜视频、好看视频、YY、小红书等竖屏应用。

另外,用户可以通过直接语音控制或手势控制的方式在 T10 上进行购物、定外卖等操作。

与其它智能屏产品不同的是,添添旋转智能屏 T10 还新增了独有的 K 歌功能,而这也是对标手机的其中一个信息生态。

据小度方面调研,超过 50% 的网民有过在线 K 歌的经历,在这之中,使用两次以上的人达到 76%。基于此,小度认为,K 歌是多数人的刚性需求,由此在添添产品性能集成上,K 歌功能成为重要一项。

从硬件表现来看,添添旋转智能屏 T10 设备音箱采用 8 码扬声器,具备 500CC 音腔,10 重音效。同时,在智能屏产品之外,T10 还额外配备了两支麦克风。软件层面上,景鲲在发布会现场宣布添添与全民 K 歌 App 达成合作。

添添打响了第一枪

作为小度旗下的新品牌的首款产品,添添旋转智能屏 T10 的定价显然是其打开声量的一大重要因素。

“我们售价将会是 1699 元。”景鲲在发布会现场大声公布了这一价格。

显然,这个定价高于小度以往的智能屏产品——雷锋网查询到,此前小度智能屏产品定价区间为169 元 - 999 元,远低于添添首款产品 1699 元的售价。

不过,在景鲲看来,添添产品在价格上的对标对象不该是智能屏,而是手机。

定价问题关键要看跟什么样的产品去做对比,这款产品不是我们在跟原来的小度系列智能屏去做对比,而是跟手机做对比。

景鲲向雷锋网表示。

同时,景鲲进一步补充道,添添无论从产品质感、计算力以及软硬件配置的能力,都足以和手机对标。

景鲲认为,添添是归属于“苹果类”强调体验的产品,而不是突出硬件堆叠,因此,添添更强调软件生态,通过兼容手机中大部分应用生态,获取用户的留存时间。

也就是说,当下添添要挑战的,不是智能手机本身,而是智能手机背后的用户注意力和用户时间。

但现实情况是,当前手机依然绝对性地占据用户中心,“添添想要挑战手机”无异于是要撬动一座大山。对于这点,景鲲并无回避。

“我觉得任何一个强大的设备,它被弱化的时候都是一点一点从一个需求、一个需求被卸出来的。”景鲲在采访中表示。

同时,他对目前添添的处境也有清晰的认知——

我没有期待第一款产品把手机的所有需求都覆盖掉,未来几年,智能手机依然还是会在用户中心的位置上。我们不奢求用户将六七个小时的手机使用时间迁移到添添上,如果能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很成功了。

景鲲在采访中说道。

而今,凭借旋转智能屏 T10,添添已经打响了进击手机腹地的“第一枪”,而枪响了,也就开战了。

小度破圈,仍在进行时

自去年 7 月,小度提出“破圈”发展战略以来,先是推出教育硬件产品小度智能学习平板突破用户圈层,而后又提出全屋智能解决方案、推出小度耳机进一步实现场景破圈。

值得一提的是,在 5 月 21 日的发布会现场,景鲲还发布了另一款小度真无线智能耳机 S1,具有四种配色,搭载小度智能语音助手,支持语音点歌、智能导航等功能,续航能力达 16 小时。其中白色款已经开售,售价 99 元,其它配色售价 109 元,6 月 1 日开启预售。

而今,小度推出了全新品牌「添添」,继续摸索着扩大领地范围。不难看出,小度依然在寻求“破圈”。

只不过,添添能够交出什么样的答卷,还要看消费者的体验与态度。

参考资料:雷锋网

【1】//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iot/yWnzxglxNP35Z3f3.html

【2】//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KJKanYaHHDlTsdUU.html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ncPWVhnWDpyWm9RW.html#comments Wed, 26 May 2021 14:45:00 +0800
对话科大讯飞赵翔,揭秘消费者业务的成长经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enNAeQhnTEOqMt9O.html 2021 年 5 月 20 日,在这个“略显特别”的日子,科大讯飞消费者业务举办了“因为 AI 所以爱”半年度媒体沙龙。

这场沙龙,与其说是一场沟通会,不如说是一场关于科大讯飞 AI 智能硬件的盛会。

会场上,科大讯飞不仅阐释了在 AI 技术上的研发逻辑和最新成果,还展示了多款消费者业务的最新产品,包括双屏翻译机、智能办公本 X2、智能学习机 X2 Pro、讯飞扫描词典笔、讯飞智能录音笔 SR502、讯飞智能录音笔 H1 等。

AI 产品盛会

“改变世界的不是技术,而是产品。从技术中来,到产品中去”。赵翔在活动现场上说道。

过去四年,科大讯飞针对不同应用场景逐步深化了 AI 智能办公和 AI 智能学习两条核心赛道布局,面向消费者推出了多款智能硬件产品。在本次线下沙龙,科大讯飞重点展示了 6 款智能硬件产品。

面向智能办公场景,科大讯飞展示了双屏翻译机、智能办公本 X2、独立式录音笔 SR502、配件式录音笔 H1 等产品;面向教育场景,智能学习机 X2 Pro、讯飞扫描词典笔等产品也在沙龙上得到展示,具体来看:

  • 双屏翻译机:采用了 4.1 英寸+2.2 英寸主客双屏显示交互的新形态,支持投屏至其他设备;支持 83 种语言互译、16 种语言离线翻译、32 种语言拍照翻译、13 种语言和英语互译,中英在线翻译效果已达专业 8 级水准。

  • 讯飞智能办公本 X2:采用墨水屏设计、模拟纸笔触感,支持手写识别 OCR 功能。机身内置 4 麦克风阵列,配合定制降噪算法实现精准收声效果,录音转写准确率能够达到 98%。此外,智能办公本 X2 支持 4G 全网通,邮件收发、office 软件等,提升了办公能力。

  • 讯飞智能录音笔 SR502:搭载 3.5 寸屏幕,内置智能操作系统,支持行业首发的离线转写功能,最远支持 15 米距离收音。

  • 讯飞智能录音笔 H1:采用领夹式设计,支持一键切换收音模式和多端同步等联动功能。在转写功能上,两款讯飞智能录音笔均支持 12 种方言和 2 种少数民族语转写,同时支持中、英、日、韩等 8 种语言转写。

  • 讯飞扫描词典笔:搭载 3.7 英寸触控屏,能够全面显示查询结果;查词速度只需 0.5 秒;支持多版词典,扫描识别准确率可达到 99%。

  • 智能学习机 X2 Pro:针对中国家庭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X2 Pro 具备 AI 同步精准学功能,能够对加分项和薄弱项进行定位,并基于定位推荐针对的复习资源。另外,X2 Pro支持自动批改作业功能,用户可以利用作答笔在屏上直接答题。

消费者业务成长经

科大讯飞消费者事业群常务副总裁赵翔向雷锋网透露,自消费者事业群成立以来,每年保持着 30% 的增速。不仅如此,在 618、双 11 这种购物节时,讯飞消费者产品的同比增长率更是能够达到了40%、56% 的水平。

对于市场的高度认可,赵翔总结了四方面原因——“硬核、匠心、进取、温暖”,分别来看:

硬核在于技术的强大。“科大讯飞始终坚持人工智能源头核心技术创新,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将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赵翔表示。基于技术源头式的创新和积累,在过去的 20 个月里,讯飞拿下了 20 项国际人工智能大赛的冠军。

匠心在于产品的打磨。以讯飞智能办公本为例,为了达到真实的手写体验,讯飞在经过多次的实验之后,屏幕表层和电子层之间加入 0.1mm 的悬空设计,最大程度复原“在 40 页 A4 纸上写字”的触感,不仅如此,为了最大程度还原笔尖触感,讯飞手写笔采用特制纯羊毛加工制成。

进取在于不断接近 100%。科大讯飞内部对技术提升一直有“KPI” 要求——即保持每年技术进步 30%。对于这个数值,赵翔表示,这个数字象征着讯飞在技术领域的永不止步,也象征着讯飞与同类产品 30% 以上的代差优势。

基于技术上的进步,科大讯飞的语音转写准确率也从 2014 年的 60% 提升至 98%(2019 年数据)。

对于 98% 的准确率,讯飞依然没有满足。“98% 和100% 其实只差两个百分点,我们在不断的逼近人工智能的极限,但我们对自己依然有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自己跟自己比。”赵翔表示。

温暖在于人文关怀。“人工智能产品不是冰冷的,而是有爱的、温暖的。”赵翔在演讲中谈到,为了更大程度让 AI 覆盖到更多人群,赵翔表示将继续开拓智能硬件新品类,让 AI 为不同人群提供智能生活体验。

虽然讯飞消费者事业群成立仅有短短 5 年,但从近年来的发展来看,消费者业务已经成为科大讯飞业务板块中的极为重要的一环。

科大讯飞 2020 年财报显示,科大讯飞 2020 年总营收超 130 亿元,同比增长 29.23%。其中,讯飞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实现收入约 30.78 亿元,总营收比约 24%。

对于这一成绩,赵翔表示,消费者业务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消费者个人,而不是来自 B 端大规模机构的采购。

“消费者是真正用脚来投票选择产品,是自掏腰包进行购买的。”赵翔在采访中表示。

同时,赵翔也谈到,虽然科大讯飞内部将 to b 和 to c 以“双轮驱动”形式推进,但实际上 to b 和 to c 是相互关联、相互联动的。

以教育场景下的学习机为例,如果 C 端消费者单独购买,那么需要机器去通过做题摸底的过程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进而针对性地构建消费者个人的知识图谱。但如果将学校的智能设备能够与家用学习机数据打通,则学习机能够减少摸底的过程,从一开始就能够制定个人更精准的学习计划,老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实行个性化教学。

目前,科大讯飞也在不断扩大 B 端资源的积累,在全国百强学校中已与 69 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而这一数据,还将不断增加。

不仅如此,据赵翔透露,科大讯飞也将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的布局。除了北美市场,科大讯飞也在逐渐进入日本等市场,目前讯飞智能录音笔 SR502 和 A1 已在日本市场开启众筹。

“我们的产品的核心技术都是自主开发的,不会被其他国家复制。”赵翔说道。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enNAeQhnTEOqMt9O.html#comments Sat, 22 May 2021 17:29:00 +0800
荣耀低调发布 Play 5 ,2099 元起!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cW4npREaf8HUmMjh.html 2021 年 5 月 21 日,荣耀发布了其独立后的第二款手机新品——荣耀 Play 5。

不过,此次发布会声势并不大,赵明也并未出现在发布会上。而此次担起发布会产品介绍重任的,是荣耀产品经理韦骁龙。

可以说,这是一场非常低调的产品发布会。

荣耀 Play 5:四摄模组,搭载天玑 800U

晚上 19:30 分,发布会如期召开,首先亮相的,是荣耀 Play 5。

据介绍,荣耀 Play 5 外观采用超薄直边和磨砂中框设计,重达 179g,厚度为 7.46mm,具有冰岛幻境、钛空银、幻夜黑三种配色。

屏幕方面,荣耀 Play 5 采用 6.53 英寸广色域 OLED 屏。

性能配置上,荣耀 Play 5 搭载天玑 800U 处理器,充电上采用单电芯双回路快充设计,支持 66W 超级快充,15 分钟充电 60%。

影像方面,荣耀 Play 5 后置采用 64MP+8MP+2MP+2MP 四摄模组,支持超级夜景算法、AI 摄影功能、人像拍摄等。

软件支持上,荣耀 Play 5 搭载 MagicUI 4.0,支持荣耀智慧全场景家居互联,一键控制智慧全场景。搭配 NFC 一碰传功能,轻轻一碰,连接万物;同时支持多功能 NFC 卡包,交通卡、门禁卡、智能门锁、工卡和电子身份证等。

价格方面,荣耀 Play5 8GB+128GB 售价 2099 元,8GB+256GB 售价 2299 元。

除了荣耀 Play 5,荣耀还发布了另一款手机新品荣耀 Play 5T,具有极光蓝,钛空银,幻夜黑三种配色,搭载紫光展锐 T610,拥有 22.5W 的超级快充,5000mAh 大电池,6.5 英寸高清全面屏,搭配 Honor Histen 音效的震撼大音量。

售价上,荣耀 Play 5T 8GB+128GB 售价 1199 元起。

发布会不到 30 分钟,两款手机新品就已全部发布完毕。

事实上,从产品本身来看,荣耀 Play 5 更像是一次产品的例常更新,产品亮点有限,而荣耀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推出一款手机新品,或许出于营销考虑,赶上年中促销这趟快车。

随着荣耀 Play 5 的推出,荣耀自独立以来,已全部推出了荣耀 V40 & V40 轻奢版、荣耀 Play 5 等手机产品。

不过,从市场表现来看,华为手机遗留下来的市场份额,已快被其它奋起直上的手机厂商蚕食干净,留给荣耀的时间,已经不够多了。

独立后的荣耀,亟需自证,才能在愈发内卷的手机市场上生存,Play 5 显然不足以撑起这一重任。

而赵明前不久也在采访中透露,荣耀的高端旗舰手机 Magic 正在打磨中,预计到今年年中发布,届时雷锋网也将保持关注。

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cW4npREaf8HUmMjh.html#comments Tue, 18 May 2021 22:13:00 +0800
贾跃亭招手,乐视远走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dvjHBsVKAVo8h6OR.html

作者 | 肖漫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看到乐视智能生态发布会宣传海报的第一眼,我是震惊的。

大红背景下,由词云图拼接出的一个挥着手的背影,像极了曾经的贾跃亭。

将这样一个颇具热度又备受争议的人物形象放到宣传海报上,也就鲜有人会关注乐视超级电视、乐视 VR、乐视超级手机、反戴式耳机这些或预示着新品面世的文字元素。

这时,大家不约而同想到的是另一个问题:

贾老板真要回来了吗?

贾跃亭难复出,智能生态和超级手机将回归

5 月 18 日,乐视智能生态发布会如期举行。

如众人所料,贾跃亭并没有出现在发布会现场,站在舞台中央的,是乐视电视暨乐融品牌市场高级总监吴国平。

发布会一开场,吴国平也对这波营销作出了解释,他表示,宣传海报上的招手意在“向过去致敬,也是向未来问好”。

毫无疑问,贾跃亭再次被乐视消费了。不过,吴国平这次确实也借着这波营销将乐视再次拉回到大众视野,乐视的全新战略和一系列产品也再次出现在大众眼前。

吴国平宣布,“乐视智能生态”即将回归。

“乐视生态”是贾跃亭 2016 年对乐视未来的规划,主要涵盖七大领域,即手机、内容、超级电视、乐视云、体育、汽车和金融。其中,手机、体育和金融在乐视破产之后,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随着“乐视智能生态”的回归,吴国平在发布会上也透露另一重磅消息——乐视将重新推出超级手机。

在更新了乐视的全新动态之后,发布会进入了产品发布环节,首先亮相的,是 M65 和乐视电视 G-S 系列两款电视产品。

M65 是乐视超级电视首款 Mini LED 量子点产品,采用 Mini LED 技术,拥有 9216 个灯珠和 576 个分区,亮度达到 1000 尼特,对比度为 1000000:1。

外观上,M65 超级电视机身厚度达 17.8mm,搭载升降式摄像头,具有 400W 像素,支持 1080P 高清输出。

其它方面,M65 超级电视支持 MEMC 运动补偿、HDR 10、乐视远场语音 2.0,支持 100+ 场景服务。

售价上,乐视电视 M65 售价 6999 元,于今年下半年上市。

M65 之后,吴国平紧接着发布了乐视 G-S 系列。

乐视 G-S 系列具有 55寸、65 寸、70 寸等三个尺寸类型,尺寸不同,产品外观也有所差异。

屏幕方面,乐视 G-S 系列全系屏占比达 97%,支持 85% 色域、 MEMC 运动补偿。

在语音支持上,乐视 G-S 系列全系远场语音 2.0,基于独立搭载了独立 AI 语音芯片,能够有效解决 4K 电影播放、网络加载阶段 CPU 占用过高导致的系统卡顿问题。

软件支持方面,乐视 G-S 系列搭载乐视 EUI8.0 智能操作系统,支持多场景模式切换。另外,乐视还面向电视产品开发了乐趣短视频,内容涵盖优酷 CIBN 微博等平台,支持自动滑动切换。

在产品售价上,乐视电视 G55S 售价 3699 元,G65S 售价 4299 元, G70S 售价 6299 元。

除了发布了两款电视产品,吴国平还宣布了另一消息——乐视超级电视与腾讯 START 云游戏达成合作,用户能够在乐视超级电视上以流媒体形式获取游戏,包括拳皇、MBA2K Online、仙剑奇侠传、古剑奇谭等。

据吴国平介绍,腾讯云游戏桌面将于 2021 年 6 月上线。

除了电视产品,乐视在发布会上行还发布了多款乐视智能生态产品,既包括电竞显示器、儿童电话手表、无线蓝牙耳机、移动电源等 3C 消费品,也包括了乐视此前未涉及的智能门锁,厨卫系列。

乐视失足,小米得利

如今,乐视电视卷土重来,但行业早已变天。

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当初同样以互联网模式冲进家电行业的乐视与小米,早已形成截然不同的发展状态——乐视电视在崩盘之后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小米电视则是在乐视颓靡之时扶摇直上,国内出货量已连续八个季度稳居第一。

如果将时间拨回 5 年前,小米电视远不是乐视电视的对手。在 2016 年,小米电视销量仅有乐视电视的 1/6。当时的乐视电视,可以用“风生水起”来形容。

乐视最早进入电视行业是在 2013 年 5 月,发布了乐视第一代电视产品——乐视超级电视,凭借“乐视视频+乐视电视”的组合打法,再结合互联网模式,乐视超级电视开了个好局。

开售不到一小时,乐视 TV·超级电视 X60 已完成全国所有传统家电厂商花一个月时间才能销售的规模的近 1/3,此时的乐视电视如同“鲶鱼”一般搅动了传统家电行业。

“乐视确实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原创维集团总裁杨东文曾在采访中直言。

同样在 2013 年,小米也发布了其首款电视产品,但受到的关注远低于乐视,销量也是惨被碾压。

在接下来的三四年里,乐视电视一路高歌猛进,而小米也在不甘落后地追赶,当时的互联网厂商一度采用价格战的方式争抢 C 端用户,一直不断在更新互联网电视价格的新低。

同时,在贾跃亭构建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生态体系下,乐视将“负利营销”策略作为基础模式,即低价出售硬件以获取用户,再以会员制模式将硬件用户转化为强关联的粘性用户。

最为疯狂之时,乐视曾推出“买会员 0 元送超级电视”的宣传口径,即用户只需要 3 年的乐视超级影视会员,就能免费获赠一台超级电视。

显然,在这样讨好用户的打法之下,乐视电视屡创销量新高。

实际上,乐视电视销量“鼎盛”是用钱“烧”出来的。乐视 2016 年财报显示,包含手机电视在内的乐视终端业务收入达到 101.16 亿元,成本却有 139.58 亿元之多。

不同于乐视电视的“硬件免费”打法,小米电视虽然同样采用低价策略争夺用户,但在硬件利润上仍有坚持,“小米电视基本不亏损,小米如果拿出同样多的钱去补贴,一定会比乐视高效。”时任小米电视负责人王川表示

同时,王川还曾公开抨击乐视的做法,表示“绝不认同将电视硬件仅仅作为内容通道而忽略硬件价值的做法”。

后来的结果也不难得知,乐视由于资金链短缺全面崩盘,乐视电视也由此难以为继。虽然后来被融创注资拯救,但也难有往日风采。

乐视电视失足之后,小米电视承接了一部分市场规模,在“性价比”的打法下不断扩大市场规模。2018 年 Q4,小米电视以 840 万的出货量在国内电视市场登顶,夺下第一名。

乐视电视,则是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之中,存在感越来越低。

乐视不再

在发布会进入尾声之时,吴国平表示,为了乐视智能生态的首次亮相,乐视准备了长达一年的时间。而从发布的时间点来看,乐视也似乎有意在 618 到来之前呈现出大批量的生态产品。

事实上,从乐视近一年来的动态也不难看出,乐视正从生态着手,逐渐重回大众视野。

去年 8 月,乐视与家电流通渠道商“汇通达”达成战略合作,旨在打造“中国最受欢迎的 C2M(反向定制)消费平台”。

不仅如此,乐视在去年九月还申请了“Letv”、“Le”、“乐视”等 7 类、9 类、11 类商标,商标商品类别包含洗碗机、家用电烤箱、燃气灶等厨卫电器。

从此次发布的数十款产品来看,乐视正在逐步重构其生态体系,从原先的“生态化反”摇身变为“智能生态”。

在这个全新的生态体系中,“大屏生态”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时隔两年发布新品,但乐视依然没有放弃“智能电视”这一领地。

据乐视电视 CEO 张巍此前透露,乐视电视 2020 年销售规模约为 40 万 ~ 50 万台,乐融致新整个团队在 240-250 人左右。

并且,张巍还表示,以电视业务为主的乐融致新和“欠 122 亿”的乐视视频是分开的,但后者仍持有这家公司的股份。

虽然乐视电视仍在积极布局,但从整个电视市场来看,乐视电视的这一出货量实在显得微不足道。

洛图科技《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月度追踪》报告显示,在 2020 年,国内市场本土品牌小米、海信、创维、TCL、海尔、康佳、长虹等占据销量 TOP 7,总出货量达到 3969 万台,几乎占据了全年出货量九成的份额。即使是排名靠后的康佳、长虹的体量也达到了近 300 万台。

超级手机仍在布局,大屏生态难敌对手,重新出发的乐视,能否涅槃重生?

答案或许呼之欲出。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dvjHBsVKAVo8h6OR.html#comments Tue, 18 May 2021 19:25:00 +0800
极米再掀智能投影“视觉革命”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UCduUawDlSgVEFmh.html 未来的电视,一定是“电视”的样子吗?

在大屏终端显示上,电视一直是家庭场景中的重要呈现载体,从带天线的黑白电视到彩色家电,再到高清电视、智能电视等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大屏显示的追求,一种新兴智能显示产品成为新的消费选择,即智能投影;而这一产品形式的出现,无论是在终端层面,还是显示层面,都刮起了一阵变革的“飓风”。

实现超越

如果严格按照显示品类划分,智能投影应被归属在投影仪行列。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投影仪的出现,要比电视机提前许多,后者于 1925 年被发明,前者则在 17 世纪就已出现。

1640 年,一个名叫奇瑟的耶稣教会教士发明了一种叫“魔法灯”的幻灯机,这是世上第一台投影仪。它运用镜头和镜子反射光线的原理,将一连串的图片反射在墙面上,在那个时代引起了巨大轰动。但也正因如此,这位教会教士被指控施妖术,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

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投影仪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演进和发展,从“幻灯片”式的投影逐渐走向成像,再发展至 LCD 投影机,DLP 投影机,投影成像实现不断进阶。

在这段长达数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我国投影行业一直由美、日两国外资品牌主导,德州仪器、爱普生、富士通、日立、松下等美日企业是主要市场参与者。

不过,进入智能投影时代,尤其是在消费市场,投影行业的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极米为首的国内品牌实现了一次质的跨越,打破了外资统治的局面。

在 2018 年整机投影机市场(包括消费和商用市场)销售量的排名上,极米获得了年度冠军;这也是国产品牌在全年销售上首次超越国际品牌,实现登顶。

在智能投影行业,极米可以称得上是“先行者”和“变革者”。

所谓“先行者”,在于极米开创了智能投影的先河。2014 年,极米发布了投影行业第一款智能投影仪 Z3,揭开了智能投影的序幕。

之后,极米又推出多个系列的智能投影产品,包括 H 系列、Z 系列、便携系列、子品牌 MOVIN,而所谓“变革者”,则是在这些产品之中得以体现。

例如,极米率先采用双光路技术设计产品,大幅度提升投影亮度;领先行业一年半推出带 3D 功能的 1080P 智能投影;推出全球第一台 120 英寸 4K 双色激光电视;率先推出左右梯形校正功能;行业内首个在产品上推出运动补偿功能……

凭借自身掌握的核心整机设计技术,以及自主开发的算法、软件系统,极米的确为智能投影行业带来颠覆性的视觉呈现变化,多次掀起了投影领域的“视觉革命”,发挥领航作用。

相比深耕投影行业多年的美日企业,极米成立至今,也不过 9 年时间。这九年,是极米快速成长为“国内智能投影龙头”的九年,也是极米用技术引领行业革新的九年。

技术变革

从战略模式来看,极米采用的是以整机、算法及软件系统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这其实也是极米技术研发的主要发力点。

先看整机,智能投影设备大致可分为投影光机、投影仪主控设备等部分。其中,投影光机负责光处理,是投影仪核心部件;主控设备主要为软件系统,负责电信号处理。

从硬件分工中不难看出,投影光机和主控设备是投影产品尤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技术要求最高的两大方面。

投影光机设计的核心在于形成一套高光学效率且可量产的光学系统方案,在同样光源配置下,不同光机设计方案能够达到的光学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光学设计的专业性和复杂度,多数智能投影设备企业并不具备光机自研能力。

不过,作为一家具备整机设计能力的智能投影厂商,极米自然是个例外。

2019 年,极米实现光机技术自主化并逐步导入量产。相关数据显示,至2020年自研光机占比已提升至70%。另外,在算法层面,极米已开发出多项行业最先进的智能感知算法和画质优化算法,在多项功能上实现行业领先。

在智能感知算法层面,极米面向画面校正领域开发了六向全自动校正技术,这是行业内首个支持上下俯仰、 左右旋转及倾斜旋转六向全维度的校正方案,首次实现无需用户手动介入的移位自动触发校正。

另外,在画质优化层面,极米将运动补偿、智能色温校正、智能肤色处理、亮度边缘提升等十余项画质优化技术应用于投影设备,从而提升了投影设备的显示效果。

不仅如此,极米还研发了极米机器视觉系统 MAVII,首发搭载于极米 H3S。这一视觉系统由 1 块高精度 CMOS 模组、1 组ToF 激光雷达,1 个高动态光纤传感器组成硬件部分,能够通过极米空间感知和画面适应算法,结合万亿级算力 NPU 计算单元,为投影带来画面自适应能力和高精度的画面校准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影像体验的升级不仅在于视觉呈现的画面,听觉层面的音质同样重要。由于投影机身的局限性,要在有限的空间里提升音响效果,其实是一大行业难题。

基于机身的特殊性,极米将音箱设计为 U 型的异形结构,增大音响容积以保证低音效果,不仅如此,为了增强低音效果,极米还使用了对推的双模共振的无源辐射器设计方案,既起到低音增强作用,又解决了机振问题。

为了提升音质效果,极米引进 DTS StudioSound 后处理音效技术,采用音效算法优化环绕声场宽度、声音元素的细腻度及人声背景声清晰度。

基于技术上的革新,极米始终引领智能投影行业的发展新趋势,无论是 1080P 的高清投影,还是当下的 4K 超高清投影时代。

早在 2019 年,极米就推出了一款支持光学变焦的 4K 智能投影“极米 RS Pro”。而随着 4K 不断渗透投影市场,极米的 4K 时代上的引领变革,也还在继续。

再次领航

2021 年 4 月 27 日,极米推出了全新的 RS 系列投影,其中不得不说的是 4K 级的全新升级产品 RS Pro 2。

从配置上看,RS Pro 2 搭载极米自研光机,亮度可达到 2200ANSI 流明,较上一代产品提升 47%。

基于最新的 DLP 4K UHD 解决方案,RS Pro 2 可实现 3840 x 2160 的标准分辨率,并投射出拥有 829 万像素的超高清画面。

除了提供 4K 物理显示,极米对内置的画质引擎 X-VUE 2.0 也进行了全面升级,包括更智能的环境光自适应、针对 4K 片源的 AI 画质增强以及支持侧投的 120Hz MEMC 运动补偿,从硬件到软件全方位保障了绚丽流畅的画质体验。

在性能硬件方面,极米 RS Pro 2 采用 MT9669 四核 64 位处理器,搭配 4+128G 超大内存,使得运行速度更快,且性能更稳定。

得益于强大的运算处理能力,RS Pro 2 首次应用了极米全新开创的 MAVII Pro 机器视觉系统,由 1 组光学变焦镜头、2 块百万级像素高精度 CMOS 模组、1 组 ToF 激光雷达和 1 个高动态光线传感器组成。

基于这一全新的机器视觉系统,RS Pro 2 能够捕捉环境中的二维信息,感知人体移动和环境光变化,同时测量投影区域内的空间距离,将画面自适应能力和校准精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幅增强了全自动梯形校正、画面智能避障和画幕自动对齐的效率。

通过精密的光学变焦镜头,RS Pro 2 还支持在无损 4K 画质和亮度的情况下完成画面的缩放和校正,适用于不同大小的房间和户型。相较于传统的变焦方案,1.25 倍光学变焦有效的提升了画面校正范围,并且通过无损缩放确保了校正后的优秀画质表现。

同时,与单摄方案相比,双 CMOS 摄像模组极大的降低了机器视觉系统的视差,大幅提升了校正精度和稳定性。

在音质方面,极米 RS Pro 2 搭载哈曼卡顿专利音响,配备 DTS Studio Sound 虚拟环绕音效,拥有更大的声音辐射面积和更立体的声音环绕感,赋予了家庭场景影院般的视听体验。

此外,RS Pro 2 还将游戏模式下的 HDMI 低延迟优化低至 12ms,并且能够实现最高 240Hz 的画面刷新率。

除了硬件层面的升级,视觉体验的升级还离不开软件层面的加持。RS Pro 2 内置更轻快、更稳定的 INUI 系统,支持开机无广告,同时集成了海量的资源内容,包括新增的 GMAX 专区,可提供无损 4K 片源。

从 RS Pro 2 总体的性能表现不难看出,极米不断在 4K 智能投影领域下探深耕,在原有的技术积累上,又全新开创了 MAVII Pro 机器视觉系统。

这样的创新,不免让人联想《人民日报》曾在报道中对极米作出的那番评价——

“极米的创新是颠覆式的,这种创新从用户痛点出发,打造了一个全新形态的产品,改变了一个行业的竞争基础。”

凭借 RS Pro 2,极米或将再次掀起智能投影视觉革命。

在极米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下,重新审视开篇的那个问题,答案已跃然纸面——未来的电视,或许不必是电视的样子。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UCduUawDlSgVEFmh.html#comments Fri, 30 Apr 2021 10:00:00 +0800
切入VR后,华为VR音视频商用“结果”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aoDxEqE3drOAXnwX.html

VR复活”一直是一个庞大的话题,盘亘在这条产业链上的企业非常之多。2022年国内VR/AR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VR之势不可阻挡。随着硬件设备的不断完善,丰富的内容和应用场景成了推动VR更广泛落地的关键要素。 

经过漫长的爬坡,VR技术从技术成熟曲线里“毕业”了。

事实上,VR硬件正在逐渐普及,2020年全球VR头戴设备的出货量达到670万台,相比2019年增长了72%,基本翻番。 

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VR硬件设备出货量的不断增长,意味着VR正在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生活,意味着VR春天已经到来。 

但VR的好内容,还需要更牛的新技术来支撑。 

现在,业界已经有人在VR音视频上做创新,通过5G、云计算与AI技术与VR结合,使 VR音乐成为音乐产业的一个潮流走向。这其中的厂商,譬如华为。 

在去年华为HDC上面,华为消费者业务云服务总裁张平安宣布,华为入局VR音视频生态平台,凭借的是华为在VR领域多年积累以及自有技术的加持和生态来施加影响力。 

雷锋网注意到,一方面,华为有的是硬件创新和生态牵引,不断落地硬件技术,为消费者带来最好的“1+8+N”的硬件生态;另一方面,华为坚持生态开放,打磨的是其操作系统和HMS平台。 

时隔半年,HDC这种“预演”真正落下帷幕。就在近日,华为消费者业务云服务副总裁谭东晖在上海官宣了华为VR音视频生态平台走向消费者体验的成果,同时也发布了世界顶级钢琴师、联合国和平使者朗朗的首部VR音乐作品。

VR音乐这条产业链上,华为是如何分布其技术力的?谭东晖表示,华为能为音乐公司、独立音乐人提供技术平台,包括高清VR视频采集与输出方案、VR摄影机、后期视频编解码及播放,大大提升了VR音乐创作的便利性、降低门槛。 

全流程与有软有硬,成为这套平台特色所在。 

他还补充提到,华为还计划在未来把这种领先的技术能力开放给内容开发者,共同推进VR发展。

 

作为一个音乐产业人士,中国古典录音师制作人冯汉英经历了音乐领域的起起伏伏,一直在寻求突破。他的直接体会是,随着音频技术的不断发展,声音的重放格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迭代,由单声道、立体声、平面环绕声,直到最近才逐渐兴起的沉浸式环绕声以及更加创新的VR音视频。 

面对这个新的领域,音乐制作人们也在探索新的音乐表现形式。而最终他在华为VR音视频平台受益。 

一个事实是,VR音乐最独特优势即是沉浸感,还原现场的声音和物理特性,对于建立沉浸感极其重要。 

“华为在音频视频方面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除了还原现场的各种参数外,还通过13K*9K业界最高分辨率的3D VR视频同时保留高光细节和暗部色彩。”华为VR音视频产品总监提到。 

眼下,华为已经发布了VR眼镜和华为VR视频,加上如今发布的VR音视频平台,内容创作者将减轻从创作到制作输出的技术难题的困扰,而当华为将这背后的技术能力开放给产业端时,影音产业的繁荣或许将迎来一次跳跃。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aoDxEqE3drOAXnwX.html#comments Sat, 17 Apr 2021 08:56:00 +0800
美的集团美云智数梁立湘:用120亿做数字化,IT与业务如何深度融合? | 鲸犀峰会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fWlgLQQLpzjzYe8q.html 投入120亿专门做数字化,对一家传统企业来说,到底值不值得?

近日,美的集团美云智数美擎云总经理梁立湘在由雷锋网主办的「鲸犀产业数字峰会」上,分享了美的数字化转型心得。

鲸犀产业数字峰会,是由业内最顶尖的企业家、工程领袖、CIO、解决方案专家、投资家,联合发起的数字化系列论坛。

致力于将全新的数字化管理思维和实践案例,推向传统产业界、AI界、互联网界、投资界、经济学界。

梁立湘表示,美的实行的是事业部制,2013年以前各个事业部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构建自己的系统,当时做了统计,整个集团的系统加起来超过100套,因为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导致每个系统的数据标准不统一。

因此,美的下定决心数字化转型,先后投入120亿,基于“一个美的、一个体系、一个标准”的基本原则,构建了集团的6大运营系统、3大管理平台、2大技术平台。

从2020年开始,美的又提出了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的战略,从供应链、排产、AI、5G等方面,开启了下一阶段的数字转型之路。

以下为梁立湘的演讲全文,雷锋网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大家好,今天我想分享一下美的数字化转型的初衷和现有的成效。

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一)发展背景

美的通过对数字化技术的大量应用,实现了对用户需求的快速洞察,工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制造效率的提升。

同时,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推进,改变了员工的工作模式和集团做生意的方式。

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是紧跟国家战略,同时结合美的内部的自身战略和内生需求作为发展背景,进行的集团数字化的转型。

在整个转型过程中,主要以智能精益工厂为核心,智能自动化、智能机器人、智能物流、智能信息化、移动大数据、物联网集成六大关键技术作为支撑来以实现美的智能制造,从而构建敏捷、绿色、智能的全球供应链。

(二)美的数字化转型的三大阶段

2.1 数字化1.0

美的从2013年到2015年期间的信息化建设,我们称之为数字化1.0阶段,主要解决的是原先事业部式分散系统的问题。

美的实行的是事业部制,造成各个事业部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构建自己的系统。当时做过统计,整个美的集团大概有100多套系统,系统的构建标准不统一。例如,董事长要一份报表,可能就需要大半个月的时间的整理。

因此,美的下定决心在数字化1.0阶段,对整个公司的系统统一化。将“一个美的、一个体系、一个标准”这“三个一”作为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对系统进行构建。

从2015年开始,集团定下了双智战略:智能产品、智能制造,把我们所说的“加互联网能力”用数字化转型赋能到美的内部。比如,建了智能制造的工厂,建了大数据平台,把所有系统进行了移动化升级。

2.2 数字化2.0

2016年以后,业务模式变成以销定产,从原来的大订单供应模式,变成了碎片化的订单模式。面对诸多的不确定性,对生产的柔性交付以及生产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美的随即进行了向数字化2.0转变,以支撑整个业务转型。通过数字化2.0的落地,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将所有结果型管理向过程型管理进行推进;二是通过C2M,客户定制的模式拉动研发、制造和柔性生产的过程。

2.3 数字化3.0

2018年,美的开始建设工业互联网。在数字化2.0的基础之上,将设备等工业资产连接起来,构建了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版本。目前,这个版本已经在美的集团内部进行批量推广及升级。

2020年,美的集团又进行第二次战略转型,即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意在将所有产品用软件进行定义。同时,涉及到全价值链中的合作伙伴、供应商以及销售伙伴,希望通过“两个全面”来驱动美的集团向数字驱动型科技集团进行转型。

目前,美的在全球13个国家分布着34个制造基地。其中,海外制造基地有17个,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投入,美的也获得了相关荣誉。

如广州南沙工厂是集团的第一个灯塔工厂,获得了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试点示范单位;

微清工厂是我们集团的第二个灯塔工厂,获得了国家工业互联网“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示范园区称号;

无锡小天鹅洗衣机是国家首个通过智能制造全流程四级成熟度评估的工厂以及厨热顺德工厂获得国家信通局的5G+工业互联网的试点示范单位。

(三)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什么?

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根据2018年国家颁布的《工业互联网白皮书》,同时匹配了美的自身的能力进行的打造。

主要结合了几方面的能力:

第一,美的集团IT以及美云智数在软件方面的研发能力;

第二,结合库卡、安得智联在机器人和自动化方面的能力,以及对美的全球30个工厂还有50多年的制造经验加以整合,从而打造硬件、软件、制造知识三位一体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这是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架构,集合了美的集团多家单位的软硬件能力和商业能力,紧密围绕企业的研、产、销、供全价值链,从下至上包含了能力层、应用层、商业层、产业层,每一层都设置了对应的安全防护策略。

能力层又细化为设备层、边缘层、IaaS和PaaS层。

其中,设备层依托库卡机器人还有自动化能力。边缘层支持泛在的设备接入、协议解析和边缘计算。IaaS层是通过美的云提供的云基础设施,Paas层则包含了工业AI、工业大数据的能力,同时将其开放给合作伙伴。

应用层贯穿了从营销、研发、制造、管理等相关领域。

商业层,主要是基于平台的应用能力对企业提供智能物流、精密模具、自动化工厂、智慧楼宇以及医疗自动化等商业服务。

产业层是在已经建成的家电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输出to B商业服务。下一步美的将联合各行业、各区域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完善跨行业、跨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四)美的智能应用实践

家用空调广州南沙工厂是美的集团首个灯塔工厂,通过端到端的拉通,实现生产环节的智能制造以及全流程透明化生产,同时借助工业大数据来进行很多预测性的工作。

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模型去预测的现场的异常,所有异常都可以通过数据找人,自动一层一层的网上进行升级。

这样的运作模式,让我们的生产有了更多的确定性。诸如此类的应用,有效实现计划效率提升83%,原料以及在制库存降低90%,制造综合效率提升33%,产品品质提升11%,采购效率提升14%,生产损耗减少68%。

除了对5G的应用之外,在整个制造过程中,包括供应链的物料入场、卸货,美的也在尝试类似“牛奶配送”的模式,使得整个配送效率得以提升。

在制造现场,是按照时刻进行管理,通过最优路径,把货物配送到相应的产品上。除了自动化的应用,以及现在使用的一些AI技术,将视觉、图像、声纹的识别应用到生产现场的检验,原来通过视觉或听觉进行检验,现在则利用AI技术替代,使得整个效率得到提升,准确率也得到相应保证。

通过大数据的应用,使得生产中的数据透明化,并且整个过程可控,异常信息随时可以发到大屏上,或者发到员工的手表上,让问题得到及时闭环处理。

在排产方面,我们通过智能算法,改善计划排产的合理性与可执行性,解决计划与执行两张皮的问题,我们通过更快的物料计划速度,精准指导供方准时送料(颗粒度到分钟),帮助实现供方送货物流可视化。

在供应链方面,除了我们自身的供应链推动之外,也把供应链的数字化应用延伸到供应商端,为我们的供应商进行赋能,将生产的预测、计划、品质标准,以及生产的一些情况和实时信息给到供应商。供应商的库存以及物流的安排,这些实时信息也会反馈给我们,包括供应商送货过程中的轨迹,都是可以随时查得到。

另外,对于我们的核心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他们是可以直接使用我们的公有云产品,叫供应链云,也是我们工业互联网的一个部分。他们可以用我们的平台来管理计划、生产、品质、库存,这些信息都是双方互相拉通的。


在2019年的时候,5G提出了商用版本,这样的一个机会。我们当时,第一时间就联系了三家运营商来进行合作,在很多工厂进行了试点。

比如,在厨电领域,我们联合了中国电信和华为在马龙工业园区新增3个5G宏基站对目标区域进行覆盖,通过5G的大链接、低延时、高安全性、高稳定性的特性,实现了包含安防、看板、数据采集等应用。

马龙工厂通过5G的网络改造以及成功实施,获得了国家工信部5G网络改造及平台推广项目、广东省首批“5G + 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相关荣誉。

在5G方面,除了以上的应用之外,我们还有推广运用到AI智能检验、自动化产线、智能物流、设备联机、总控中心等相关场合。


美的集团通过AI赋能,实现了对PCB检测、声纹检测、配件防呆、底脚校验、轴承检验、人脸识别、工艺推荐、外观检测等相关应用,利用AI对人工方式进行全方位取代,效率得以全面提升,准确率也得到相应保证。

在工业仿真实践方面,美的成立了行业领先的工业仿真的技术团队,在VisualComponents工业仿真软件基础上进行了深度的定制开发,支持的功能包含数字孪生、协同制造、工艺仿真、物流规划、机器人设备仿真以及价值流分析等相关能力。

通过仿真技术的引入,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第一,比如在新线构建之前,能够快速的进行相关场景的验证,而不是等到产线建立完成之后,再去进行验证,产线发生问题在去修改,这个成本是很高的。

第二,效率提升,在现有的产线下,效率是否还能够进行提升,就可以通过仿真的技术去进行验证;

第三,在新品研发上,我们可以验证新品的生产是否会对老产线形成冲击。

(五)美擎云:一站式服务中小型企业

美擎云,作为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设备的数据采集,设备的数据的实时分析作为基础,以构建基于平台化研发和运营的设备云平台,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一站式的设备上云的解决方案以及相关的软硬件产品。

整个解决方案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面:设备层、边缘层和应用层。

  • 设备层,可以对接各行各业设备。

  • 边缘层,可以通过4G、5G、LoRa、WiFi等有线和无线的方式,结合美云智数的自研硬件产品,实现设备的接入管理、协议转换和边缘计算的相关场景。

  • 应用层,主要聚焦于设备的远程监控、设备的绩效管理、设备的健康管理,还有能源管理、售后服务、设备交易以及预防性运维等相关的应用。

美的计划在第二季度推出美擎云1.0版本,以免费开放的方式,帮助中小型企业实现设备上云、上平台。

美云智数的能力 

美云智数是美的的成员单位,对外进行业务输出,于2016年底成立, 2017年2月正式对外运营。当前,在职员工已经超过1300多人,80%以上是咨询和技术类人员。

美云智数的产品定位,是通过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相关技术,为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提供公有云、私有云的相关产品。

美云智数围绕“全价值链的咨询,全价值链的系统建设以及全价值链的云服务”对外进行服务,包括咨询规划、数字化研发相应的套件,以及智能制造套件、数字营销套件、人力与财务管理套件、大数据套件,移动化与身份认证套件,以及数据中心,同时提供对外的主机托管和运维服务。

咨询规划板块,整个方法论体系融合了美的集团的实战经验和能力,通过顶层设计、蓝图规划、价值链拉通与业务变更,推动客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研发端覆盖产品研发的各个场景,在美的集团深入应用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中国传统制造业的产品创新路径,为企业提供聚焦于用户研究、产品企划、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等研发领域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产品的精准企划、产业协同一体化、项目管理透明化、决策数据化,助力企业快速迈入工业4.0。

智能制造板块,主要是打通了从市场到研发、到供应链、到制造、到物流的全业务价值链,整合全价值链的业务数据,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智能驱动各业务的改善,全面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

大数据方面,我们通过集成业务系统、自动化设备、IOT设备,交易平台,社交咨询等相关信息,形成企业经营大数据、互联网大数据、AI智慧大脑、工业大数据,用户大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来实现数字化驱动和智能化赋能。

从解决方案的角度看的话,价值链各领域的解决方案也都得到了很多行业头部企业的认可。

美云具有全价值链的解决方案能力,很多客户也正是看中了美云这个能力,超过30%以上的客户选择了两个以上的产品。

实践案例分享

最后,分享一些外部的项目案例。

3.1 恒安集团

恒安集团是中国卫品的行业龙头,通过美云智数“MES+SCADA”构建了一个制造数字平台,打通整个制造全价值链的信息,贯通接收到仓储到配送,生产到交付,现场到管理闭环的全过程,基于实时获取的设备数据构建数据体系,实现恒安团队数字制造的提升。

3.2 长安汽车

长安汽车为中国最大的国产品牌汽车厂之一,结合美的大数据实践经验和长安业务场景,量身打造三个企业级应用,协助长安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数据驱动管理,实现企业级的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运营,驱动企业变革。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fWlgLQQLpzjzYe8q.html#comments Sun, 11 Apr 2021 11:15:00 +0800
花了6年时间,创维将电视“掰弯”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A60PKHpqQfuZ1d9M.html

作者 | 王金旺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曲面屏手机推出多年后,智能电视也开始在曲面屏上做文章。

雷锋网消息,3月31日,创维在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了首款变形电视W82。

去年我们花了10亿在显示技术研究上。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国在发布会上透露。

这次,创维将在曲面屏上下的功夫展现在了新产品——“变形电视”上。

创维花了6年时间,将电视“掰弯”

实际上,这款产品来得有点晚,在我们做OBM时,首先想到的是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形态。

提到此次发布的变形电视W82,王志国不无感慨。

王志国在这里提到的“不同形态的OBM”正是类似手机的曲面屏。

什么是OBM?

据王志国介绍称:

OLED本身是柔性屏,用OLED加工出不同的产品不能依赖上游供应商,只能靠电视厂商自己的创新能力来实现。

基于OLED柔性显示材料上如何加工出不同的产品,在这之中需要的正是OBM能力。

拥有OBM能力后,电视厂商可以匹配不同设计能力的整机、可以发挥屏体各种性能,从而推动电视产品创新。

实际上,这不是创维第一次提OBM,早在2020年,创维通过自制OBM技术先后发布了壁纸OBM电视W81 Pro(65寸)和屏幕发声OBM电视S81 Pro。

王志国在发布会上透露,正是去年7月S81 Pro的推出,使得创维在2020年下半年OLED电视市场销售额占比达到了市场第一(47.9%)。

尽管如此,最先想到的曲面电视,创维却迟迟未能发布相关产品。

曲面屏作为显示技术这两年一个明显趋势,除手机之外,这样的形态已经延伸到诸如手表、台式电脑等产品上,不少电视厂商也研发出了曲面电视。

为什么创维在过去几年迟迟未发布自己的曲面屏电视产品?

王志国称:

当时我们在卖场调研的时候发现,曲面电视如果在C位(中间位置)看,显示效果确实不错,但在侧面看显示效果会很差。

这不符合当下用户在家庭中使用电视的习惯——用户可能在各个角度看电视。

虽然曲面电视一定有它的优势,但在当时却仍是受到质疑。

曲面电视的优势在于包络沉浸感更好,缺点是多人观看时、坐在侧面视角范围的人观影会有画质体验不佳的问题。

创维此次发布的W82采用的“变形电视”概念正是希望通过“变形”充分发挥发挥曲面电视的优势,并解决原有的侧面观看体验不佳的问题。

具体而言,这款电视通过电动曲平机构、通过铰链装置推动柔性屏变形,并通过37片鱼鳞态伸缩后壳解决了曲直变形时后壳与屏体之间的位移问题。

「电动曲屏机构+37片鱼鳞态伸缩后壳」的硬件设计,最终实现了电视屏幕根据1m-3.5m的最佳观影距离、在1000R曲率内随意调节。

据创维国内营销事业部总经理王海透露,这款变形电视,创维前后研发周期长达6年,光是结构专利就申请了11项(2项柔性屏体专利、6项曲平结构专利、3项后壳专利)。

此外,这款电视拥有99.22%超高屏占比,为了实现这样的全面屏,创维还全新购入了人工智能产线,采用全新的其机器人全自动贴合技术工艺进行W82电视的生产制造。

为观影、游戏而变形

曲面电视沉浸感好,具体好在哪里?

目前已知的对沉浸感有较强需求的两类场景是观影和游戏,这也是创维为这款电视定制的两类应用场景。

由于曲面电视存在侧面观影不佳的问题,多人观影时,W82可以处于平面电视状态,以此满足多人观影的日常需求。

单人观影时,当人坐在1m远的沙发上,通过遥控电视自动进入观影模式后,电视屏幕会以2000R的曲率模仿出电影院大屏观影体验。

除去2000R曲面屏外,为了更解决电影院的观影效果,创维在影像、音效、内容资源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例如采用4K 120Hz OLED屏、1000万:1对比度、1000nit HDR峰值亮度、10.7亿原色显示、双重低音单元、杜比全景声2.1音效,并打通了爱奇艺、腾讯两大内容平台片源。

针对游戏场景,W82设计了游戏模式,该模式下屏幕曲率为1500R,以此强化曲面景深和游戏沉浸感体验。

创维针对游戏场景强调从接口、画质优化、到屏体做了系统优化,实现了240Hz Crystal Motion OLED、4K 120Hz电竞显示器、全程VRR。

除此以外,创维在W82上加入了一个三轴旋转全景摄像头,支持动态人体追踪,可以实现家庭看护、实时监控家庭环境;支持类似手机全景拍照功能的家庭全景全家福拍照功能;支持6路1080P视频通话,在视频通话时可以自动跟踪通话人的位置。

据王海透露,这款65寸的变形电视官方售价为29999元,在5月15日同时在线上线下渠道正式发售。

除了这款变形电视外,创维此次发布会还发布了首次采用声学玻璃发声技术的首款8K OLED电视W92。

据王志国在发布会上介绍称,为了同时实现8K画质、采用88寸OLED屏幕,创维为这款电视同时搭载了MediaTek S900旗舰机8K SoC和两颗独立AI画质增强芯片。

另外,王志国还在发布会上透露创维接下来的两个改变:

第一,今年创维有计划将中高端产品全部用8K显示技术替代;

第二,为了避免用户买不到产品对新技术的热度消耗,创维此后将不做概念电视发布。

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A60PKHpqQfuZ1d9M.html#comments Wed, 31 Mar 2021 18:35:00 +0800
石头为扫地机器人加入“震动擦地”功能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dsUTYFENELNx5ymf.html

雷锋网消息,3月29日,石头科技发布T7S系列扫地机器人新品,针对去年T7系列产品部分功能进行了升级,特别针对擦地功能加入了“自动升降擦地模组”。

石头扫拖机器人T7S系列包括石头扫拖机器人T7S和石头扫拖机器人T7S Plus两款产品,并支持自动集尘,新品起售价2999元。

据悉,此次石头T7S系列产品特别针对扫地机器人擦地时“拖布对地面的作用力有限、下压力不足,导致清洁效果不佳”的问题进行了优化。

据官方信息显示,该系列产品特别加入了独立悬挂震动擦地模组增加配重,利用高频震动的原理,弥补下压力单一且不足的缺点,并通过自研的智控升降式声波震动擦地模组“VibraRise”,将高频声波震动与自动升降擦地模组相结合,最终形成3000次/分的高频声波震动擦地系统,进一步提升清洁效果。

T7S系列产品的“自动升降擦地模组+超声波地毯识别技术”,可以对地毯地面进行清扫;据官方介绍,由于加入了“模组自动抬起”功能,增加了扫地机器人脱困能力,解决了回充时脏拖布对地面的二次污染和湿拖布紧贴地面存放而产生的细菌滋生、异味问题。

与此同时,石头新品扫地机器人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调整——采用四连杆的结构设计,上下+左右的浮动结构可以更加灵活的贴合地面;同样搭载了RR mason 8.0算法系统,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该系统已累积进行了117次OTA升级,内置6000多种脱困方案;T7S系列首次支持自动集尘功能,减少用户对扫地机器人清理频率。

此外,T7S Plus支持百种泛物体识别避障,在检测到障碍物后,T7S Plus会融合LDS地图信息,将障碍物对应位置标记在 APP 地图上;与此同时,T7S Plus还搭载了3D结构光,用于主动测距,实现毫米级高精度避障功能。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dsUTYFENELNx5ymf.html#comments Mon, 29 Mar 2021 11:31:00 +0800
雅迪为电动车装了一块「中控屏」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CEFoWg1cKrZZBk9d.html

作者 | 王金旺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你是否想过,有一天你骑行上路的电动车也会有一个导航系统?

雷锋网消息,3月27日,雅迪正式对外发布了雅迪冠能2.0系列技术、产品及冠智2.0技术进展。在新展示的产品中,雅迪为电动车装上了一块小型中控屏,并将智能导航、语音控制等功能一并加入到了新产品中。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两轮电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亿,甚至超过了同年2.6亿的汽车保有量。

某种意义上而言,两轮电动车更需要一次类似智能汽车的全面升级,需要一套便利的智能系统改变如此庞大人群的出行体验。

作为国内电动车领域头部品牌,雅迪这两年在新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据官方信息显示,雅迪2021年整体研发投入将超过10亿。

此次发布会上,雅迪也公布了最新技术研发成果,并发布了三款新产品。

为两轮电动车装一块中控屏

雅迪科技集团产品技术研究院、智能网联资深总监沈长海在发布会上介绍称:

在智能化大潮下,两轮电动车的智能化大都集中在骑行前的各种解锁方式和骑行后的防盗功能上,用户更关注的骑行中的智能化往往被忽略了,冠智2.0要做的正是骑行中的智能化。

冠智2.0主要针对导航、打电话、听音乐、语音交互四个方面进行了功能设计。

具体而言,在雅迪此次发布的智能电动车中,特别搭载了一块小型中控屏,可以通过触控、手机APP、语音对电动车进行控制。

一块屏幕能为电动车带来怎样的升级?

参照汽车行业的发展,基本上会有一个明晰的理解。

所谓加了一块屏,本质上是为电动车加入了一个智能操作系统。

对此,沈长海从软、硬件两个层面向雷锋网进行了详细梳理:

操作系统方面,我们冠智2.0用的是和车载智能系统同样的安卓系统,因为基于安卓系统做软件开发很方便,应用范围也很广,我们未来希望做全场景的智能体验,免不了对运营生态并进行扩充,包括此次我们在冠智2.0中加入了诸多功能;

硬件层面,我们整个硬件平台是基于恩智浦、MTK主流平台进行开发,并加入了WiFi模块、蓝牙模块、4G模块等通信模块,能够方便实现网络连接。

我们通过这样的软硬件配置,来满足未来电动车智能化发展需求。

在沈长海的认知里,智能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他笃信“不做智能化的企业,没有未来。

据悉,雅迪早在2017年就发布了智能电动车,2020年,雅迪首次发布冠智1.0系列产品,加入了远程控制、防盗检测、GPS定位等更多智能化功能。此次发布会上雅迪对智能系统再次升级,发布冠智2.0。

在发布会现场,沈长海通过语音功能演示了冠智2.0的导航、播放音乐等功能,还通过电动车自带系统打电话给雅迪科技集团产品技术研究院院长周朝阳,演示了电动车的通话功能。

显然,雅迪冠智2.0将诸多封闭空间应用已经很成熟的功能用在开放空间骑行的电动车上(例如打电话),这多少让人觉得有点脑洞大开。不过,对于智能化这件事儿,雅迪有自己的思考。

沈长海介绍称,如何做电动车的智能化,雅迪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做实用的功能,例如导航功能;

第二,做智慧的功能,包括一些偶尔会使用的功能、兼顾趣味性的功能、比较炫酷的功能。

智能化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对于电动车而言,一个对于实用性的重要考量标准是续航里程。

从北京开到天津的续航能力

一辆电动车单次充电续航里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户的购买意向。

早年间,两轮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一直备受诟病,据悉,雅迪近几年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2020年8月,雅迪正式发布了TTFAR 7级增程系统,这一系统旨在提升电动车的实用性及续航能力。

此次雅迪冠能2.0针对TTFAR增程系统进行了进一步升级,发布了全新的TTFAR 8级增程系统,该系统针对电机、电池、能量回收控制器、电能监测仪表、低风阻车身、低滚阻轮胎、降电阻电缆、快充充电器八个方面均有进行性能升级,具体性能升级如下图所示:

首先,雅迪自研了石墨烯电池。如今,雅迪TTFAR石墨烯电池经过四年的研发迭代,已经迭代了3代。

据悉,雅迪TTFAR石墨烯3代电池相对于上一代产品容量提升约25%,百次充电衰减约为0.7‰,低温性能提升约为25%。

雅迪科技集团产品技术研究院院长周朝阳在发布会上介绍称:

在电池体积不变的情况下,电池容量从20A提升到了24A;普通电池充电100次后,衰减率达到5%,TTFAR石墨烯电池充电100次衰减率仅有0.7‰。

其次,雅迪为电动车研发了快速充电技术。据官方数据显示,最快3小时可以充满电,电动车的电池电量从20%充到80%,只需要1个小时。相对于普通充电器充电发烫、充电过程损耗较高等问题,雅迪也进行相应的优化。

在雅迪创新中心,雅迪还特别展示了超级快充充电桩,通过该充电桩给雅迪电动车充电,从20%充电到85%仅需要5分钟。

这样的技术配置,让雅迪智能电动车最长单次续航里程达到240公里,甚至能够满足部分上班人群在北京、天津之间进行两地通勤。

除此以外,下坡时可以通过电动车的动力可以对电动车进行反向充电、刹车产生的能量可以进行回收充电……

值得注意的是,雅迪还特别为电动车开发了一套无线充电系统,用户只需要将电动车停到该系统上,电动车就可以自行充电,充电功率高达350W。

在此次发布会上,雅迪还发布了三款新产品,分别是冠能T7-200、冠能T5-170和冠能M5-170。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冠智2.0发布的新技术并没有应用到三款新产品中。不过,沈长海向雷锋网透露,搭载冠智2.0技术的雅迪电动车将在近期对外发布。

两轮电动车的城市运营

相对于复杂且体型更大的汽车而言,电动车的智能化看似更容易实现,其实不然。

沈长海对此分析道:

因为汽车是一个封闭空间,中控系统不直接面对风吹日晒等环境因素,不存在环境噪声、恶劣天气的干扰,用户骑行习惯、路况和汽车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它的技术指标相对于电动车而言就会低很多。

做电动车的智能化既要借鉴智能汽车应用已经很成熟的技术,又要突破原有汽车智能化的定义,结合电动车自身使用场景找到、发展方向,找到电动车智能化自己的特色应用。

为此,雅迪在国网几年里投入了大量资源。目前雅迪集团旗下拥有6家技术研发中心,1家省级工业设计技术中心,以及3家CNAS国家级企业实验室。此外,雅迪拥有1097项国家专利,其中有85项属于发明专利。

据官方资料显示,雅迪在2021年的研发预算超10亿元。

不过,在智能电动车应用推广过程中,针对电动车的充电需求,雅迪还做了另一件事儿——为电动车在城市中布设充电桩。

据雷锋网了解,雅迪在2020年与百城、宁德时代、ATL联合成立了懂锂科技,雅迪电动车的充电桩正是出自这家公司。

雅迪科技集团产品技术研究院动力能源中心总监韦士富向雷锋网透露:

充电桩建设这件事儿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我们也已经与诸如安徽、无锡等多地政府已经进行了沟通,相关建设已在规划中。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CEFoWg1cKrZZBk9d.html#comments Sat, 27 Mar 2021 21:41:00 +0800
科沃斯的技术跃进:交互与场景才是未来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KDYtJWPJ9VvRK421.html

作者 | 王金旺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科沃斯是扫地机器人领域的领军者,也是一家典型的技术公司。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dToF技术比iPhone应用的都要早。

科沃斯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刘文宁不无感慨。

而就科沃斯去年财报数据显示,科沃斯2020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高达2.15亿元。

这2个多亿被科沃斯花到了哪里?

机器视觉的想象空间

2019年,科沃斯首次将AIVI技术应用到了扫地机器人DG70上,机器视觉自此进入科沃斯扫地机器人的产品序列中,并在随后划入到以科技为特色的T系列产品体系中,在次年发布了地宝T8 AIVI。

不仅仅是科沃斯,国内外主流扫地机器人厂商陆续开始将机器视觉作为扫地机器人的标配,还有部分扫地机器人厂商甚至直接为自家产品加入两个摄像头,也就是双目视觉。

为何扫地机器人厂商都在关注机器视觉技术?

这是因为,机器视觉为扫地机器人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020年,科沃斯发布的地宝T8 AIVI扫地机器人能够识别7种室内常见障碍物,提升了扫地机器人的避障能力,甚至还加入了远程视频看家功能。

今年科沃斯发布的地宝T9 AIVI对视觉能力进行了进一步发掘,识别障碍物种类不仅提升到了15种,还加入人形识别、语音互动能力。

T9 AIVI识别的15种障碍物其实已经涵盖了家中环境中80%以上的障碍物类别,从而使得扫地机器人可以运行得更顺畅。

科沃斯全球产品中心总监蒋未来告诉雷锋网。

障碍物识别打开了扫地机器人认知这个真实世界的大门,也让扫地机器人针对家庭环境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工作决策成为可能。

不过,在认知世界方面,扫地机器人还是一个孩子,误识别率高是现在扫地机器人在视觉技术上普遍面临的一道难题。

神枪手是用子弹喂出来的,算法模型的准确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用数据喂出来的,这自然也包括扫地机器人上的视觉识别模型。

作为扫地机器人行业领军者,科沃斯在全球已有3000万用户,这意味着科沃斯有足够多的用户数据来反哺技术优化。

视觉技术对扫地机器人的革新在于在环境感知能力上的提升,尤其对导航、识别能力上裨益,视觉技术带来的想象空间却远不止于此。

在T9 AIVI中,科沃斯就在这一技术能力支撑下,加入了视频管家功能,这也是科沃斯AIVI 2.0的一个独特之处。

对于备受出差之苦的商务人士,这一功能意味着你可以在异地他乡通过地宝T9 AIVI上一颗960P高清摄像头看看家中环境和家里的宠物,首次加入的双向语音功能也可以将扫地机器人变为一部特别的移动电话。

作为一个在移动过程中完成家庭地面清扫工作的产品品类,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在导航、识别、清洁三个方面提升扫地机器人的工作能力。

视觉技术能搞定上述一切吗?

显然不能。

因此,也就需要在扫地机器人上融合更多的传感器。

科沃斯的变与不变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dToF技术比iPhone应用的都要早。

2020年4月,科沃斯发布了应这一技术的T8系列扫地机器人,这项技术在地宝T9 AIVI上也得以沿用。

人工智能在扫地机器人上的应用目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建图、避障。

dToF可以很好地解决建图问题,通过用采用飞行时间测距代替三角测距法,让建图速度和能够构建的房间尺寸得到了相对传统技术来比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用户直接的观感是,这一技术建图更快,在建大地图时的准确率也更高了。

另一项自地宝T8沿用到地宝T9产品上的技术是3D结构光,相对于AIVI视觉技术而言,3D结构光有更高的性价比,配合dToF可以实现毫米级避障能力。

机器视觉、dToF、3D结构光……,这些应用在扫地机器人上的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在定位导航、避障建图上也已经相对够用,无论是对于家庭环境下移动这件事儿,还是对诸如3D建图、地面清扫等基础能力上,扫地机器人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然而,扫地机器人在国内用户渗透率仍不足10%,这让整个行业发生了两方面的改变:

  • 一方面,在智能家居行业的催化下,诸如家电厂商、生态厂商,甚至更多整机厂商开始找机会进入这一赛道,赛道开始拥挤,竞争开始加剧;

  • 另一方面,像科沃斯这样的目前已经成为扫地机器人头部品牌商,开始思考用户的功能需求,在功能性上进行新的尝试。

科沃斯大中华区市场营销部总监吴奇在科沃斯2021媒体沟通会上称:

今年是科沃斯首次在3月份同时推出两个爆款产品。

这两个爆款产品,一个是指地宝T9家居,另一个正是在功能性上做了很大改变的地宝N9+。

简单来说,地宝N9+在科沃斯原有扫拖一体基础上加入了拖布自动回洗功能。

拖布回洗功能是扫地机器人这两年在各厂商产品中一个很好的卖点,科沃斯在这方面的思考和研发与市面上同类产品有何不同?

蒋未来告诉雷锋网,这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在做这款产品上依旧保持扫拖一体,我们认为,扫地、清洁、拖地这是一个完整的清洁过程,如果少了某个环节的话,清洁任务就不是很完整了;

其次,我们在做N9+时,我们有考虑在拖地过程中保持整个拖布湿润度这件事儿,因此保留了本机200毫升的水箱,并做了恒湿拖地功能,让它能够在拖地过程中不至于拖到一半抹布就干掉了;

另外,在拖布烘干、避免发霉等方面我们也做了精细化设计。

工程师的温度

2020年,dToF、3D结构光的应用,拖布回洗功能的备受追捧,让扫地机器人在技术上经历了一次大的飞跃。

这些技术、功能,让像科沃斯地宝T9 AIVI这样的扫地机器人在地面清洁这件事儿的实用度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此外,科沃斯研发团队在技术研发过程中,也将自己的产品理念融入到了新产品中——“让科技更有温度”。

随着隐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用户对具备视觉能力的家庭硬件产品开始产生隐忧,这自然也包括扫地机器人。

如何解决用户的顾虑?

科沃斯研发团队在设计地宝T9 AIVI,特意将RGB摄像头朝里,正对充电座内部。这样就使得当你的扫地机器人开始清扫工作时,RGB摄像头能够正常工作;当扫地机器人完成清扫工作,回充电座充电时,处于一个“面壁思过”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用户的隐私安全顾虑。

在此前产品中,科沃斯还与天猫精灵合作,将天猫精灵语音功能内置到了充电座中,尝试通过语音控制扫地机器人;

而在地宝T9 AIVI上,科沃斯首次加入室内移动香氛系统,扫地机器人在清洁地面同时,也顺便自移动过程中对空气进行了改善;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沃斯的这些尝试,在不经意间改变着用户对机器人进入人类世界的隐忧,也拓展了扫地机器人的能力边界。

坚守者的野望

扫地机器人已经成为家居硬件中不容忽视的一款产品,再加上技术的成熟,用户认知度的提升,国内市场渗透率尚且不足10%,这导致不少厂商盯上了这一赛道。

目前,整个赛道主要玩家基本可以划分为三类:

扫地机器人品牌厂商、跨界入局的家电品牌厂商、互联网生态厂商。

赛道虽然越来越拥挤,各类厂商做扫地机器人的商业目的其实各不相同,吴奇告诉雷锋网:

家电巨头做扫地机器人是利用自己的规模效应,更好地运用自己已有的渠道能力GMV的宽度;

生态厂商更多是在做一个整合,通过将家里所有设备连接到自己平台上,利用好自己现有的平台资源,保证自己的平台地位;

我们是家用服务机器人品牌厂商,专注于研发和制造扫地机器人在内的家用机器人,能够深入其中,专注将产品体验做好。

商业目的不同,决定了资源投入不同;资源投入不同,最终决定着一个产品品类的市场内驱力。

对此,吴奇从科沃斯历史发展向雷锋网做出相应解释:

其实科沃斯从来都不缺竞争对手,在过往十几年的成长过程中,在每一个阶段都遇到过不同行业、不同基因的竞争对手,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一直都在稳健成长。

从早期市场秩序还不是很清晰时层出不穷的杂牌机,到后来的生态链玩家入局,再到现在更多跨界入局者,但就目前市场份额、用户口碑、产品迭代速度等多个维度上来看,科沃斯仍保持着国内扫地机器人领域领军者的地位。

作为扫地机器人行业的领军者,科沃斯的存在已然成为国内扫地机器人行业的一面旗帜,如何做好扫地机器人,科沃斯也有自己的看法,蒋未来将其总结为四个词:智能、功能、交互、场景。

在智能、功能逐渐成熟后,接下来,科沃斯将在交互、场景上下更多功夫。

这是科沃斯为自己找到的方向,也为行业发展埋下了一个伏笔。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KDYtJWPJ9VvRK421.html#comments Thu, 25 Mar 2021 21:15:00 +0800
家电大考,动了谁的"蛋糕"? | AWE 2021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TLFWTycqrfDl1Os8.html

作者 | 王金旺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被疫情按了暂停键的AWE,时隔一年,换了场地,也迎来了第一个十年。

十年里,一张被称作IoT的大网将人、设备(家电)、服务汇聚到云端,带来了一次思维方式的改变,家电行业换了一番天地,有跨界入局者的野蛮冲击、有行业坚守者的自我颠覆,有痛苦挣扎,有浴火重生。

在这样的行业大变局下,没有人能预测到下一个十年的家电的模样;也是在这样的大变局下,家电厂商对产品的理解有了新的想法、进行着新的尝试。

在AWE 2021展会现场,雷锋网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产品,看到了不同家电厂商笃定的新航向。

将冰箱做成无线充电“茶几”

你希望未来的床头柜或沙发旁的茶几是什么样的?

创维希望这张茶几可以是一个小型冰箱,可以有一个无线充电功能……,在创维的展台上就展出了这样一张茶几。

这张茶几在右侧中间区域开辟出一个无线充电区域,只要将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放到这一区域内,就会自动进入充电状态,现场不少观众将自己的手机放上去尝试,效果确实还不错。

不过,这张茶几给手机充电时的充电功率只有10W,相比现在手机追求的快充略有不及,创维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这一功能其实只是一个辅助功能,在茶余饭后看电视之时为手机进行的一个更方便、自然的充电。追求的是方便,而非快充。

这张茶几同时还是一个小型冰箱,内部有放果盘、冷饮的分区空间,茶几上部也有三挡温度控制设置,可以通过触控换档。

此外,创维还为这张茶几另外设计了一个附件——恒温杯垫,将恒温杯垫置于茶几上,就可以使放置在其上的茶杯内的茶水温度保持在50度。

据创维相关负责人透露,这样一张茶几冰箱1300元左右,预计在4月会首先在线下渠道上市,不过如果要在家里放置这样一个茶几,在家装时还需要特别为它留出一个供电插座。

可以追踪位置的语音空调

在当代国内家庭环境中,空调几乎成了必需品,那么,空调目前有怎样的新功能?

海尔在此次展会上展出了一个有点不同的语音控制空调。

加入语音控制功能已经成为各类家电产品的一个趋势,不过,这次海尔与科大讯飞联合研发的雷神者语音空调将语音功能集成到了空调中、针对空调应用环境做了一些更精准的场景化能力。

例如,当你和空调说“对我吹风”、“不要对我吹风”时,空调通过定位声源方向和声源距离,进行定向吹风。

据现场负责人介绍,这台空调还可以通过手机APP设定,根据家人习惯与家里其他智能家用设备联动、设定诸如“离家模式”、“回家模式”场景化应用。

智能低糖电饭煲

用来煮饭用的电饭煲,也在这场智能化潮流中发生着变化,不少厂商甚至都在通过高科技来改变你用电饭煲煮的米饭的化学成分。

在海尔展台上,就展出了一款利用细胞级VLP Cooking煮米技术来实现这一功能的电饭煲。

据官方介绍,所谓VLP Cooking煮米技术,实际上是通过在特定温度和压力环境下从大米中分离出淀粉糊精并通过负压水循环系统改变糊精分子的物理结构,以此实现降低消化淀粉、提高抗酶解的抗性麦芽糊精的目的。

听起来很拗口,实际上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在煮饭过程中将米饭煮成低糖高膳食纤维的“低糖米饭”。

这类脱糖电饭煲备受家电厂商青睐,不少家电厂商都有展出同类产品。

此外,雷锋网在AWE 2021上还看到了不少有意思的家电,例如长虹将电视做成这类风格迥异的TV CUBE(如下图):

以及同样是在长虹展台上展出的类似“大号手机”的竖屏电视,官方称之为「社交屏」:

与此同时,从现场数百家家电厂商展出的产品和概念不难看出,家电套装开始流行、场景化方案成为焦点、家电厂商加入造「芯」大军,一些热门赛道也在涌入更多玩家。

家电套装的场景化售卖逻辑

家电成套卖是这两年家电行业一个颇为流行的营销模式。

这是在设备联网后,家电厂商嗅到的一个机会。

海尔为此特别孵化了一个场景品牌——三翼鸟,此次海尔展台占据了智能家电展馆一半的面积,其中用四分之一的场地展示了三翼鸟诸如全屋健康用水、家政阳台、智慧浴室、智慧卧室等十数个场景解决方案。

在这样的场景方案中,空调能够主动监测用户的睡眠状态,自动调节温度、湿度等,保障用户睡眠;洗衣机能够自动监测洗涤剂余量,在洗涤剂快用完时,通过用户此前预先设定的支付设置,主动为用户下单洗涤剂,带来无感支付体验。

场景之间的互通和联动,则是此类场景方案的一个特色所在。

在TCL展台上,一张更直观的场景导图展示了家电厂商希望发力场景构建起来的主要产品框架和产品思路——通过SaaS云构建场景管理云平台,以此管理智能门锁、智能网关、人脸识别门禁构建的入户权限解决方案,窗帘、灯光、空调、空气净化器、电视构建的影音娱乐解决方案,各种传感器、控制面板、摄像头构建的智慧交互解决方案等。

长虹更是在展会上发布了涵盖空冰洗、电视机的CHiQ“仰望”系列5G生态成套家电,并提出「1+5+N」智慧居住的概念。据官方介绍,5G生态成套家电以5G+8K电视作为生态接入端口,通过多协议融合,实现了自家四大类家电的互联互通外,还与小米、华为、京东小京鱼等AIoT平台进行了打通,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品牌、跨品类外部设备接入。

对于用户而言,成套家电固然有其独有的诱惑力,尤其在用户对联网设备有了一定好感、对场景化需求有了一定认知后,诸如定制化场景方案会比自己花费时间挑选产品搭建的家居场景在易用性、体验感、舒适度上都相对更好一些。

对于家电厂商,其实也有自己的一些商业逻辑。

家电厂商,尤其对于家电行业巨头而言,每年在渠道建设上都会花费不少精力,这也使他们在渠道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卖一台设备是卖,卖五台设备也是卖,更何况现在用户对设备互联互通的认知和需求都在慢慢提升,这为家电厂商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他们由此也可以进一步发挥自己在渠道上的优势,”雷锋网向行业人士了解到。

巨头的平台化思维

在家电智能化这波潮流中,一个比较一致的声音是,家电厂商要有自己的平台。

这是因为在智能化时代,用户对家电设备OTA升级提出了需求,通过平台,家电厂商可以及时掌握用户对家电设备的需求、家电设备的实时状态,并由这些数据来决定后续服务的升级。

在这方面,海尔此次在AWE 2021展会期间发布的Uhome 3.0智家大脑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Uhome 3.0是海尔的一个战略级部署,同样也是各家电厂商都在做的事儿。

下沉到服务层面来看,康佳有展出智能净水项目大数据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可以看到水质状态、设备状态、滤芯状态、故障分析、售后服务记录等信息,厂商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就可以及时做出对饮水设备的相关服务推送。

不过,康佳此次展出的是对价格容忍度和服务需求都更高的商用方案。

TCL展出了智慧场景管理平台,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雷锋网,这套平台是TCL内部使用的管理平台,对B端客户(诸如酒店、地产领域客户)提供的是在大屏端或手机端的SaaS软件。从大屏上显示数据可以看到,空间管理、设备管理、工程管理、安防管理、能耗分析等数据都能在这一平台上体现出来,TCL也可以通过收集上来的设备控制数据、状态数据实现诸如在线率、设备故障率等运营管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供增值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家电设备厂商最终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在这之中,软件服务决定了家电厂商的品牌附加价值,B端领域成为家电厂商一个新的重要战场。

对于用户而言,厂商可能比你更了解你家中智能设备的状态,会更快捷、更便利地享受到的设备售后服务,代价是或许也会因此受到一些定向推送信息(尤其广告信息)的烦恼。

家电造「芯」热潮

在此次展会上,家电厂商做芯片成为一个从幕后走向台前的项目。

例如,海尔有海尔智慧芯,通过将家电中的显控、电控、触控MCU整合到智慧芯片的MCU+NPU中,实现家电设备诸如分布式交互、离线语音、环境感知等能力,并实现后续设备的在线升级。

海尔智家副总裁、全球首席数字技术官刘建国告诉雷锋网,现在我们有自己的芯片设计团队,主要聚焦家庭场景做芯片设计,但并没有自己生产芯片。

作为显示领域头部厂商,索尼做芯片要更早,早在1997年就已经在着手做DCR图像处理芯片,此次展会上除了展出各种电视、各种屏幕,诠释自己的显示技术外,也展出了自己的XR认知芯片。

另一家国内显示领域头部厂商,海信也在此次展台上展示了自己的芯片属性。

海信「信芯」是一款视频处理芯片,一代产品早在2005年研发出。去年,海信先后研发出了支持5000分区的Mini-LED背光控制芯片、8K画质芯片HV8107,其中背光控制芯片全年出货量超4000万颗,累计出货已达1亿颗。

另据官方消息,2021年海信智能语音芯片将批量投产,同时,海信AI视觉芯片、蓝牙芯片也将正式推出;此外,海信12nm制程 8K SoC芯片也已经在研发进程中,预计未来两年内批量投产。

为家电装一朵「私有云」

家电上云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随着估值百亿美元的涂鸦智能在美上市,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整个行业,也让这个行业受到了更多人、尤其是更多资本的关注。

在AWE展会上,涂鸦智能将自家的通信模组、生态产品、解决方案带到了展台上。

在同一展馆中,另一家为家电、家居提供模组、方案的厂商艾拉物联也展出了自己包括照明、安防、门窗、环境监测、能源管理等六大全屋智能系统解决方案。

此外,将模组、软件、系统带到展台上的还有庆科信息。

庆科信息在此次展会上还发布了两款新品:智家精灵、MXMESH方案。

庆科信息CEO王永虹告诉雷锋网:

过去两三年我们一直在思考,家电厂商究竟该如何做智能化?用户需要什么样的家电体验?

我们最终发现,对于企业而言,他们有低成本、互联互通、防止因定制产品的库存、避免被供应商技术绑定(诸如渠道、用户、产品被绑定)等需求;对于用户而言,他们想要通过一个APP实现家里所有(多品牌)设备的互联互通。

为此,庆科信息研发了一套全屋智能系统产品——智家精灵。

据悉,这是一款将云、APP、通信模组打包整体交付的系统产品,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在诸如佛照、飞利浦、352等照明电工、空净厂商产品中交付应用。

据王永虹介绍,这套系统的特点在于采用私有化部署,用户数据完全沉淀在设备厂商手中,庆科信息只赚取一次性系统销售费用和设备接入(云)费,后续B端用户也进行选择性的付费升级。

这样的方案既避免了B端厂商担心的被技术绑定的问题,也降低了家电智能化门槛。

另外,王永虹认为,未来家庭网络中,蓝牙Mesh必然会取代Zigbee、433等成为智能家居中传感器、照明、电工等产品的主流接入标准。

因而,庆科信息推出了MXMESH方案。

MXMESH方案实际上是一套基于蓝牙5.0的去中心化无线连接方案,这套方案由于是支持本地连接的方案,避免了多设备无法接入、Wi-Fi距离不够、断网重连接、强依赖云端、用户隐私安全等问题。

未来所有设备的本地互联将会采用蓝牙Mesh网络,云端互联则会采用诸如Wi-Fi/Combo这样的网络技术接入。

这是王永虹对于未来3-5年家庭物联网的一个判断,这样的判断也被融入到了庆科信息的产品体系中。

家电大考,动了谁的蛋糕?

时代在变,技术在变,家电行业也在骤变。

现在的头部家电厂商都是集大成者,海尔不再只卖冰箱,美的、格力也不再只卖空调,大家电、小家电都成了家电巨头的囊中之物。

家电厂商既要面对互联网领域的跨界入局者,同时自身也是其他领域的跨界入局者。例如,作为电视领域的头部品牌,创维在展台上就有展出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天美汽车。

而就家电行业来看,家电套装是从渠道、销售角度考虑的营销模式,家电造芯是按需设计更符合各家各类家电需求的一个手段,平台化思维是为了保持品牌持续创新能力,场景化逻辑或许才是家电厂商、方案厂商、生态厂商以及用户共同在意的一个焦点。

雷锋网在展会上与众多从业者交流过程中发现,大家不约而同会聊同一个话题——头部家电厂商权重的回归。

诚如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言,“随着降维和跨界打击的不断发生,未来的世界将会变成一个哑铃型世界——头部企业控制80%的市场,中部企业会变得非常困难,尾部企业(遵循的是)长尾理论。即便是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到其中蛋糕。”

在这场家电大考中,下一个十年,谁又会动了谁的的蛋糕?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TLFWTycqrfDl1Os8.html#comments Thu, 25 Mar 2021 18:42:00 +0800
一加发布首款智能手表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X8qH1G3AXmAsWgXE.html

3月23日,一加在海外发布了首款智能手表OnePlus Watch。

这款手表配备了1.39英寸AMOLED显示屏,采用圆形表盘设计,外壳为不锈钢材质,表盘尺寸为36mm,表盘侧面有两个长方形按键。

配备402mAh电池,采用Warp Charge快充技术,据官方介绍,充电20分钟即可使用一周。

OnePlus Watch有1GB内存、4GB存储,最多可以存储500首歌。内置GPS定位,支持NFC、蓝牙5.0、WiFi连接,但没有蜂窝网络。不过,OnePlus Watch可以播放音乐、通过蓝牙耳机听音乐,也可以连接一加电视、充当电视遥控器。

健身功能也是此次一加发布的智能手表强调的重要功能,这款手表拥有110种运动模式,搭载多种传感器,可以自动监测运动、睡眠、压力、血氧饱和度、心率等数据。

在系统上,一加并没有采用Wear OS,而是使用RTOS系统(类似Fitbit),这意味着诸如应用程序选择和自定义表盘之类的内容将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一加自行构建的内容生态,因此,这款手表目前也没有搭载第三方应用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OnePlus Watch在作为一加电视遥控器时,当用户在看电视时睡着后,手表在检测到用户入睡后会自动关闭电视。

一加此次发布的这款智能手表官方售价为159美元(约为1036元),另外一款采用皮革表带、钴合金的特别版智能手表的售价暂未公布。

编译来源:https://www.theverge.com/2021/3/23/22334322/oneplus-watch-smartwatch-features-price-specs-battery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X8qH1G3AXmAsWgXE.html#comments Wed, 24 Mar 2021 06:56:00 +0800
小度"野心"显现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KJKanYaHHDlTsdUU.html

“我们希望对话式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生活中的水、电、煤”。

小度“唤醒+∞”春季新品发布会的最后,景鲲在舞台上这样说到。

从2017年2月,百度官宣成立的度秘事业部,到如今已经完成独立融资的小度科技,小度科技成长的同时,其对智能家居产品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SA数据显示,2020年在全球智能屏市场中,小度以33.1%的市场份额,稳居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国内智能屏的市场份额更是达到了65.9%。

本次发布会上,小度在智能屏主线业务上再次刷新,不仅打造了专为学习设计的智能屏,并在全屋智能新方向上打造了小度智能中控屏以及以及小度WiFi6智能路由器等多款泛智能终端。

小度科技的“野心”也在这场春季发布会中显现出来了,让用户变得“懒惰”起来。

「一屋一屏」的战略持续

2020年的秋季发布会上,小度科技公布了独立融资后的第一个战略——「一屋一屏」。

“「一屋一屏」是和我们独立融资相关的一个概念,”景鲲在当时谈到。

我们相信未来世界里的屏幕将会无处不在,用户对信息和娱乐的需求无时无刻都在产生,这样的需求爆发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这样的市场机会就是它对不同场景中的智能屏会有不同的需求,不是有个屏幕就够了,用户需要的是双向交互。

就在此次发布会上,小度智能屏完全面向了家庭中最重要的一个场景:孩子的学习场景。

2020年春季,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学生们不得已在家庭中开启线上的课程学习,而这也正是百度这款产品的构思来源。

但显然,作为一家以AI为驱动的公司,小度科技并非只是想做一个硬件产品而已,其所想的则是真正觉得当前还在在家学习的痛点。

首先,小度科技盯上了家长最关心的眼睛保护上。

众所周知,电子屏幕产生的有害蓝光波段会对孩子视力造成损害,对此,小度在其智能学习平板添加了多至12重智能护眼机制,并革新传统平板硬件配置,采用10.1英寸FHD防蓝光全高清大屏,运用独家专利技术「优视蓝」,以软硬结合的方式保护儿童的视力。

中科院数据显示,小度智能学习平板的护眼模式下,有害蓝光波段低至7%,低于市面主流的各大品牌智能学习机、家教机、学生平板等,护眼标准刷新行业天花板。

除此之外,小度将百度的AI能力在此产品上应用到了极致。当孩子使用平板的坐姿不正确,小度智能学习平板会立即发出提醒,规范学习姿势,帮助孩子养成科学用眼的好习惯。

此外,小度还在智能学习平板增加了全语音问答、指尖点读查词等AI超能力。拍照搜题功能让孩子在作业中遇到问题时,可以独立通过小度探索答案,行业领先的超过2.6亿海量题库充分满足孩子学习需要。

在学习内容上,小度智能平板则避免了以往填鸭式的内容方式,而是将市面上的所有教材集成到课本中,一上手就能同步学。同时,对学习内容进行体系化设计,打造涵盖课前预习、名师跟学、复习精进、作业辅导的学习教辅全流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了课堂资源外,小度智能学习平板为孩子打造专属学习应用商城,覆盖400+主流学习应用。小度智能学习平板还与51talk定制了网课功能,如手势交互、坐姿提醒、设定闹钟课程提醒等,优化孩子的网课体验。家长也可以对小度智能学习平板进行时长控制管理,随时查看系统生成的学习报告。

此外,小度科技还发布了“能对话”的小度WiFi6智能路由器,用户通过语音交互,就可以知道当前家中的网络状态如何,并且可以智能分配网速,让上网课的孩子不在担心网络卡顿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屏蔽不健康网址及应用,为孩子营造安全放心的上网环境,防止网络沉迷。

在硬件配置上,则实现了千兆双频速率,速度高达1800Mbps,并且支持 Mesh 组网,支持多达128台设备连接。

小度做硬件的软件思维

需要清楚的是,虽然小度几年间已经发布了多款智能硬件产品,但其实质仍是一个软件为主的公司。

“我们做不同的硬件,只是在不同场景里面,把我们原来的对话操作系统做更多场景化的限定,在这个场景下能够收集和反馈更多的数据,让我们整个系统变得更好。”景鲲在发布会后谈到。

而基于这个理念,小度在硬件产品t设计的思维自然就有着极大的不同。

我们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用户目前还有什么需求没有满足。

不妨以现场百度90后产品经理分享的小故事为例。

为了让小度智能学习平板具有规范学习姿势的功能,小度产品团队跟提出需求的家长共同提出了坐姿检测、坐姿提醒的产品解决方案。

但就在硬件方面,小度团队则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根据软件方案,要实现这个功能,需要一个广角的摄像头,而同时为了实现指尖查词、拍照搜题的作业辅导功能,则又需要一款高清的摄像头。

如果要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项目就需要延期。最后,小度团队为了解决客户的需求,最终就进行了延期。小度团队的这一做法,则让这款产品错过了去年的秋季发布会,也就错过了去年的双十一。

而在硬件厂商的设计模式中,则大多采取都是硬件定义软件的模式。而也正是这样的不同,让小度既保证了用户体验,从而也提高了产品的硬件质量,这也让小度的产品与同类产品具有了更多的差异化的东西。

让用户逐步“懒惰”起来

事实上,在雷锋网看来,此次发布会上,最为重磅的消息,应该是小度科技要发了全屋智能。

小度打造全屋智能的初心,是要发挥小度助手的语音和多模态交互特长,以软硬件一体的方案让用户在家里享受到无处不在的智能助手服务。

因此,小度也发布了集交互、场景和设备为一体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在此方案之下,小度打造了一款小度智能中控屏,而不同于小度其他智能屏产品的是,小度将此前所有的按钮、模式和功能尽量隐藏,力争让家庭中每一个人都能使用,而不只是动智能家居的人才能使用。

我们希望让用户觉得这是一个经典的设备,可以让任何一个家庭用户都可以很简单的,不用教学的方式就会使用这个家庭智能中控屏。

就在这款中控屏上,小度实现了蓝牙Mesh、Wi-Fi、Zigbee三合一的网关,可以控制家里所有的智能设备,甚至原来传统的设备,通过红外模组也可以进行适配。

此外,在设计上,小度还留置了双网口和通信OI接口,可以让家庭用户跟物业、小区监控进行打通,进行整个物业服务和监控的对接。

在小度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中,在交互层,以小度助手的语音交互能力为核心来实现智能控制。用户在家可以通过两种智能控制模式开启智能生活:一是通过智能屏/智能音箱,实现包括自然语言在内的多模态交互,动动嘴就能让全屋设备听你指令;二是通过小度智能中控屏随心控制海量家电,实现全屋的智能化体验。

基于这两种智能控制终端,小度助手就像是一个无形的管家可以满足家庭里多个场景的需求,支持智能照明、智能安防、智能健康等场景。

比如,小度智能温湿度计可以根据室内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智能联动空调、加湿器等其他设备,主动调控,让室内环境恒温恒湿。

而在发布会结束的沟通会上,景鲲表示,小度的全屋智能的解决方案最重要的就是开放性选择。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各种家电产品,不可以因为一款中控屏来绑架用户的选择。

我们所有的产品只要其他的友商愿意,我全部可以贡献出来,即使不用我们的中控也可以,用我们的小设备加入到他们的全屋智能IOT解决方案里面也OK。

而在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布局上,景鲲也表示,小度将采取前装和后装市场互补的模式进行推进。

前装的方案都是基于系统重新改造的,它的价值更高,体验更好,但是周期较长。后装速度快、见效快,但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它的价值就会相对来说弱一点。


对于前装市场,我们特别愿意花很长时间培育前装这种慢的效果,但我们不会对前装有一个不切实际很高的要求,因为前装要跟整个社会的状态,跟房地产的状态,跟装修整个市场的状态相配。

小度全屋智能解决方案的背后,则正是小度的“野心”,期望的是让所有用户的家是未来10年、20年后的一个环境,让用户可以因为智能可以逐渐“懒惰”起来。

随着,小度全屋智能解决方案面世的同时,就在今日,全国首家小度全屋智能旗舰店已经在杭州开业。

而据景鲲透露,小度在今年制定了一个比较激进的计划,将小度全屋智能的旗舰店开到中国的一二三线城市。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KJKanYaHHDlTsdUU.html#comments Fri, 19 Mar 2021 12:24:00 +0800
2020年出货量近1.1亿台,中国可穿戴市场的三个发展机遇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vaN5WUYT5w7gOeRl.html 雷锋网消息,3月12日,IDC发布《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0年第四季度》。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接近1.1亿台,同比增长7.5%。

报告中指出,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主要发展机遇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蓝牙耳机和成人手表。

2020年中国智能蓝牙耳机(耳戴设备)市场出货量5078万台,同比增长41%;成人手表市场出货量1532万台,同比增长48%。

其中,蓝牙耳机在无线化、智能化、多功能化上依然存在许多进步空间;成人手表在智能化、渗透率和生态发展上仍然具有巨大潜力。

两类产品显著拉动了整体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增长,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

从IDC 2020年第四季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来看,华为(676.1万台)、小米(590.4万台)、苹果(580.3万台)、OPPO(138.8万台)、步步高(121.8万台)依次位居前五,五家厂商出货量占据了国内近70%的市场份额。

据IDC分析,OPPO作为第四位进入可穿戴设备市场前五的手机厂商,除产品外,“线下渠道体系成为其出货量的有力支撑”。

第二,整体厂商格局依然存在变化空间。

随着蓝牙耳机和手表的市场接受度和认可度逐渐提升,为各类厂商提供了更多机会。尤其成人手表面临从轻智能向智能赛道的转换,其中蕴含了更多市场增量空间。

其中,手机厂商在品牌、渠道和生态适配上具有明显优势。运动品牌厂商在运动健康这一垂直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品牌深耕,将持续赋能其产品发展。

雷锋网也注意到,2020年随着OPPO、vivo等厂商的智能手表的发布,国内主流手机厂商完成了对智能手表这一品类的全覆盖,与此同时,各大厂商也在极力推进手表的健康监测功能。

以此次报告中表现突出的OPPO为例,在持续加入心率监测、心电检测功能外,在3月11日针对OPPO Watch智能手表发布的最新更新中,OPPO还与欧姆龙合作,配合欧姆龙血压计,可以在手机端查看血压数据、在手表端接收血压测量提醒;搭配颐健安血糖仪,可以在手表上查看连续血糖数据。

第三,头戴音频等新形态逐渐演进发展。

可穿戴设备正在逐渐从腕戴设备向头戴(包含耳戴)设备扩展。

华为、Bose等厂商推出了诸如智能眼镜的头戴音频设备,这一新兴形态也开始受到更多硬件设备厂商和互联网厂商的关注。头戴音频设备的发展也是为未来将音频与VR/AR等设备结合奠定了基础。

一方面,包括苹果在内的各大互联网厂商持续进行VR/AR布局;另一方面,以接听电话和听音乐为主要功能的智能眼镜干得风生水起。

以华为为例,2019年,华为与韩国眼镜品牌Gentle Monster合作推出一款智能眼镜Eyewear,并在2020年推出二代产品。据悉,这款眼镜包括墨镜和光学眼镜两种款式,镜腿内置了麦克风、扬声器及蓝牙控制模块,与手机相连后,通过触碰镜腿可以接听电话或听音乐,单次充电可持续通话或播放音乐2.5小时(二代产品为5小时)。另外,华为还为这款眼镜配备了类似蓝牙耳机一样的充电盒。

从可穿戴设备市场整体发展来看,智能手表仍是一大主角。

在另一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的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调研数据中,2020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同比增长1.5%,其中,苹果仍然位居第一,受新品Apple Watch Series 6和SE出货量影响,2020年第四季度Apple Watch出货量达到1290万部,市占率提高6%,达40%。全球前五“表厂”依次为:苹果、华为、三星、BBK(步步高)、Fitbit。

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vaN5WUYT5w7gOeRl.html#comments Sat, 13 Mar 2021 09:39:00 +0800
科创板上市后,停不下来的极米再拿中国投影市场冠军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BAWQRFOzz8biMh6U.html

3月3日,极米在科创板挂牌上市,首日盘后市值达265亿。

3月10日,据IDC最新公布统计数据显示,极米以75.7万台的出货量蝉联中国投影机市场冠军,市场占有率突破18%。而这,已经是继2018年、2019年之后,极米第三次将投影机卖到了中国第一。

这时的极米,成立8年、上市一周,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三连冠”。

家里的第二台电视,没有“屏幕”

2012年6月,联发科官宣36亿美元收购晨星半导体(MStar),当时钟波作为初创成员已经在这家公司从事研发工作长达十年。

据钟波回忆,最初加入MStar时,整个公司只有十人左右,通过近十年成长,MStar在2012年已经成为一家占据国内电视芯片70%市场份额的上市公司。 

也是在这一年,钟波从MStar离职,带着七人的芯片研发团队从深圳回到成都,租下了一套三层毛坯别墅开始创业。当时,钟波和他的团队想要做的是“一台可大可小、随处可投的电视”。

2013年,极米推出首款量产产品极米Z3,这款产品在次年正式发售。

做投影之初我们就是希望能够让用户能通过大屏得到幸福感,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显示设备,输入内容和输出画面的简单产品。

在画质、易用性和噪音等方面的优化与调校也是极米区别于传统投影的实质。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智能投影机之外,极米在2017年也做了激光电视。

作为最早一批踏足智能投影机领域的创业团队,极米的出现带来了两个改变: 

  • 第一,打破了国内投影市场长期被爱普生、索尼等日系企业所垄断局面。之前,爱普生、松下、索尼、NEC等日系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国内投影市场; 

  • 第二,将智能投影带入家庭消费领域。极米推出的智能投影机将投影带到了家庭消费领域,成为一些人“家庭的第二台电视”。

“未来的显示设备肯定是没有屏幕的”,这是钟波对未来电视的理解,也是智能投影机的潜力所在。 

实际上,在电视与投影之上,智能投影后来被证实确实是一门不错的生意,甚至包括阿里、腾讯在内的互联网巨头也都亲身下场,尝试做这门生意。

极米的“三连冠”

极米不是中国投影机市场唯一一家国内厂商或创业公司,却是该领域发展最快的厂商之一。

2019年3月11日,全球权威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了《IDC 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投影机市场跟踪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极米以57.5万台出货量位居中国投影机市场出货量第一。

这是极米第一次荣登榜首。

这时的极米已经有了包括智能投影机、激光电视在内的30多款产品,也积累了诸多自研技术。

以光机技术为例,光机一直是投影机的核心器件,堪称投影机的心脏。据公开资料显示,极米在2019年实现了光机技术自主化,并逐步导入量产,当年自研光机占比为7.92%;2020年1-6月,极米自研光机占比提升至58.72%。

要想融投影机进入家庭,有一个自研光机还远远不够。要想让用户接受一台智能投影机作为家里的第二台电视,就要有一些电视所没有的优势。

例如“大屏”,智能投影机普遍都可以实现100寸的大屏投影,满足了在家就可以看大屏之后,产品亮度是投影需要解决的问题。据悉,极米在过往产品更新迭代中针对光机架构、光路设计、散热设计做过多次更新,仅在2019年8月发布的极米H3新品中,亮度相对上一代产品就有40%的提升。2021年3月9日,新发布的H3S再次将亮度提升到2200ANSI流明。

再如,对焦,家用投影机在日常使用中很容易被不小心碰到而改变位置,从而造成投出屏幕变形、模糊,这就使得自动对焦成为提升家用投影机用户体验的关键。2019年极米构建了一套解决画面校正问题的“鹰眼感知系统”,并借此带来了全局自动对焦、全自动梯形校正等领先功能。

先由TOF激光传感器迅速感应投影设备与投影面的距离并快速定位最佳对焦区间,完成 95%精度的对焦,再由摄像模组对全局画面区间清晰度特性进行实时分析,在区间内找到最佳对焦点,完成剩余5%精度的对焦,实现对焦速度提升400%。 

除此以外,极米还研发了沙蜥散热系统、画质处理系统等多项自研技术和系统。据官方数据显示,极米2020年研发投入达1.39亿元,目前已有专利330余项。 

2021年3月10日,全球权威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了《IDC 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投影机市场跟踪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极米科技以75.7万台的出货量蝉联中国投影机市场冠军,市场占有率突破18%,较去年同比增长近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极米还斩获了2020年整机投影机市场(包括消费和商用市场)销售额年度冠军,这是国产品牌在全年销售额上首次超越国际品牌登顶。除了在国内市场表现亮眼,2020年极米海外市场销量实现大幅增长,已经独立于国内市场,成为极米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这些都成为极米这八年成长过程中积累下的经验,也成为中国智能投影机这些年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市后仍停不下来,极米三大战略欲当全球第一

3月3日,极米在科创板挂牌上市,首日盘后市值达265亿。 

据极米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度、2019年、2020年度(未经审计),公司营收分别为16.59亿元、21.16亿元、28.2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51.72万元、9,340.48万元、26,895万元。极米在2020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3.62%、187.94%。

极米在飞速发展着,但家庭智能投影机在中国市场的年出货量尚且不足300万台,智能投影机在关键技术、用户体验上也还有诸多不足之处,都为智能投影市场留下了充足的增长空间。

从历年智能投影市场发展来看,同样可见,中国家庭投影机市场仍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走势。市场对家庭智能投影行业的看好,也让极米在科创板上市首日股价翻了近三倍。

而就在极米上市当晚,钟波又对外公布了极米未来的战略:

  • 第一,是坚持产品创新。极米所坚持的创新不是一种噱头,而是应该围绕用户的实际需求,结合他们所面临的痛点在研发上深耕,让用户能够在产品体验过程中真实的感受到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美好改变;进一步提升对于产品质量的追求,因为高质量才是产品创新的基础。 

  • 第二,拓展海外市场。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第一的投影品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完善极米的全球化体系,在“出海”的道路上继续探索,让搭载光影和幸福的大船驶向五洲四海。

  • 最后,加强品牌建设。当前的极米,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品牌建设。极米所代表的,不仅是整个投影行业的标杆,也是国产投影品牌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上市后的极米将会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作为投影行业的领军者,站在聚光灯下的我们要让更多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极米,真切的感受极米的极致精神和企业温度。

由钟波的公开信可以看出,这家成立七年多就上市的公司并不想停下来,从产品研发到品牌再到市场,极米并不满足于目前中国投影市场冠军的头衔,而是将目标放在更远的星辰大海——全球市场。

事实上,极米也没有停下来。3月9日,极米旗舰系列产品H3S正式发布,这款产品在2020年单品销售量和销售额双冠军H3的基础上,对画质、音质和使用体验等核心功能进行全方位提升,是极米上市后的首款重磅新品。

始终以用户为导向,以产品为王,极米通向全球智能投影的大门才刚刚打开。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BAWQRFOzz8biMh6U.html#comments Wed, 10 Mar 2021 16:23:00 +0800
手持云台这五年,“云鹤”的维稳法则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8Tp6SSZ09nYWdgyF.html

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让几乎所有人都有了拿起手机或相机拍些什么的欲望。

这使摄影行业呈现出空前盛况,国内摄影行业也迎来了爆发增长。

作为关乎摄影作品质量的关键辅助设备,稳定器在这几年也逐渐走入更多人的视野。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手持云台市场规模已达到8.2亿元,同比增长高达90.7%,这其中80%的市场份额集中在几家头部厂商手中。

2020年,随着疫情和海外市场缩水,仅有的几家厂商纷纷转型其他摄影器材品类销售或拓展新消费品产线,截止目前,唯一全力投入研发且产品线支撑稳定器的品牌厂商目前仅剩智云品牌。

2015年成立的智云是国内这一领域成长最快的厂商之一,也见证了中国稳定器市场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黄金五年。

摄影革命

2015年,智云成立并进入稳定器领域。

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手的抖动是不可避免的,这就会导致图像或画面的模糊。因此,专业摄影师并不是有一台高档相机和几个镜头就OK了,而是需要一整套设备,专业摄影师的工作状态通常是这样的:

上图中摄影师手中装载摄像机的设备正是稳定器。早期,稳定器的一大功能是机械防抖,不过,随着相机技术和电子防抖技术的发展,几乎不再需要通过外部机械设备来进行防抖,稳定器的核心作用转向「稳」和「运镜」的双项协调。

2015年,在雷达、风力发电机等军工行业做技术研发、拥有电机拖动姿态解算的技术背景,同时也是资深摄影玩家的廖易仑带着不到十人的团队进入手持云台稳定器领域。 

为什么要做稳定器?

因为当时还没有一款产品能让廖易仑这样的资深玩家玩得顺手。

2015年,大型稳定器如何实现减轻重量、便携工作仍是行业难题,斯坦尼康这样以身体为重量依托的大型稳定器还是主流产品。此外,早期国内大型稳定器在形态上的创新非常有限,大多基于国外品牌freefly的双臂稳定器为原型设计产品,行业整体创新乏力。

这是当时的行业现状,也是智云看到的机会,智云云鹤系列手持电子三轴稳定器的出现正式开启了智云的征程,单臂稳定器时代也随之到来。

好学生“云鹤”

「出道即巅峰」,这是创业初期智云的真实写照,同样也适用于智云创立的专业级稳定器品牌云鹤。

2016年3月正式发布云鹤品牌第一款产品。 

当时市场中多以双臂稳定器为摄影增稳配件,缺乏轻巧和便携形态的稳定器,云鹤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局面。

云鹤一代产品采用轻巧的单手手持的单臂稳定器设计思路,重构了稳定器内部元器件布局,尤其是应用于云鹤产品中的的电机算法做到了以小博大的增稳作用。 

现在看来,这款产品核心功能虽然停留在基础增稳上,在技术和市场背景需求满足前提下,并没有针对相机控制做更深一步的开发,不过,这样的功能在云鹤接下来的系列产品中将会得到完善。

2016年正值手机直播风口,智云在这一年推出的手机稳定器智云SMOOTH系列多款产品备受热捧、成为主流。在里约奥运会期间上,智云SMOOTH系列产品也适逢契机成为央视采购的直播设备,成为现场记者手机直播标配稳定器,这让出道不久的智云第一次随中国队走上了国际舞台。

智云另一个高光时刻是在2017年初,作为素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这一年成为春晚四大分会场之一,桂林分会场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将主舞台搭建到了紧挨象鼻山的漓江上。作为桂林本地高新技术产业代表,智云赞助了本次桂林分会场包括云鹤与SMOOTH 2在内的100余台各类设备,配合现场的记者及幕后工作人员完成拍摄工作。

智云由此成为第一家全系列手持稳定器产品被用于春晚节目录制与直播中的企业。

如果说云鹤是智云意欲改变行业的处女作,云鹤2则是智云创立初期的封神之作。

2017年10月,云鹤2正式面市。

这款研发周期长达10个月、在稳定基础上加入了诸多功能的手持云台稳定器,不仅可兼容全系列微单、单反相机和主流镜头,还为行业立了两个标杆——稳定器自带跟焦功能、OLED屏。

在云鹤2加入跟焦功能之前,摄影师需要配备无线跟焦器,而市面上一个好点的无线跟焦器需要七八千,甚至更贵,对于团队来说也需要额外增加一位跟焦员配合摄影师时刻保证锁定拍摄焦点,云鹤2在手持稳定器中植入可单人操作的跟焦器(跟焦手轮),很好地解决了另外配备无线跟焦器和人员的开销和麻烦。

在云鹤2加入OLED屏之前,摄影师对稳定器调参需要通过手机APP,这其实为摄影师带来了诸多不便,云鹤2在稳定器上添加了OLED屏,云鹤2可以实现直接在稳定器上调参,便于摄影师日常维护、校准,甚至专业摄影师可以直接在稳定器上实现电机力度或电机转速的调节。

这两个关键设计在随后几年里几乎成了手持云台稳定器行业的标配,越来越多厂商跟随云鹤2的设计思路,开发了潜在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创新优化,手持云台稳定器自此进入2.0时代。

稳定器模块与鳞甲配件生态

摄影师这一职业逐渐向大众化下沉,手持云台稳定器也已经从双臂稳定器发展到了单臂稳定器,智能化和多端协调是发展趋势,对于目前的稳定器来说,其依旧是较复杂的摄影配件,有不低的使用门槛,要用得好依然需要借助其他配件。

于是,智云有了两条发展思路:

  • 第一,稳定器“模块”。包括云鹤3S上提壶手柄的模块化、轴臂增长模块化,外置图传拓展等;

  • 第二,推出稳定器配件。2018年,智云推出鳞甲系列稳定器配件,以此来再次降低稳定器的使用门槛,提升摄影师创作效率。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师对稳定器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稳定器厂商又需要兼顾不同用户的多元化需求,这就使得稳定器在更新迭代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强大的同时,也逐渐趋于模块化。

鳞甲系列稳定器配件也正是由此而来。

说到底,鳞甲系列配件其实是在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的当下一次放权——将设备功能选配权下放到用户手中。

对此,廖易仑的理解是“加减法”原则:

用户需求增加视为“+”,产品不再盲目推硬件和功能视为“-”,鳞甲产品是让用户自己选择需要实现的功能硬件,通过自我改装降低购买成本;我们生产的云鹤3 LAB内置图传,这让部分不需要图传的用户分摊了产品成本,云鹤3S在架构上剔除了完全内置,改为选装,用户自由发挥需求。

鳞甲配件是将稳定器的扩展功能分拆,是在稳定器基础上搭建的满足用户创作的体系。 

据悉,鳞甲系列产品目前已经包括作为图传配件的发射机、接收机,用于协调性的配件手机夹、快拆头、三脚架,摄影包和各类转接的配件,大小配件近20款。

这样的模块化设计在既能让用户根据需求自由选择配件,又能节约成本,一经上市备受热捧。

稳定器跨时代

过去五年里,智云一直保持着高产出,每年有3-4款新品面市。在这之中,云鹤品牌历年更新的新品也成为专业级稳定器的风向标。

2017年10月,云鹤2发布,首次加入跟焦功能、OLED屏幕;

2018年12月,智云发布了首次集成无线图传、跟焦、变焦、触控于一身,并开创了提壶模式结构设计的云鹤3 LAB;

2019年7月,智云发布了采用轻量化设计(500g),支持快装快拆、一机多用(可搭载手机、运动相机、卡片机、小型微单相机)的云鹤M2; 

2020年3月,智云发布了搭载重量和空间进一步提升的云鹤3S;

……

廖易仑告诉雷锋网:

云鹤系列每次产品更新几乎都是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的反馈调研做的结构变化。云鹤M2放大了云鹤M的轻便优势,重组了内部结构,并且加入快拆,将云鹤M用户需求的一机多用等功能做了均衡优化;云鹤2S加入了用户需要的竖拍,并且是无需购买额外配件的竖拍,对于短视频的输出更方便,其次快拆和安全锁都是极小但非常提升用户使用感受的升级点。

五年时间里,云鹤系列手持云台稳定器发布了9款产品,申请专利百余项,产品遍布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明星产品云鹤系列稳定器也成为了口碑和销量双丰收的行业代表产品。

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8Tp6SSZ09nYWdgyF.html#comments Tue, 09 Mar 2021 17:32:00 +0800
为扫地机器人再加两个传感器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cqj4QQoSmHmSEzdw.html

作者 | 王金旺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扫地机器人还会如何进化?

雷锋网消息,2月25日,iRobot发布了2021年首款新品Roomba i3+/i4+扫地机器人。

此次对Roomba i系列产品更新,沿用了此前诸如自动集尘充电座、系统规划、三段式清洁系统、imprint Link(双机互联)在内的多项技术,并适配了iRobot去年发布的Genius家庭智能平台。

除此以为,新品的“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 技术上,在定位导航系统中加入自反馈传感器技术;

  • 设计上,在面板设计上加入针织质地面板(布纹质感、塑料材质),启动按键上加入环形呼吸灯显示工作状态;

  • 售价上,Roomba i3+/i4+起售价为3999元,较上一代产品Roomba i7便宜了1000元。

这些体现在新品上的变化,反映出的是iRobot在产品策略、市场策略上的变化。

首先,是技术上的“微创新”。

如果说2019年提出的集尘系统、imprint Link双机互联,2020年更新的定位导航技术(加入3D结构光方案)、发布的Genius家庭智能平台是“大”的版本升级,这次加入自反馈传感器技术更像是一次微创新。

所谓自反馈传感器技术,实际上就是在原有前后两个方向加入压力传感器作为缓冲方案基础上,再次在上下两个方向上加入压力传感器,配合自身基于SLAM技术的惯性导航方案(i7用的是vSLAM方案)进行移动作业。

正是因为在上下两个方向上加入了压力传感器,当扫地机器人钻到床、沙发等家具下,发现前方高度差会卡住自己时,会自动退出来,避免出现扫地机器人被卡在沙发下的尴尬情况。

在中国,扫地机器人已经开始下沉到更多用户家庭中,虽然这类产品的用户体验还谈不上完美,却也因为已经能够代替用户的部分工作而得到了诸如上班族、“铲屎官”等特定人群的认可。

iRobot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一直相对较高,据公开数据显示,iRobot 2020年总营收超过14亿美元,其中在研发上的投入占比为11%,目前在全球拥有1500+项专利。

关于扫地机器人的未来技术创新方向,iRobot CEO Colin Angle告诉雷锋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机器人智能化」;另一方面是「机器人和用户的互动与协作」。

目前,iRobot已经在与亚马逊合作开发自然语言处理交互系统,这一系统将会支持机器人与人之间非结构化的交流和对话。

其次,是产品上的“家居化”。

此次无论是在面板设计上加入针织质地面板,还是在启动按钮上加入唤醒呼吸灯设计,其实都是iRobot为了让扫地机器人更好地融入家庭环境、或者说现在的智能家居环境而进行的产品设计。

雷锋网注意到,此次iRobot产品经理在对新品介绍时,花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来介绍产品外形、材质方面的设计理念,特别强调了针织质地面板的耐用性及对家庭环境的融入。

Colin Angle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了“扫地机器人在未来家庭中的系统性角色”和“MESH概念”。

其中,前者是将智能家居看成一个系统,扫地机器人也在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后者是指“管理家居环境、提升家庭效率、保障家居安全、让家居环境更健康”。

这其实也正是现在我们经常提到的智能家居的概念。

针对智能家居发展,Colin Angle也提指出两点:

第一,针对公司定位,iRobot不会做智能家居平台,而是会和亚马逊、阿里(天猫精灵)等合作;

第二,针对市场发展,智能家居市场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距离真正有用的智能性还有一段距离。

最后,是价格体系上的“扩展”。

众所周知,作为扫地机器人的鼻祖企业,iRobot一直定位高端市场,产品定价策略也基本偏高,前一代Roomba i系列产品(i7+)售价为4999元。

不过此次iRobot将新品起售价定为3999元(带集尘系统),不带集尘系统的Roomba i3/i4起售价甚至调整到2499元,进一步扩展了价格区间。对此,iRobot官方表示,iRobot在中国的目标是3000元+的高端市场,此次新品的定价体系也是为了让这一市场中对价格敏感的用户更愿意接受。

此次,iRobot推出的Roomba i3/i4两款产品产品性能、配置基本相同,可以认为是同一款产品针对天猫、京东两个电商渠道提供的两个定制版本。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就只有新加的针织面板的颜色的区分(一个是浅灰色、一个是深灰色)和电池容量的些许区别了。

2020年8月,iRobot首次对外发布Genius家庭智能平台。当时,Colin Angle提到:

有很多用户并不善于手动制定清洁计划,尤其是太过细化的安排,有了全新的iRobot Genius家庭智能平台后,扫地机器人可以根据用户每天实际是怎么安排它去清洁的,来总结出符合用户清洁习惯的预约建议。

iRobot此次发布的新品同样适配了这一平台,不过,Colin Angle并未透露这一平台新的研发进展。

扫地机器人逐渐成为部分家庭中的一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或许它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不少用户或前用户会觉得现在的扫地机器人还是傻傻的,但扫地机器人其实已经能够在无人干预的前提下代替人做一些清洁工作。

而接下来各厂商在技术、产品上的“微创新”,也会让扫地机器人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家居化”。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cqj4QQoSmHmSEzdw.html#comments Sat, 27 Feb 2021 10:46:00 +0800
Facebook正在秘密制造智能手表,并计划明年出售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kqiN1Ssf6CnRN4kz.html

根据The Information的最新报告,Facebook正在构建智能手表作为其正在进行的硬件工作的一部分。据说该设备是基于Android的智能手表,尽管该报告并未说明Facebook是否打算让该设备运行Google的Wear OS。

报告称,该智能手表将具有消息传递、健康和健身功能,并将加入Facebook的Oculus虚拟现实耳机和Portal视频聊天设备,作为社交网络不断发展的硬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Facebook还在研究品牌Ray-Ban智能眼镜,该智能眼镜将于今年晚些时候问世,另外一项名为ARIA Project的增强现实研究计划也已开展,该计划是该公司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更广泛的AR探索的一部分。Facebook拒绝就任何计划中的智能手表项目发表评论。

这家社交网络巨头的硬件野心并不是秘密。

彭博社上月报道,该公司拥有6000多名员工,从事各种增强和虚拟现实项目,并作为Oculus和Portal等现有硬件部门的一部分,以及Facebook Reality Labs部门的实验计划。

而且,尽管Facebook过去并未对健康和健身设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该公司的Oculus耳机和即将推出的智能眼镜在可穿戴设备方面的确有良好记录。

Facebook在2019年还收购了神经接口初创公司CTRL- Labs。CTRL-Labs专门致力于构建无线输入机制,包括无需传统的触摸屏或物理按钮输入即可将大脑的电信号传输到计算设备的设备。该初创公司的知识产权和正在进行的研究可能会影响到Facebook未来制造的任何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或未来的Oculus耳机。(雷锋网)

via : the verge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kqiN1Ssf6CnRN4kz.html#comments Tue, 16 Feb 2021 15:51:00 +0800
亚马逊正在开发一款“壁挂式”Echo,售价200-250美元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OODoClRI7anpq0Kv.html

雷锋网消息,根据彭博社的一份报告,亚马逊正在开发一种轻薄的Echo设备,供用户安装在墙上并用作“智能家居指挥中心” 。

该设备可能配有10或13英寸的触摸屏,能够控制智能家居设备,播放音乐和视频,以及通过内置摄像头进行视频聊天。

当然,据说它还内置了亚马逊的Alexa语音助手。

壁挂式的方式,可以让用户在“放在哪儿”的问题上不用太纠结,也不用为了Echo在桌子上腾地方。

据雷锋网了解,此前,亚马逊就已经尝试过壁挂式的Echo设备,例如其Amazon Echo壁钟,并且还可以使用第三方配件将其他Echo设备挂在墙上。

但是,以前的Echo Show(带屏智能音箱)都没有专门为壁挂安装而设计。

据彭博社报道,这款还没官宣的产品,其零售价可能在200美元至250美元之间,并在2021年或2022年年底发布。

它是由亚马逊的Lab126硬件部门设计的,可能会提供多种不同屏幕尺寸的版本。这个成立于2004年的神秘实验室,不仅设计了亚马逊每一代的 Kindle 电子书,还孵化出包括Fire TV、Dash、Fire Phone等智能硬件。

此外,这款传言中的产品与亚马逊正在开发的另一款Alexa设备——一款配有雷达的睡眠追踪器——一起被设计成“床头柜”产品,用来感知用户的呼吸。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OODoClRI7anpq0Kv.html#comments Wed, 10 Feb 2021 10:58:00 +0800
当1亿人戴上了智能手表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JhPf7sfRer6JU5Nm.html

作者 | 王金旺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1904年的一天,一位名叫杜蒙的飞行员找到他的好友卡地亚抱怨,他在飞行途中无法方便地掏出怀表看时间。

当时,还没有几个人知道手表长什么样,在西方社会中广泛应用的还是古老的怀表。 

怀表虽然精巧美观,便携性却不好,尤其在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的驾驶环境下,用怀表看时间就像现在的司机开车看手机一样不“友好”。

作为顶级珠宝商、同时也是著名的钟表制造商,卡地亚当时想到的是一个很直接的办法为老友解决这一“产品需求”——用皮带和卡扣将怀表固定在手腕上。

现在回过头来看,「腕带+怀表=手表」这样的构想略显粗暴,但却造就了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手表的雏形。 

智能手表的出现,同样经历过这样简单粗暴的构想。

腕带+手机=智能手表?

1999年,三星推出一款名为SPH-WP100的“智能手表”。

当时,智能手机还没来得及普及,这款智能手表借鉴的还是功能机时代的手机,或者可以说,它原本就是一个戴在手腕上的手机。

 

产品发布会上,三星高层表示,传统手机(功能机)市场已经饱和,亟需寻求突破。

手机市场如何进一步寻求突破,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问题。

那一年,安迪·鲁宾的安卓团队还没创立,重回苹果的乔布斯仍在PC领域埋头苦干,当时还是手机行业龙头老大的诺基亚期待的第一款搭载塞班系统的智能手机正式面世也还要再等一年。

三星当时的应对策略是“发明一种符合移动通信时代年轻人需求的新产品”,也就是这款被官方称作“手表式手机”的SPH-WP100。

在这款产品发布后的广告中,官方宣称这款内置小型麦克风和听筒、配备单色液晶显示屏的SPH-WP100支持90分钟的通话时间,和当时多数手机相同的是,这款产品还保留着一个伸出的天线。

不过,这款产品上市不久后,就被迫停产。

就像将怀表绑到手腕上终究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手表一样,SPH-WP100最终和惠普HP-01、SEIKO T001电视手表、IBM Watchpad、苹果iPad Nano一并成为智能手表成长道路上里程碑式产品,却终究未能成为主流。 

苹果造“表”的蝴蝶效应

黑格尔说,存在即为合理。

手表的出现是为了更方便地看时间,智能手表概念的出现则是科技公司为了将电视、电脑、音乐播放器等各个时代主流科技产品融入到这块无时无刻不被人关注的腕上手表上。

看似都是人类的需求,却造就了不一样的命运——手表在一战后开始被广泛使用,直至今日;智能手表直到苹果入局,才开始搅动市场,形成蝴蝶效应。 

2014年9月10日,在苹果的秋季发布会上,库克首次对外发布了Apple Watch,苹果将其定位于运动健康。 

在距苹果正式发布Apple Watch三个月前,美国科技网站TechNewsWorld刊登题为《苹果将告诉消费者他们为何需要智能手表》评论性文章,这篇文章中引用美国咨询公司Yankee Group副总裁卡尔·霍维的观点称,“目前,消费者不想要现有的智能手表,导致智能手表销量不佳……,这样的新领域(智能手表)必须在出现需求前被定义。”

无论这样的观点是否是苹果的一次刻意营销,结果是:Apple Watch在2015年上市后仅9个月,出货量就达到了1160万;相较之下,2014年智能手表全年市场出货总量都不足700万。 

随后几年里,Apple Watch更是长驱直入,甚至在2017年超过了传统表业大当家劳力士,成为全球销售额最高的手表。

到2019年,苹果智能手表Apple Watch的全年销量更是超过了所有瑞士手表品牌的出货总量(3100万/2100万),这让整个手表行业不由一震。

然而,苹果做Apple Watch的初衷是什么?

直到苹果首席设计官Jonathan Ive在2018年接受《Hodinkee》采访时,才第一次以官方身份正面回答了这一问题:

做手表的主意是在乔布斯离世数月后才开始提上日程的……,在我看来,苹果一直在将科技变得更好用、推广到普通消费人群。

自第一支手表诞生以来,它其中一个最主要应用就是去追踪、沟通和鼓励你去做三件事:「走动一下」、「运动一下」和「站起来一会儿」。

虽然如此,在Ive看来,Apple Watch并不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而设计,就像最初智能手机研发并不只是为了解决通信问题一样。

智能手表“复制”手机

近日,Counterpoint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中预测,2020年全球智能手表年出货量或将突破1亿。

假设一人只戴一块智能手表,2020年更换过手表和新晋“表友”加起来就有超过1亿人。

如果再算上过往五年智能手表累计出货量,仅仅位居榜首、占据近30%市场份额的Apple Watch出货总量在去年就已经近1亿。

或许不戴手表的乔布斯不会想到,智能手表会成为苹果的营收大户,甚至仅仅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征服了全球1亿用户。 

那么,大家买来智能手表都是如何使用的?

 

为此,雷锋网特别针对儿童、职场年轻人、中老年人几类代表性人群进行了一个小范围的用户调研(注:以下用户姓名均为化名)

妮娜

6岁 学生 2年表龄

我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现在已经有2年的表龄。

最开始用智能手表是因为妈妈不放心我自己在楼下和其他小朋友玩,给我买了一块360儿童手表,现在每天下楼和其他小朋友玩都会戴着这块手表,可以随时和妈妈打电话,妈妈也可以随时通过手表的定位功能知道我的位置。 

尹哲

24岁 媒体从业者 3年表龄 

我是一名科技媒体从业者,也因此接触智能手表较早,现在算下来已经有3年的表龄了。

目前在用的是Apple Watch 3,几乎每天都会用智能手表来看时间、看消息提醒、记录步数、接打电话,其中接打电话是我觉得智能手表比较方便的一个功能。

我比较喜欢戴智能手表,尤其消息提醒、记录功能还是很好用的,尤其在一些不适合看手机的场合,手表的一些提醒功能和记录功能在这个时候也就显得更实用了。

最近几天由于手表的充电器找不到了,有几天没带手表了,偶尔会因此漏接电话。 

英雄小小强

28岁 工程师 1.5年表龄

我是一名铁路信号工程师,之前最开始其实是先用的智能手环,当时比较看重支付功能,就买了一个拉卡拉的智能手环。

后来由于工作加班、熬夜比较多,再加上社会上时不时曝出一些年轻人健康方面的负面新闻,我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希望可以随时测测血压、心率,随时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于是在2019年的时候入手了一块智能手表,当时选的还是一个做电子血压计做得不错的牌子——欧姆龙的智能手表。

不过,买后用了一段时间发现,这手表的心率、血压检测根本不准确,检测数据也没法拿来做参考,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还要经常充电,也是这些原因,大概去年10月后就没再用了。

我对手表的要求其实不高,能看看时间,然后就是把心率、血压等健康数据检测功能做好就很好了,至于现在智能手表其他更多功能其实手机也都有,个人感觉还是很鸡肋。

告老还乡

65岁 退休职工 1年表龄

我是一名退休职工,年轻的时候就一直有戴手表的习惯,当时有“老三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么一个说法,能有一块不错的手表在当时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儿。

去年家里孩子带回来一块华米智能手表,和手机绑定后可以监测步数、有消息提醒,孩子帮我将手表和我的手机进行了绑定、设置了门禁卡功能,现在每天都会戴着它,用来进行来电显示、开小区门禁很方便。

虽然需要每天晚上给手表充电,不过现在已经慢慢习惯了。

……

在调研过程中,雷锋网发现,不少智能手表用户经常用的两类功能是作为手机辅助功能的消息提醒、来电显示,此外,由于年轻人群对自身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作为智能手表厂商主推的运动健康功能也在慢慢进入一些用户的日常。

然而,对于本就没有戴表习惯的年轻人而言,智能手表仍然缺少足够的吸引力。

这也使得互联网厂商在推出智能手表产品时,针对这一潜在人群不断加更多新鲜功能,这些功能往往都是从智能手机“复制”而来。

手机厂商谋副业

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在2020年12月公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表调研报告中指出,市场排名前8的品牌分别为:

苹果(28%)、华为(15%)、三星(10%)、步步高小天才(7%)、Fitbit(6%)、华米Amazfit(5%)、Garmin(4%)、Fossil(2%)。

这8个品牌的智能手表出货量占据了77%的全球市场份额,其中,仅仅苹果一家的智能手表23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吞噬了全球智能手表近一半的总收入。

一方面,智能手表头部聚集效应已经初显;另一方面,有更多手机厂商开始涌入这一赛道。

一个明显现象是:当时间跨入2021年后,曾经被质疑鸡肋的智能手表,如今却成了所有主流手机厂商的副业。

2019年11月5日,小米发布了自己的第一块智能手表,时任小米集团生态链总经理屈恒表示:

小米智能手表是一个可以装应用、有开发者生态的一个手表形态的智能手机。

2020年3月6日,OPPO发布了自己的第一块智能手表,时任OPPO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总裁刘波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对于智能手表,我们更多是要在未来抓住新的机遇,带给用户新的功能,而且是他能够长时间使用,同时觉得有价值的功能,这样的功能包括运动、健康、独立通信。

2020年9月22日,vivo第一块智能手表正式面世,vivo智能终端产品经理朱慧敏在发布会上表示:

像手表这样轻量级终端,现实使命不应该是取代手机,而应该和手机协同互补。 

至此,国内主流手机厂商纷纷加入到造表大军中,智能手表成了手机厂商不折不扣的副业。

手机厂商真地缺一块智能手表吗?

事实是,他们在争的不只是一块手表,而是下一场物联网生态大战中的一个闭环,没有智能手表这一环,影响的将是整个物联网生态战线。

这或许可以从雷锋网这次在进行用户调研时,一位刚刚购买了Apple Watch的用户的购买动机中看到:

买Apple Watch是为了能够拥有“苹果全家桶”的体验,例如你不用打开(苹果)手机就能听音乐,前提是你还要有一副AirPods。

当1亿人戴上了智能手表 

真正的刚需从来不是完全靠科技公司设计出来的,而是来源于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实际需求。

以手表为例,人类对方便随时掌握时间的需求为手表的出现创造了合理性,石英表和电子表的出现解决了手表大量普及技术上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手表普及提供了社会条件。

也是在一战后,手表开始在人群中广泛普及。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1亿人戴上了智能手表?

就目前智能手表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雷锋网认为智能手表主要有以下两个需求:

第一,人类在生活和工作中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以及随之而产生的信息焦虑,使得消息提醒(包括微信、电话、短信提醒等)成为一个刚性需求。就像无法将怀表捆绑到手腕上一样,将手机捆绑到手腕上同样不合理,智能手表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需求;

第二,设备智能化趋势致使人类需要一把在能够高效控制这些智能设备的钥匙,便携式可穿戴设备中已经相对成熟的智能手表就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人类对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对控制终端需求越来越高,智能手表中的模拟门禁卡、模拟地铁卡、智能家居控制等功能,解决的就是这一需求。

对于智能手表厂商而言,他们盯上的还有另外一个正在疯狂成长的用户需求——运动健康。

无论是苹果、三星、Fitbit,还是华为、华米、OV,都在积极联合各大医院、研究机构开展运动健康方面的研究应用工作:

2017年11月,苹果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创建了苹果心脏研究项目,该研究由苹果公司赞助,旨在评估Apple Watch的心脏不规则节律通知功能;

2020年7月,华米官宣与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南山医药创新研究院共建的腕部智能可穿戴联合实验室揭牌启动;

2020年9月,OPPO在发布OPPO Watch ECG版时称,OPPO Watch ECG版已经获得国内首个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二类医疗器械认证……基于OPPO Watch,OPPO还与国家三甲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进行了项目合作和研究;

2020年10月,华为在发布会上称,华为WATCH GT2 Pro ECG款通过联合“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是权威的国家级医学中心,精选三甲医院的专业医师提供人工心电解读服务,可以给出带有医师签名的报告;

……

从目前技术上来看,消息提醒和设备控制等需求由于与智能手机相关功能一脉相承,在集成度越来越高、计算能力越来越强的智能手表中已经普遍得到解决;运动健康方面,由于相关传感器技术及检测方法的瓶颈,依然任重道远。

雷锋网在此前相关报道中也曾提到:Apple Watch 6在2020年被质疑测血氧功能不准确时,苹果官方就曾回应,“该功能仅作为健康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标准。”

OPPO智能手表专家告诉雷锋网:

影响智能手表运动健康检测准确度的因素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手表佩戴和手部运动带来的运动伪迹,手部动作时,传感器和皮肤接触面会有持续的动态变化,这对手表的测量带来挑战;

第二类是人体差异,比如肤色不同对传感器光线的吸收能力也不一样,这会影响到心率检测的准确性,又比如容易手脚冰凉的女性,容易出现弱灌注现象,影响血氧检测的准确性。

当前智能手表的运动、心率、血氧、心电检测都已经比较成熟,准确度较高,甚至能达到医疗标准;但是血压的检测,离预期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有进一步的技术突破。

不过,他也指出,“智能穿戴设备更倾向于作为专业医疗诊断的辅助,帮助大众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由此可见,目前的传感器技术和检测方法尚不足以支撑智能手表成为人类的“私人医生”,但这并不妨碍各家“表厂”发力研发,使其继续向人类的“健康助理”进化。

新产品的真正普及往往需要时代的助力,正如手表真正得到广泛应用是在一战之后,智能手表在物联网的车轮下已经初具规模,更广泛的应用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而随着兼具消息提醒、设备控制、“健康助理”能力的智能手表逐渐成型,或将象征着另一个时代。

关注物联网、智能硬件、机器人,新闻爆料或寻求报道,欢迎添加作者微信交流(添加微信请注明公司、职位、姓名):18210039208。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JhPf7sfRer6JU5Nm.html#comments Tue, 26 Jan 2021 12:05:00 +0800
谷歌官宣完成对Fitbit的收购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e4DYnwSdvWC52eUh.html

雷锋网消息,1月14日,谷歌官方宣布,谷歌已经完成了对Fitbit的21亿美元收购。

在此之前,欧盟在去年底宣布,谷歌针对Fitbit做出了运营计划和使用健康数据的一系列承诺后,欧盟已批准该交易。

谷歌硬件主管Rick Osterloh在公告中强调,此次收购是“关于设备(的收购),而不是数据”。在强调这一点时,他重申了包括“不将Fitbit用户的健康数据用于谷歌的广告跟踪”在内的谷歌在进行全球市场并购方面的承诺。

Osterloh还表示,该交易不会影响Android在其他第三方健身设备上的使用,也不会影响Fitbit与其他非Google服务的合作。

Fitbit首席执行官James Park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此次收购将使该公司“更快地创新,提供更多选择,制造更好的产品。” 不过,他也补充道,Fitbit的产品和服务将继续支持在iOS和Android两大系统(手机)环境下运行。

针对隐私保护, Park特别指出,“我们将保持强有力的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让你拥有对自己个人数据的控制权,了解我们收集的内容和原因。”

也正是这些数据问题促使世界各地的监管机构此前展开了对这一并购的调查。去年年底,欧盟监管机构批准了该交易,完成了他们从八月份开始的调查。

欧盟的批准有很多条件,包括谷歌不能将来自欧洲经济区(EEA)用户的Fitbit数据(例如GPS和健康数据)用于广告定位。作为批准的一部分,EEA用户还必须选择不将其健康和保健数据与其他Google服务共享,并且Google已同意继续通过Android支持第三方可穿戴设备。

谷歌官方告诉外媒The Verge,这些承诺将适用于全球的Fitbit用户。

谷歌这一官宣似乎是在还未最终获得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批准收购之前作出的。

12月下旬,《卫报》报道称,如果未经监管机构批准而继续进行交易,谷歌将面临高达4亿美元的罚款。

当时,ACCC拒绝了谷歌提出的关于数据交易的拟议条件,并担心由于其对谷歌Android的依赖,可能迫使Fitbit的竞争对手退出可穿戴设备市场。尽管ACCC主席罗德·西姆斯(Rod Sims)承认谷歌提供的让步,但他对是否能够“在澳大利亚有效监控和执行”很关心。澳大利亚监管机构表示,他们将在2021年3月25日的新决定日期之前继续进行调查。

美国司法部周四也发表声明称,他们也仍在调查这笔交易,并且在谷歌宣布这一消息之前还没有最终调查结果。

谷歌拒绝评论ACCC正在进行的调查记录,但确实发布了关于DOJ的声明。谷歌发言人表示:“我们遵守司法部过去14个月的广泛审查,商定的等候期无异议。” “我们继续与他们保持联系,我们致力于回答任何相关问题。我们相信这项交易将加强在高度拥挤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上的竞争,我们也已经向全球做出了承诺。”

2019年11月,谷歌官宣收购Fitbit ,当时Osterloh称,“这是一个向Wear OS进行更多投资的机会,并将谷歌制造的可穿戴设备推向市场。”

Park在宣布这一收购的信中称,Fitbit现在已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了超过1.2亿台设备。

编译来源:https://www.theverge.com/2021/1/14/22188428/google-fitbit-acquisition-completed-approved

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e4DYnwSdvWC52eUh.html#comments Fri, 15 Jan 2021 08:28:00 +0800
爱奇艺智能“追光”、哥伦布计划发布,VR能否跨越鸿沟?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DiG3cXiaiOpc2FtE.html

作者 | 王金旺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2020年9月17日,Oculus Quest 2在海外正式发布,这在圈内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好的VR一体机。

当时,在经历了年初《Half-Life:Alyx》这一少有的VR优质游戏洗礼后,不少用户再次对VR蠢蠢欲动,这样的气氛甚至已经扩散到了圈外。

遗憾的是,Oculus Quest 2至今未能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这让不少国内用户只能望梅止渴。

从全球消费电子产品(如PC、手机、电视等)市场来看,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中占比普遍在20%-30%,按照这个比例来看的话,在VR领域,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的比例是不匹配的(中国VR市场远没有占到全球市场20%的市场份额)。

这是爱奇艺智能CEO熊文对国内VR市场的理解。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他认为,如果能够在产品、技术、内容各方面做好,中国VR市场将会有一个爆发式增长。

这个爆发式增长,现在是时候了吗?

国内缺少一台“Quest”

如果说国内缺少VR设备,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早在2016年迎来第一波“VR热潮”时,国内已经涌现出数十家VR设备厂商,虽然经过大浪淘沙,但仍留下了几家承受住了寒流,在继续成长的VR厂商,国内无论是PC VR,或是VR一体机也都有不少主流产品。

然而,国内仍缺少一台实际体验能够达到Oculus Quest这样级别的VR一体机,确是一个事实。

Oculus Quest未能进入国内市场(因而国内用户体验差),使得国内VR市场相对于全球VR行业发展水平略显滞后,这样的滞后也使得国内拥有巨大潜在空间待挖掘。

谁能成为中国的Oculus Quest,谁将会拥有国内VR市场的领跑权。

这样的奖励,自然吸引了不少VR厂商参与到这场竞争中,而爱奇艺智能正是其中一员。

在成长五年、发布四款旗舰产品后,进入第六个年头的爱奇艺智能在2021年1月6日对外发布了一款CV头手6DoF产品,据熊文介绍称,这款产品全面对标的正是Oculus Quest 2。

回看爱奇艺智能这五年,从2017年至今,以每年一款新品进行产品迭代,先后发布了4K VR一体机「奇遇1」、支持8K全景视频播放的「奇遇2」、支持5G 8K VR端到端直播的奇遇2S,以及去年3月发布的头手6DoF VR体验游戏机「奇遇2S Pro」。

随着头手6DoF方案的逐渐成熟,在经过前几轮产品迭代后,爱奇艺奇遇系列VR产品俨然已经最初强调观影体验的「观影机」,跨越到了强调体感游戏体验的「游戏机」。

「奇遇3」是爱奇艺智能今年的VR旗舰产品,也是被官方寄予厚望、希望以此跨入全球VR行业发展大潮中的一款产品。

当然,这也让爱奇艺智能在软硬件技术、内容生态上面临着一次全面的挑战。

爱奇艺“追光”,全面对标Quest 2

在北京近年来最寒冷的一个冬日下午,刚刚公布完成B轮数亿元融资的爱奇艺创新大厦举办了一场「2021爱奇艺奇遇VR技术发布会」。

此次发布会上,主角正是即将面世的「奇遇3」。

熊文之所以有底气称「奇遇3」为一款全面对标Oculus Quest 2的VR一体机,是由于这款产品与Quest同样都是采用计算机视觉头手6DoF交互技术,爱奇艺智能称之为「奇遇·追光」。

为什么选择计算机视觉头手6DoF方案?

爱奇艺智能CTO王西颖介绍称,相较于电磁、超声波、红外激光方案而言,计算机视觉方案在定位精度、跟踪延时、跟踪的FoV,以及整个方案的功耗、成本,甚至于包括最终产品的舒适程度等多个维度都有一定优势。

那么,爱奇艺的追光方案是一个怎样的方案?

简单来说,这一方案通过在VR手柄、VR一体机上分别搭载的多颗摄像头,进行动作的追踪定位。

王西颖在发布会上还透露了一个细节:在VR手柄制作过程中,爱奇艺智能还研发了一个软件仿真平台,专门用来进行产品仿真。

手柄外形、光斑和光点的布局会影响最终追踪效果,如果将所有手柄设计方案制作出来,会影响产品研发进程。在仿真软件上通过调整产品参数,对2592个手柄位置、6个主要深度进行仿真(实际仿真pose总数达到6220800个),最终通过匹配失败率的仿真结果选出最优的手柄方案制作并进行实际测试调整。

在实际硬件设计中,在一体机上,「奇遇3」同样采用了4颗广角摄像头。与Quest 2四角分布摄像头的布局不同的是,「奇遇3」采用“1+2+1”方案,将摄像头分别布设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整个追光手柄的跟踪范围可以达到水平180°、垂直185°的视角范围。

硬件设计决定了产品的工作极限,软件算法决定的则是交互的流畅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VR应用场景中,软件算法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手柄的检测和定位。

在爱奇艺智能的追光方案中,研发团队在算法层面做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手柄检测、手柄光斑定位(特征点定位)、复杂背景处理、运动模糊处理、多视角图像融合,实现了99%以上的手柄精确检出率。

此外,研发团队还在手柄的运动追踪、姿态估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算法研发工作,实现了诸如跟踪过程的噪声点处理、快速失败恢复、头手姿态融合等能力。

从官方公布的最终「奇遇3」追光手柄的参数来看,基本达到了对标Oculus Quest 2的目标。至于具体实际体验是否能够达到预期,要等到今年第二季度产品正式发布后才有答案。

王西颖指出,“追光”是一整套完整的VR创新交互技术方案,目前完成的手柄、手势的追踪技术,是整体方案中的第一部分。后期将在眼球追踪、面部追踪、SLAM和三维重建等技术方向继续投入。

据官方表示,「奇遇3」也将成为国内首款量产CV头手6DoF的VR一体机。

此外,熊文还将「奇遇3」在计算能力、屏幕、瞳距调节、散热系统、网络适配方面的表现与Oculus Quest 2进行了全面对标:

计算能力方面,采用高通骁龙XR2,CPU与GPU性能是前代平台的2倍。支持60fps的8K视频,拥有面向VR算法的计算机视觉专用处理器,且支持高清双显示屏以及诸多沉浸式多媒体和AI特性;

屏幕方面,「奇遇3」采用两块独立的定制版2.89寸Fast LCD,实现了业内最高的单眼2160*2160分辨率,较Quest2内置的5.46寸单屏,有效像素高出43%;

瞳距调节方面,「奇遇3」支持 58-72mm范围内连续调节IPD,可以适配94.32%用户。

「奇遇3」还采用了立体散热系统,能够实现12W极限功耗情况下,CPU、GPU保持在正常的工作温度、70帧以上稳定的状态流畅工作;支持WiFi 6网络环境。

最新升级的奇遇OS 5.0系统运算效率提升2倍,应用启动速度提升55%,系统内容占用减少30%,预装了全新VR应用游戏平台——“奇遇游乐场”,支持奇遇Link电脑VR串流方案,通过高速Type-C数据线将电脑端SteamVR游戏传输至奇遇3,延迟最低降至40ms。

下一个两年,搭建VR游戏生态

国内主流VR硬件之所以没能实现像Oculus Quest一样的百万出货量或爆发式增长,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可观的VR游戏生态。

自20亿美元收购Oculus,Facebook花费巨资为其打造了VR内容生态,尤其在VR游戏领域,如今在Oculus Quest上已经有超过200款游戏,也是为了笼络优质VR游戏,Facebook在2020年初又收购了《Beat Saber》开发商Beat Games、《Asgard’s Wrath》的开发商Sanzaru Games。

相较而言,国内游戏开发者取法VR游戏开发经验;由于合规原因,海外主流线上内容分发平台无法在国内运营,海外内容厂商无法独自进行过审,使得国内整个VR游戏生态并不乐观。

网易硬核CEO曹安洁指出,由于缺乏合格的发行商使得中国VR游戏市场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了搭建自己的游戏生态,爱奇艺智能不仅在新升级的奇遇OS 5.0系统中预装了全新VR应用游戏平台——“奇遇游乐场”,还发布了名为「哥伦布计划」的VR游戏开发者招募计划。

爱奇艺智能COO孙峰表示,过去五年,做好了视频生态;未来两年,我们要像做好视频生态一样做好VR游戏生态。

具体而言,「哥伦布计划」主要通过内容采购、签约工作室、战略合作三种模式进行VR游戏采购及合作。

此外,爱奇艺智能还与网易硬核展开战略合作,推动国外VR游戏开发团队优质游戏内容进入“奇遇游乐场”。

为了解决适配问题、降低移植成本,爱奇艺智能设备除了全面兼容Steam生态、Quest生态和VIVEPORT生态外,还针对开发者进行了主流SDK工具支持。

2021,通往第二个虚拟世界

在最新一季《奇葩说》中,在某个关于设计媒体实名制的辩题中,老奇葩臧鸿飞提到虚拟世界存在的必要性时,慷慨激昂地解释,“两个世界(现实世界、互联网虚拟世界)一定比只有一个世界(现实世界)好,因为我们有选择……”。

2021年,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对虚拟世界的需求,我们需要一个更为沉浸式的虚拟世界——VR世界。

而这个世界在国外酝酿两年后,也即将登陆国内市场,拥抱国内用户。

如果回看PC、手机,乃至近年来智能音箱的发展,你会发现,这些电子产品都是从国外走向国内,经过一个缓冲期后全面爆发,这个缓冲期从之前的三年、五年,已经缩短到现在的两年、一年。

如果这套公式在VR领域依然成立,凭借在平台资源、用户资源上的优势,爱奇艺能否为国内用户铺平通往第二个虚拟世界的道路?

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DiG3cXiaiOpc2FtE.html#comments Thu, 07 Jan 2021 17:53:00 +0800
极飞科技农业无人机的“终局思维”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8JqgVbM1EqIRJSdO.html

作者 | 王金旺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当越来越少年轻人愿意留在农村时,谁来保证你的温饱?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到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状后,一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技术如何在农村创造价值?

2007年成立的极飞科技,聚集的正是这样一群想要通过无人机技术在农村创造价值互联网人。

从农业无人机到农业无人车、农机自驾仪……,如今,80后的极飞科技创始人彭斌带着一个平均年龄26岁的年轻团队有了新的想法,要做农业解决方案。

这是一个更大的生意,也是一次或将对未来农业影响更大的改变。

12月15日,刚刚拿到12亿融资的极飞科技在广州召开了一场千人规模的年度发布会,阐述了他们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对于农业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极飞科技这一年

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表示,“开年对于我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变化,反而更忙了。”

随后,龚槚钦介绍了极飞科技2020年的一些节点事件:

2月,极飞科技启动“春雷”行动,将农业无人机、无人车应用在防疫消杀领域,在全国20个省份有2600+驾无人机投入到消杀作业;

3-5月,保春耕,投入超过2万驾农业无人机,累计作业面积达到5160万亩,作业量是去年3倍;

6-7月,先后发布农机自驾仪、R150农业无人车两款新品,完成六大产品线布局;

8-9月,助力秋收,尤其在新疆棉花产业,服务了超过38万农户、1300万亩农田,占新疆机采棉70%;

11月,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额达12亿元人民币,百度资本和软银愿景基金二期领投,创新工场、越秀产业基金和广州新兴基金跟投。

这就是极飞科技的2020年。

由于疫情,让农业无人机有了更多样化的应用,甚至被用到防疫消杀;也是由于疫情,让农业自动化、数字化再次被高度重视,给科技真正进入农田一个推力。

据极飞科技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2月15日,极飞智慧农业技术与产品服务了931万农户、7.8亿亩农田、42个国家和地区。

这其实也只是揭开了中国数字化农业发展的一个序幕。

而极飞科技在此次发布会上发布的农业无人车、两旋翼农业无人机等新品,或将为农业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农业无人车初探索:播撒、割草

在本次发布会上,极飞科技创始人兼CEO彭斌首先介绍的第一款新品是今年7月首次对外发布的极飞R150农业无人车。

彭斌认为,农业无人车未来会有几十、上百个应用场景。

不过,极飞科技目前的农业无人车刚刚起步,此次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发布的是R150农业无人车的播撒版、割草版两个版本。

其中,播撒版配备220升容量料箱、8米双播盘、2小时续航双电池,正常作业可以实现2.6吨/小时的播撒效;割草版配备1米双割刀、1小时续航双电池,最大作业效率为2.7亩/小时。

正是由于处于第一代,这样一台农业无人车的价格也不菲,据会上公布信息显示,两个版本农业无人车均为64888元。

对于这款产品现在的应用情况,彭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言,“农业无人车目前尚处于早期阶段,相当于2016、2017年时的农业无人机。我们的无人车目前刚开始应用推广,很多客户还处于观望状态。"

农机自驾仪:让拖拉机“自动驾驶”,还附送荣耀手机

农机自驾仪,其实就是将一台传统的拖拉机改造成拥有“自动驾驶”能力的拖拉机的平台。

这种自动驾驶能力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有所不同,本质上是辅助驾驶。这款产品虽然没有像特斯拉那样强大的能力,但也只需要人在特殊情况下接管这款产品。

彭斌表示,正是这样一台设备,在将拖拉机改造为可自动驾驶的农机后,会拥有三个优势:

  • 土地高效化,可以提升5%的土地使用率;

  • 种植标准化,可以减少20%农事成本;

  • 农机操作傻瓜化,降低农机操作门槛。

通过这台农机自驾仪实现的“自动驾驶农机”也一改以往需要农机定制大屏幕,通过手机就可以实现控制。而本次发售的农机自驾仪不仅降价1万元到14999元,还附送一台荣耀智能手机。

过去几年里,为了推广智慧农业,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都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等工作,农业无人机也在2017年被纳入到国家农机补贴目录。

这也直接导致了农业无人机在随后三年里的飞速发展。

而这次极飞科技农机自驾仪的定价,则是另一种尝试,彭斌称:

我们希望这个行业从靠政府补贴到企业竞争力比拼上,让企业产品创新决定产品销量,而不再是政府补贴决定产品销量。

农业无人机P40 2021:颗粒度可调的「睿喷」,自动测绘的「睿图」

农业无人机是极飞的老本行,也是此次发布会上着重更新的产品。

延续以往P系列,极飞科技此次发布会上发布了极飞P40 2021款农业无人机,这款产品在设计、智能、性能上都进行了升级,尤其在雷达系统、测绘系统上做了较大的革新。

据官方公布信息显示,极飞P40 2021在保留了诸如模块化设计IP67防护等级等性能外:

  • 在设计上,长和宽都缩小了10厘米,可以放到五菱宏光这一标配农用汽车上,改进了上一代产品运载不便的问题;

  • 在智能上,装载4代飞控系统,升级了IMU单元,拥有1GHz高性能处理器,可以实现实时三维数据处理;

  • 在性能上,外置FOC电调,升级后的无刷电机拉力提升10%,标配20L药箱,空载悬停续航16分钟,作业续航10分钟。

值得注意的是,极飞P40 2021对雷达系统进行了更新,标配三个雷达,分别监测上、下、前三个方向内的空间环境,具体这三个雷达性能如下表所示:

此外,通过PSL飞行员视角影像,在4G/5G网络下,飞手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查看飞行状态和田间环境。

极飞P40 2021在原有精度下提升了喷洒能力,睿喷系统配备7cm大喷盘、升级的无刷电机,可以提供10L/分钟喷洒能力(一个电池可以喷3壶药);6米有效喷幅下,可以实现220亩/小时综合作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睿喷系统的雾化颗粒可以实现60微米-400微米可调。

此外,播撒系统也在此前基础上得到了提升,标配25升料箱、稻种最大送料量为1.6吨/小时、尿素最大送料量为2.4吨/小时。

极飞睿图系统是极飞科技今年在测绘领域重点发布的一款产品,这款产品可以让无人机实现快速测绘。

所谓农田测绘,实际上相当于是农田中的电子围栏,有了电子围栏,农业无人机就可以在这块田地中飞行作业。

以往农田边界需要人为标注,为此极飞科技在去年也对外发布了一款手持测绘仪,然而相对“将数据反馈到云端,通过AI识别并拼接完成后反馈到飞手手机上”的遥感无人机显得不够智能。

但遥感无人机又需要额外2-3万元的成本,这对于一些人是不可接受的;更何况,数据传到云端处理,拼接完成后返回本地至少需要40分钟,如果服务器繁忙甚至要等几个小时,因而现在的做法是提前一天测绘。

正因如此,彭斌认为,这是一项好技术,但不是一个好产品。

以极飞科技以往数据来看,使用无人机做农田测绘打药的服务团队用户比例不足5%。

什么是极飞睿图系统?

据极飞官方介绍称,这是一款拥有快速测绘能力的无人机系统。

在喷洒农药或施肥之前,将睿图系统插在P40无人机尾部在30米高度飞行一圈,就可以实现全自主拍摄、拼接、分析农田影像,可以在10分钟内实现100亩田地的高清三维地图测绘。

在飞行过程中,一边拍照,一边通过睿图系统内部的高性能处理器实时拼接,不需要再将图像传送到云端,可以直接通过睿图系统构建农田三维地图、处方图。

据悉,睿图系统在P40无人机上已经实现标配。


此外,在App、电池、燃料超充站等方面,极飞也进行了更新,推出了可以通过手机用4G/5G网络直连无人机(不再需要中转)的极飞农服App,960瓦时大容量B13960S智能超充电池,使用寿命升级到1000小时(上一代为200小时)的GC4000+燃油超充站。

显然,2020年,极飞在农业无人机上又有了不少精进。

载重大一倍的P80,四旋翼变两旋翼的V40

如果说P40 2021是极飞科技2020年在主流农业无人机上的一次升级迭代,P80算得上是一次在设计上、应用场景上一次新的尝试。

相对于P40,P80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来总结:大。

P80在无人机尺寸稍稍增加的同时,载重量增大了一倍。也正是因为更大,用了不可更换的药箱,工作时需要配备两块电池。

P80电机单机重量达到42kg,采用了47.6寸大螺旋桨。

彭斌说,极飞科技用了五年时间,将农业无人机的载重量从6公斤做到了40公斤。

这样大载重的农业无人机,目前来看,更实用的应用场景是播撒场景,喷洒农药P40是更好的选择,彭斌解释称。

如果说P80是在P40基础上一次载重量的升级,作为本场发布会的彩蛋,采用两旋翼设计的V40则是一次动力系统的革命。

当年我们选择四旋翼无人机时,我们损失了效率,但是获得了效果,因为四旋翼在无人机作业过程当中会损失一半的风场,但是获得了最好的气流形态。

今天我们发布的V40农业无人机的两旋翼的结构设计让风场的利用率达到100%。

这样一台搬运体积减小至三分之一,可以实现喷洒、播撒、测绘三项功能的V40农业无人机,套装售价为36888元。

极飞科技的“终局思维”

传统农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是需要面对一道数字化鸿沟。

农业要想像工业一样快速发展,很多生产环节的无人化一定是一个趋势,这是龚槚钦的理解。

而据彭斌透露,今天两家农业无人机公司占国内市场90%以上的份额,90%的市场里面大田作物贡献率在95%以上,然而,这95%目前占中国农田总面积的总数不足10%。

正因如此,科技公司现在需要做的是开发农业无人化技术,推动价值链重新分配,让农业重获竞争能力,这其中需要的产品也不仅仅是农业无人机。

发布会上,龚槚钦讲到了一个“终局思维”,令人印象深刻。

2019年11月,极飞科技与欧洲空中客车集团联合召开了一场发布会,未来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开发未来城市和乡村的物流系统,在城市和乡村之间通过无人机建立物流网络。

其中,空中客车集团一位高管曾在亚马逊任职,亚马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战略思考方式是“终局思维”。

什么是“终局思维”?

就是合作谈判签订以后,不急于制定技术研究路线、产品战略、商业机会,而是一起坐下来写几年后要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的演讲稿。

回到农业无人机行业,极飞科技在2017年曾对外公布了一张未来农业场景图,其中有地面上的机器人、天空中的无人机、云端的AI能力,当时的描绘的这幅场景,也正是现在极飞科技布局的六大产品线——农业无人机、农业无人车、农机自驾仪、遥感无人机、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系统。

龚槚钦称,这正是极飞科技的“终局思维”。

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8JqgVbM1EqIRJSdO.html#comments Wed, 16 Dec 2020 14:28:00 +0800
小米组织架构调整:成立可穿戴部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VFiBMdBkrQ5ZzrAs.html 11月20日,网易科技报道称,小米集团一份机密文件显示了小米最新组织调整及任命内容。

文件显示,在手机部之下,成立可穿戴部,任命高原为可穿戴部总经理,向手机部总裁曾学忠汇报;任命原生态链部产品总监程亮出任可穿戴部副总经理,向高原汇报。

2014年7月22日,随着小米第一款4G手机小米4的发布,小米旗下第一款手环——小米手环也一同发布,当时这款产品同样在百元价位的市场中以79元的打破市场售价的定价进入市场,带来一波潮流,也使智能手环开始进一步向下普及应用。

随后,小米手环也被纳入到小米产品体系中,迭代至今。

2019年11月5日,小米对外发布首款智能手表。这款智能手表一经发布,除了外形酷似Apple Watch外,更多人将目光聚焦到了其代工厂商的选择——一并非小米手环的代工厂华米(小米生态链上市企业),而是一家名为龙旗的新代工厂商。

随后,华米创始人黄汪在发布会上对此解释称,“这其中存在一个长期以来的误解:其实不是小米的每一款智能可穿戴项目我们都会参与。”

在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首次出现下滑前,手机厂商已经在谋求多元化发展,尤其在物联网不断为行业带来新机遇下,头部手机厂商纷纷将物联网作为自己手机之外的核心战略进行布局发展。

在这之中,以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市场彼时已经是一个较为成熟,也是一个有极大发展空间的消费市场。

据IDC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9924万台,同比增长37.1%。小米出货量2489万台,稳居国内第一。

从全球市场来看,据IDC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3.365亿台,仅第四季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就达到了1.189亿台,增长率高达82%。出货量排在前五的依次为:苹果、小米、三星、华为、Fitbit。

值得关注的是,也正是在2019年11月1日,本来只是基于安卓体系提供智能手表操作系统的谷歌对外官宣将以21亿美元收购可穿戴公司Fitbit,借此进一步深入可穿戴这一已经达到亿级用户量的消费市场。

目前,这一收购仍在等待监管机构审查结果,谷歌官方近期曾表示,有信心在今年完成对Fitbit的业务接管。而Fitbit今年发布的Fitbit Sense、Fitbit Versa 3两款智能手表也在近日开始支持谷歌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

显然,可穿戴市场早已成为一个正在爆发、不容忽视的消费市场。而小米在此次组织架构调整、成立可穿戴事业部后,又将会有怎样的进一步布局?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VFiBMdBkrQ5ZzrAs.html#comments Sat, 21 Nov 2020 06:58:00 +0800
Fitbit两款智能手表加入Google Assistant,支持双语音助手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rzwXEobIy77KFJUQ.html

近日,Fitbit在美国进行了系统更新,Fitbit Sense、Fitbit Versa 3两款智能手表开始支持通过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进行功能控制,Fitbit OS 5.1还增加了新的血氧监测功能,支持Alexa的声音回复,并增强了智能手表的通话和消息传递功能。

此前,Fitbit Sense、Fitbit Versa 3两款智能手表已经支持亚马逊的语音助手Alexa,Fitbit表示,此次功能升级后,它们将成为首批支持两种语音助手的智能手表,具体用户可以从Fitbit配套应用中切换使用语音助手。

谷歌在去年对外公布将以21亿美元收购Fitbit,这一收购仍在等待监管机构审查结果,谷歌官方近期曾表示,有信心在今年完成对Fitbit的业务接管。鉴于此,外媒推断,这两款智能手表不太可能是最后一批支持谷歌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的Fitbit设备。

Fitbit OS 5.1也对Alexa语音助手的支持进行了功能升级,通过智能手表的扬声器,Alexa可以语音答复用户的查询结果,而不仅仅只是在屏幕上显示查询结果。

这一更新改进了手表的呼叫和消息传递功能。现在,当手机在附近时,Fitbit Sense、Fitbit Versa 3可以使用其内置扬声器和麦克风直接接听电话。在此次系统升级之前,手表只可以用来接听或拒绝电话,但用户仍然必须对着电话讲话。

Fitbit还表示,这两款智能手表现在还支持语音转文本功能,以便更好地回复信息。

此外,此次系统更新还在血氧监测功能上进行了一些改进,Fitbit表示,用户将不再需要使用特殊的显示界面来查看血氧数据。该公司还表示,今年年底,将会有新的血氧监测表盘面世。

编译来源:

https://www.theverge.com/2020/11/19/21574837/fitbit-sense-versa-3-google-assistant-voice-calls-text-messages-speech-spo2-monitoring-bloody-oxygen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rzwXEobIy77KFJUQ.html#comments Fri, 20 Nov 2020 09:22:00 +0800
揭秘:OPPO AR的数字王国新起点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1XqzPoiYA8E30xoj.html 雷锋网按:11月17日,在OPPO INNO DAY 2020上,OPPO发布了两款AR产品:OPPO AR Glass 2021、OPPO CybeReal。

前者是OPPO发布的第二款AR眼镜概念产品,早在OPPO INNO DAY 2019上,OPPO第一款AR眼镜概念机就已面世,此次新品是基于上一代产品的一次整体迭代。

后者则是一款基于全时空间计算的手机AR应用,也是更值得关注的一款商用产品。通过这款产品,OPPO意在构建一个数字王国。

要想知道OPPO想要构建一个怎样的数字王国,还需要从CybeReal是什么入手理解。

CybeReal是什么?

作为OPPO此次发布的一款技术含量极高的新产品,首先要花点时间理解“CybeReal是什么”。

1982年,科幻小说作家威廉·吉布森在《omni》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Burning Chrome》,在这篇小说中首次提到一个词——Cyberspace,关于这一词原文用了一个颇为形象的解释:

the “Cyberspace Seven”,but I'd rebuild it so many time that you'd have had a hard time finding a square milimeter of factory circuitry in all that silicon.(我将这个空间重建无数次,你却无法在计算机电路板真实空间中寻得分毫踪迹)

随后,Cyberspace几经发展,成为近年来工业互联网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传入中国后,被直译为“赛博空间”。

所谓“赛博空间”,即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通过在虚拟世界中构建一个与真实物理世界相仿的数字空间,从而完成对真实世界工业、交通、生活等模拟与开发。

OPPO此次发布的AR新品CybeReal正是依托OPPO云,在云上构建了一个数字化世界模型、一个“真实的赛博空间”。

据OPPO官方表示,CybeReal目前是一款基于手机的应用,将会首先以手机APP形式上线在应用商店中。

当你打开CybeReal,CybeReal可以基于手机上的IMU、GPS、Wi-Fi、蓝牙等网络数据信息和手机SLAM、AI识景算法,实现高精度的全时定位和场景识别。

最基础的应用场景是AR高精度地图导航。

在现实场景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在进入某个大型商场时,找不到电梯、找不到我们要去的具体那家店铺,AR高精度地图导航的出现将会改变这样的尴尬现状。

通过手机上的摄像头,CybeReal可以在你手机上实时显示实际场景,并在场景中用虚拟标识告诉你该如何到你要去的那家店铺。

随着各类数据打通、各类数字模型的逐渐构建成型,OPPO还可以基于CybeReal实现AR找车、AR找人、AR虚拟营销、AR展览等功能。

不过,在这些看似简单、却又能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应用,需要解决的却是一个复杂的数字世界构建的问题。

如何构建一个数字王国?

OPPO研究院院长刘畅在OPPO INNO DAY 2019上曾表示,“AR的迷人之处在于可以通过3D视角探索很多此前无法接触到的空间。”

CybeReal正是OPPO构建自己的数字王国的一个新起点。

为此,OPPO主要攻克了三项关键技术:

高精度数字化重构。建立数字世界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数字化重构,在AR高精度地图导航、AR虚拟营销、AR互动体验等场景中,首先要对大型商场进行映射,初步构建出数字世界,业内又称此为数字孪生。

高精度数字化重构技术如今普遍应用与工业、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以智慧城市为例,数字孪生通过数字化方式将城市的空间完整地精准刻画出来,把城市空间分析模拟优化,在此基础上来保证智慧城市的建造。

为了真实地还原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细节,OPPO在结合人工采集和第三方权威数据的基础上绘制的数字模型精度可以精确到厘米级。

要想让构建的数字世界不只有示意作用,还要能够让系统认识自己,从而为用户提供人性化服务。为此,OPPO对数据进行整合、锚记和语义提取,让CybeReal具备认知数字世界的能力。

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未来,商家可以精准地为真实世界中各类商品或空间提供丰富的图文、动画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CybeReal查看这些信息——你想去的星巴克在商场几层、现在有多少人在排队;排队的时候,你也可以通过CybeReal体验一些AR互动游戏。

全时高精度定位技术。在AR高精度地图导航场景中,要能够提供比室外导航更高的室内高精度导航服务,就需要具备全时高精度定位技术能力。

高精度定位技术在当下手机上的百度地图、高德地图、搜狗地图等日常导航软件中已经有深入的商业应用、AR导航在这些软件中也得到了初步应用,甚至在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机器人的导航定位系统中也颇为关键。

OPPO要实现的全时高精度定位能力需要毫秒级定位耗时,厘米级、1°以内的定位精度,才能让用户的每一个行动在数字孪生世界都能被瞬时响应,这就需要融合多种复杂的感知能力。

OPPO CybeReal高精度定位的核心系统框架分为三步:

  • 第一步,通过IMU、GPS、Wi-Fi、蓝牙的当前状态和网络信息,对定位做初步判断;

  • 第二步,通过摄像头和SLAM算法等感知器官来实现更进一步的空间定位;

  • 第三步,引入人工智能,通过语义学习的方式让搭载CybeReal的手机或其他具备感官功能的终端理解见到的画面。

OPPO官方介绍称,全时高精度定位技术将实现比导航地图更精准的定位,用户即使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只要打开手机摄像头,CybeReal也能立刻告诉用户所处的位置。

云技术。要构建一个数字王国,在手机或其他终端本地存储模型或数据库显然不太现实,这就需要应用云技术。

云技术现在应用已经很普遍,包括淘宝、微信等不少移动互联网应用都架构在云技术之上,国内甚至也出现了像是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大型云厂商,云技术在近几年的互联网科技巨头公司架构调整中也逐渐上升到核心战略层面。

OPPO官方介绍称,OPPO将通过CybeReal探索多终端多模态融合的智能感知,其中诸如数字化建模和高精度定位等感知能力的建设都需要OPPO云的存储、计算和数据传输能力。

在用户允许的情况下,OPPO将通过用户的实时反馈对云端数据进行覆盖更新,实现云端数据自修复。

经过多年潜心布局,通过这三项关键技术,OPPO正在构建自己的数字王国。

AR开启数字世界的大门

今年年初,苹果首次在iPad Pro中加了一个dToF传感器,用于辅助构建AR应用场景;随后,华为发布河图,基于此研发的AR地图可以在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上海南京路外滩观光商业区体验使用。

OPPO CybeReal则是OPPO借助AR推动数字世界加速成型的又一次重要尝试,借此,为用户呈现一个更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和生活体验。

未来,诸如CybeReal此类AR应用,不仅可以实现AR高精度导航,为你解决出行;实现景区观光,给不懂历史的你带来更生动形象的注解;还将为你以更直观的视觉效果实时提供周边商铺的商品信息、服务信息;可以在任意空地构建虚拟乐园,在虚拟空间进行AR交互体验……

各种文化、娱乐,甚至商业场景,将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上,构建一个数字王国,或将也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数字理想国。

同样是在OPPO INNO DAY 2020上,雷锋网注意到,OPPO官方还对外公布了另一项黑科技——OPPO X 2021卷轴屏概念机,这款承载了OPPO 122项专利、可以实现屏幕尺寸(最小6.7英寸、最大7.4英寸)“无级”切换的手机能对“智能手机”这一概念带来怎样的颠覆?也同样值得期待。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能硬件 //www.xyschoolife.com/category/weiwu/1XqzPoiYA8E30xoj.html#comments Tue, 17 Nov 2020 18:20:00 +0800